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歲末精選:八篇你不能錯過的國內外優質數位敘事與資料新聞

Helene Chien
DD Story Hub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Dec 31, 2020

2020即將結束,今年因為疫情,世界各地的數位敘事題材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大部分都是以疫情為主流,也有很多文章已經為大家整理好Covid-19相關的數位敘事,文末會推薦大家參考。

不過這仍不影響大家持續以創新的技術與設計製作數位專題,DD Story Hub也為大家推薦七篇在2020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數位敘事專題與資料新聞,題材包含美國的BLM運動、奈及利亞大規模綁架案、台灣的光電調查報導等等,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給我們補充和建議。

1. Reconstructing seven days of protests in Minneapolis after George Floyd’s death/Washinton Post & The Pudding(Steven推薦)

截自Washinton Post專題

華盛頓郵報與 The Pudding 合作,透過 149 民眾上傳未經刪減的紀錄影片,重現佛洛依德事件發生後一週,在 Minneapolis 所舉行的各種抗議活動。一起事件紀錄/回顧的手法很多,最常見的就是使用文字及照片進行搭配,又或是以一部影片進行回顧。

這篇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能讓讀者在手機/電腦上,很清楚地知道整個抗議過程「發生在何時?發生在哪裡?當下的畫面為何?」,並在滑動/滾動的過程中適時出現文字框加以輔助說明,給予讀者相當良好的事件回顧體驗,完美達成如同他們標題所說的「重現」效果。

相關形式可參考:

《報導者》香港反送中大事記:一張圖看香港人怒吼的285天
《公視P#》【P現場|香港反送中】為歷史紀錄不平靜的一頁

2. 【調查報導】光電調查系列/天下雜誌(Steven推薦)

截自天下雜誌專題

這一系列是我2020年最愛的中文數位專題!天下雜誌先將光電場址資料與地籍資料做比對,與讀者說光電場都蓋在哪些地方,再以衛星影像帶讀者觀察不同期間光電場的開發狀況,後續再更進一步討論光電場變多的原因以及對區域環境的影響。

但必須誠實的說,推薦這篇的原因跟議題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我認為天下將調查報導與數位敘事結合的相當棒!感覺製作團隊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哪裡該用什麼敘事手法呈現給讀者」(也許只花一兩天也說不定 XD)

決定好敘事手法後可能也需要思考整體內容如何做整合,感覺天下找到了數位敘事內容編排上一個很好平衡點,讓讀者能沒有負擔地接收內容,激起讀者想閱讀下一篇的慾望,十分值得學習。(在此許願製作團隊出來內容編排過程的心得 XD)

3. Clippings from the longest year/Reuters(Helene推薦)

截自Reuters專題

2020年即將結束,各家媒體都開始做2020大事記回顧,多數媒體用純文字與圖片帶,少數媒體記者(例如服務於P#的小妹我)閒閒無代誌為年度專題做起特製頁面,過程中也觀察到其他媒體的做法,未來如果要做無關聯的事件彙整頁面,亦可參考。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路透社的這篇,用報紙拼貼的設計貫穿,編輯從近百個來源中蒐集圖片素材,經過設計精心編排,重要字串如Reuters的純淨新聞標題,則由前端上字,讓搜尋引擎可以爬到關鍵字,可再為舊報導刷流量。

剪報的拼貼與畫記就如同我們的日常手札一般活潑,在網頁很長、內容很多且事件少有連續性與脈絡的情況下,也能不斷為讀者創造驚喜。

截自公視專題

說到2020,還是不能忽略疫情專題,READr 的這兩篇報導,以「假訊息」的角度切入「新冠肺炎」,讓讀者閱讀時意識到,除了病毒所造成的「生理的危險」,病毒假訊息的「心智侵害」也正席捲世界。

4. 看得見的病毒英文版五千篇事實查核報告 分析武漢肺炎假訊息戰役/READr(Roe推薦)

截自READr專題

「5000篇事實查事實查核」的拆解,是READr報導中的第一大賣點。將來自40多個國家、數十種語言的查核報告,化為11種國際假訊息分類標籤,每一項標籤下,又進一步過濾出「關鍵詞」,讓讀者對於病毒假訊息,能夠有以更精準,也更宏觀的角度理解。

除了將假訊息主題分類,空間、時間維度的分析,是第二大亮點。報導中,針對數個「假訊息」氾濫大國, READr 以動態圖表解析,什麼國家在、什麼時候、製造甚麼樣的假消息,都可以一目了然。

拆解完「假訊息」本身,「假訊息影響力」是報導中的另一看點。READr 聚焦351篇推特上的假訊息,並進一步分析其衍伸出的800萬筆推特資料,讓讀者不僅掌握各類假訊息的散播狀況,還能知曉哪些假訊息種類最能蠱惑人心。

