資料視覺化論文巡禮 #1 - 經典視覺敘事分類帽

Steven Yeo
DD Story Hub
Published in
9 min readAug 1, 2020

「視覺化論文巡禮」系列共會刊載六篇資料視覺化論文的摘要及心得,而這六篇論文來自 Datawrapper 在今年二月所舉辦的線上讀書會,如果想看論文原文或想參考其他人的共筆,在連結中都可以找到。

我們能夠感覺這張圖表閱讀起來很順暢、感覺這篇數位敘事有很棒的體驗。如果我們仔細尋找、推敲,或許我們也能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帶來這樣的感覺,但為什麼這些方法有作用?為什麼這些方法會形成?這些是常常會被忽略、但很值得去尋找答案的問題,而這個系列之所以會存在,就是要去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在我們掀開引擎蓋之前,請讓我再簡介一下我會如何安排這六篇的敘事架構,基本上都會按照以下順序來寫作:

  1. 導言:簡單講解論文特色
  2. 摘要:簡介研究目的、方法、結論,希望讓你用最快的時間來了解這篇論文在幹嘛
  3. 重點腦補:點出我覺得該篇論文有趣或是讓我驚奇到下巴掉下來的地方,也有可能會加入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或看法來進行補充,沒錯!這段就是 free style 時間

廢話不多說,以下正文開始。

寫作有寫作的敘事手法、電影有電影的敘事手法,各種需要「創作」的行為都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敘事手法,那視覺(資料)敘事呢? Edward Segel 和 Jeffrey Heer 在 2010 年所撰寫的 Narrative Visualization: Telling Stories with Data 就是想要來回答這項問題。

此篇論文是 2010 年所發表的,我一開始覺得這有點年代(相對現在)的論文,面對隨著時間變化多端的數位敘事手法,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嗎?但讀完之後得到的答案是「有的!」,當中有一些想法論點到現在來看還是十分受用,甚至可以看見一些新敘事手法的影子。

而在此篇論文中,作者從報章雜誌、影片及網頁蒐集了 58 篇視覺敘事作品,使用個案研究的方式歸納出三種視覺敘事類型:

  • 馬丁尼杯結構 ( Martini Glass Structure )
  • 互動式簡報 ( Interactive Slideshow )
  • 深度探索型故事 ( Drill-Down Story )

在介紹這三種作者所歸納出的敘事手法之前,先讓我來簡介一下作者的研究方法。

個案 研究 研究 再研究

視覺敘事需要依靠文字、圖表、圖片及互動元素的搭配來傳遞資訊,也可說是結合了各領域敘事手法的大熔爐,而作者盡量用上述提到不同領域的設計元素,作為研究主要的參考依據,去看看研究的視覺敘事作品中,裡面包含了那些元素,而這些元素最主要分成三大類:

  • 形式 ( Genre ):視覺敘事作品是用何種形式(雜誌、影片、簡報、動畫 … 等)做呈現。
  • 視覺敘事 ( Visual Narrative):視覺敘事作品整體視覺的結構、凸顯重點的方式以及轉場效果。
  • 敘事結構 ( Narrative Structure ):視覺敘事作品閱讀的順序、互動元素及有哪種類型的訊息呈現在其中。

以下是研究結果。

Narrative Visualization: Telling Stories with Data 中 58 篇個案研究結果

從結果中作者發現幾種的現象:

  1. 不同形式的視覺敘事作品有其相對應的閱讀順序。
  2. 除了有註解的圖表/地圖幾乎沒使用 Navigation Buttons 外,大多數作品都用了相同的互動原素。
  3. 可能因大部分互動元素都可以讓讀者很直覺的操作,所以大多數作品都較少使用「如何操作」的提示。
  4. 互動式的圖表較少使用文字訊息來輔讀者閱讀,但簡報式作品相反。

以上幾點是作者當時觀察的結果,有些點我認為也許放到現在已經改變了,以第三點為例,隨著視覺化手法越來越特殊和複雜,許多讓人驚豔的作品都有在一開始放上 How to read 的相關提示。

雖然這部分站在 2020 年來看參考性沒那麼高,但也因為作者有下這番功夫,才會有下一段立論的誕生(我認為整篇論文最棒的地方!)。

Author-Driven Stories & Reader-Driven Stories

從上一段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同的視覺敘事形式也許都有相對應的敘事元素,但什麼樣的情況要用何種形式來說故事,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因為影響的因素很複雜也非常多(資料類型、目的以及場合 … 等),為了好讓我們可以依照各式各樣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敘事形式,作者認為需要對敘事類型定下一個可以權衡的標準,以故事的主導權分成 Author-DrivenReader-Driven(以下是光譜最兩端的情形):

論文中對 Author-Driven & Reader-Driven 簡單的說明

簡單來說,Author-Driven 和 Reader-Driven 主要的差別在於:

  • Author-Driven:故事的主導權多在作者手中,作者能完全決定要呈現哪些資訊給讀者,好處是能較快點出故事重點但缺乏互動性。
  • Reader-Driven:故事主導權多在讀者手中,好處是讀者能夠依自己的需求對資料進行探索,自由度較高;但壞處讀者可能會花較多時間發現故事有趣的點。

以這樣的方式去權衡每個視覺敘事中元素的擺放,在上一段的個案研究中,作者發現大多數的視覺敘事作品都趨近在光譜的中間,這也是目前各種視覺敘事形式都極力想達到的事。

依 Author-Driven & Reader-Driven 的衡量方式,作者將視覺敘事的相關作品分成在一開始提到的三類敘事手法-馬丁尼杯結構互動式簡報以及深度探索型故事

馬丁尼杯結構 ( Martini Glass Structure )

荷馬用馬丁尼杯喝酒!

為什麼稱作為馬汀尼杯結構呢?用論文中的圖片來說明應該會比較清楚(廢話!)

馬丁尼杯結構示意圖

這種視覺敘事手法十分有趣,讀者一開始會感受到的是 Author-Driven 的故事,視覺敘事作者會先講完他想闡述的問題、觀察及文字內容(從馬丁尼杯底慢慢進入)後,再給讀者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間(從杯子中間出來大喝特喝!),到這邊就會變成 Reader-Driven,所以它其實是一種混和 Author-Driven 及 Reader-Driven ,但以 Author-Driven 優先的視覺敘事手法,而兩邊的比重如何完全依製作者決定。

互動式簡報 ( Interactive Slideshow )

互動式簡報的其實就是一連串的馬丁尼杯結構所組成的,將故事分段說明,提示不同的重點,每一段最後也可讓讀者有可以探索的空間,整體上也比馬丁尼杯結構更接近平衡,非常適用於敘述一些內容資料較複雜的故事。

互動式簡報示意圖

紐時在 2010 年所做的白宮預算預測就是一篇很標準的 interactive slideshow!整篇每張 slide 左側都會先講述圖片中的故事,之後再讓讀者可以對圖表進行探索。

看到這邊大家是不是也感覺到了呢?互動式簡報其實就是滾動敘事( Scrollytelling )的前身阿!後面會分享對此演變的看法。

深度探索型故事 ( Drill-Down Story )

論文中深度探索型故事示意圖

深度探索型故事就完全偏向 Reader-Driven 了,完全由讀者自己去探索資料,它幾乎沒什麼故事提示,頂多告訴讀者該如何進行操作探索。

天下的 2018 九合一選舉互動地圖就是近年來非常標準的深度探索型例子。

十年後的今天

十年後的今天,因網頁開發技術的大躍進、手機的普及,能使用的設計元素也更多了、大家的閱讀習慣也開始改變了,滾動敘事的誕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甚至各種視覺敘事方式都可以在單一網頁中看到,以台灣來說,公視P#實驗室最新出的「私密照外流犯罪」專題就是一個很棒的混搭例子:

我自己認為現在大眾的閱讀習慣會比較偏向 Reader-driven,有時候或許不需要這麼多的互動元素,因為讀者在手機上根本沒辦法玩到那麼細,又或是根本就不會有人滑到特定的地方去看 tooltip!

但我覺得不管以後科技變得多進步、能玩的東西變得有多多,我們都還是可以像此篇論文作者一樣,透過 Author-Driven 及 Reader-Driven 的思維去對每種可能的視覺敘事方式去做權衡,進而推敲出適合當時讀者習慣的敘事手法。

Author-Driven 及 Reader-Driven 的思考方式絕對是這篇論文的精隨,相信大家如果有在設計專題或視覺化的話,隱隱約約應該都能感受得到,但我自己認為透過理論的介紹,我們更能夠加深我們對此印象。

BONUS!

我在文中也有提到,作者有使用不同領域的設計元素作為參考,除了只要提到設計就會提的 Gestalt theory 以外,作者也用了美國漫畫家 Scott McCoud 提出的六種漫畫轉場手法來當作動畫設計元素的參考:

Scott McCoud 提出的六種漫畫轉場手法

再看看南華早報前陣子關於中印邊界的視覺化專題

是不是發現有些點不謀而合呢( moment-to-moment & scene-to-scene )?這也是我覺得視覺敘事領域非常有趣的地方,我們並不是只跟資料打交道,我們跟很多領域打交道,打完交道後找出適合的方式與其結合!

以上全文結束,有些名詞我自己覺得翻得不是很漂亮(詞彙拮据 …),很想超譯但又很怕亂翻 XD 所以如果覺得有些詞看起來有些生硬,我先說聲抱歉,這篇論文裡面其實還有更多有趣的點(EX : 對 Narrative 的定義 … 等)我覺得十分棒,但篇幅關係請就先諒解我先在此打住。

目前也還在練習這類型的文章資訊量該放多少,如果有任何建議,歡迎下方留言指教!謝謝你/妳看到這邊,如果覺得內容有幫助,歡迎幫我拍拍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