此外,這系列的報導,不只在資料處理細膩,在質化的採訪上也非常飽滿,不會只是流於浮淺的資料視覺化,而是資料與分析具足。

最後,還要推薦下方的兩篇記者筆記。將該系列的報導的構思、方法論、理念都交待非常完整,任何對「Data-driven新聞專題」感興趣的朋友,都能收穫滿滿。

參考:公視P#方君竹在2019年曾寫過一系列《社群內容打假術》,彙整了大量的「打假」數位工具及使用教學,可以在看完READr報導後,搭配服用。

另外,以下則是Tiffany心中認為在COVID-19疫情爆發當時,視覺化完整且敘事主題清楚的其中兩件作品。當時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或是中國疫情的資訊都相當片面,紐約時報透過這兩個作品,清楚的描述疫情傳播狀況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5. 13,000 Missing Flights: The Global Consequences of the Coronavirus/The New York Times(Tiffany推薦)

截自The New York Times專題

這一篇主要是從航班變化來討論疫情對中國產生的衝擊,例如旅外人數減少,隨之可能產生觀光人數減少、航班需求大減等狀況。當時相關討論並不少,紐時取得了大量航班資料,以圖表及地理圖資進行視覺化,動畫設計也很精巧,令人印象深刻。

6. How the Virus Got Out/The New York Times(Tiffany推薦)

截自The New York Times專題

這一篇則是在講疫情從中國蔓延到其他國家的過程。紐時取得百度的資料(原始資料當時一直找不到,不過各大媒體其實都有取得,好想知道資料在哪XD),並結合疫情統計,透過視覺化同時呈現傳播路徑與其他國家受影響的嚴重程度。在視覺化的過程中,紐時強化武漢作為九省通衢的地理特性,延伸分析武漢何以作為疫情傳播中心,充分利用地理資訊來達到敘事目的。

7. Kidnapped as Schoolgirls by Boko Haram: Here They Are Now/The New York Times

截自The New York Times專題

2014年奈及利亞一所中學超過200名女學生被恐怖組織綁架,2018年過半學生陸續被釋放。紐約時報找到其中幾位學生,結合採訪及個人肖像、資料照片等影像媒材進行深度報導。這些被釋放的學生看似因被釋放而得到自由,實際上她們被釋放後長期受到政府「關照」,承受不少壓力。

在閱讀體驗上,這個專題色彩強烈且偏暗沉,並透過精心設計的光影讓影像充滿詭譎及不安氛圍,攝影作品主題相當明確,搭配適當的圖文排版,整體閱讀不但流暢且不易失焦。

這是今年影響我最深的作品,也因此在實習期間做「性私密」這一題時便聯想到這個專題,雖然最後因題材限制無法使用真實影像,不過我們也嘗試用插畫、專題配色來引導閱讀。詳情可以參考我們的專題「私密照外流之痛:誰讓我淪為「國家認證猥褻物」

8. 如何讓「炎黃子孫」開始「認識台灣」?/端傳媒(Dennis推薦)

截自端傳媒專題。攝:陳焯煇/端傳媒

這是端傳媒「兩岸三地歷史課」系列中,特別以資料視角切入的報導。本文原始資料來自台大經濟系陳煒林的碩士論文,作者改寫後刊出。他們利用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結合斷點迴歸設計(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檢視「學生使用課綱」與「自我認同為台灣人比例」的差異,發現國中時使用新教科書的學生,台灣人認同相對較強,並且學術理系學生又高於技職體系學生。

這篇報導沒有太多 fancy 的敘事技巧,挑選它的原因在於問題有趣、方法有趣,以及寫作上成功。我們時常聽到「年輕人被洗腦」、「新一代就是天然獨」等宣稱,但要怎麼用量化指標來衡量「被洗腦」或者「天然獨」,以及推斷可能原因為何,再去想辦法驗證,這都是研究者和記者的功課。本文選擇了自我認同,並且假設可能是受課綱影響,再利用統計方法,去除社會趨勢影響以及世代效果,最後漂亮地成功轉譯了學術語言,帶給讀者這篇報導。

最後,我們也提供其他媒體單位搜羅的2020資料視覺化精選,歡迎留言補充或給我們建議,DD Story Hub祝大家新年快樂,也請跟我們一起期待2021年的優質數位敘事與資料新聞!

《FlowingData》2020最佳資料視覺化作品
《Visul Capitalisr》年度回顧:20張圖表呈現2020
《The New Yorker》New Yorker年度互動敘事
《Data Jouralism》10大影響2020的資料新聞專題:最後對Covid-19的綜述

--

--

Helene Chien
DD Story Hub

編輯室新肝,嘗試用新的方法說故事,關注性別、兩岸、媒體、轉型正義和東尼史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