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圖表實戰筆記:如何避免一張圖表,讀者各自表述?

Helene Chien
DD Story Hub
Published in
Jun 6, 2021

📌 此文記錄我當新聞室數位編輯時,做數據視覺化時該注意的幾個Tips,包含如何同時降低讀者的理解成本,以及誤讀的空間(製圖工具:Flourish)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攝取的熱量跟他的體重息息相關。想像一下,當你拿到自己這一個月的每日攝取熱量和每日體重數據時,你會如何解釋?

A. WFH讓阿嬤有機會幫我張羅三餐,攝取過多熱量,導致我體重變重 👵🏻

B. 我在上班時間偷健身,肌肉增加、體重變重,所以需要更多熱量來達到基礎代謝率💪🏻

兩種情形都是有可能的,同樣的兩筆數據可以有全然不同的解釋。因此如果你只是在圖表軟體單純貼上數據,不加以調整,可能導致每個人的解讀都不盡相同,甚至倒因為果。

這種情況發生在新聞報導就有點不妙了 QQ

(本文案例引用自中央社)自從本土疫情爆發以來,疫苗成為台灣最熱的話題。因為一個地區居民的疫苗接種率會直接影響當地病毒傳播速度,台灣跟世界各國的疫苗接種率也引起討論。

那再來看看,你會如何解釋這張圖表?

.

.

A. 本土確診數暴增,所以大家開始搶著接種疫苗

B. 接種率變高,大家放鬆戒備,恢復人與人的連結,結果確診數增加

.

當前的台灣無疑是A,但在其他疫情反覆的國家(也有可能是未來的台灣)就可能是B了。

這也是報導發布後,收到的其中一個讀者回饋。於是我們就開始思考,這張圖表可以如何正確傳達我想說的故事和邏輯。

一、在圖表標題直接闡述我要呈現的insight

我在圖表之前,其實已經放一段文字說明我的邏輯:

本土疫情爆發前,台灣接種率低迷,AZ疫苗開打一個月後只開封了1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度擔心期限屆滿前打不完,多次放寬接種對象。直到4月華航諾富特案爆發、延燒台灣社區,疫苗施打進度才急起直追。

整體敘事脈絡非常明確,因為本土案例增加,所以大家搶著打疫苗。但如今的網路世界,資訊隨時可能被斷章取義,如果有人刻意只下載、分享這張圖表,那可能就有讀者倒因為果了。

因此,我在圖標直接告訴讀者我的insight,數據圖表則用來佐證這個敘事。

標題修改前後對比

基本上到這邊,讀者倒因為果的可能性已經被大幅降低。這也是近年新聞圖表很流行一種做法,因應資訊碎片化、讀者可能看不完長篇報導的情形,用吸睛且帶有完整敘事標題的圖表,降低讀者理解的成本。

來源:公視新聞網、關鍵評論網

那接下來,這張圖表還有什麼可優化的空間呢?

二、明確標示Y軸數值與單位

老實說,我(和這個平台的其他作者都)沒有很喜歡雙Y軸,原因有很多,文末會附資訊視覺化專家的詳細解釋。但簡言之就是複雜、美感不足,讀者沒辦法在第一眼分辨Bar Chart跟Line Chart代表什麼、兩邊Y軸對應到哪筆數據,對像我們這種在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懶惰死小孩不夠直觀(??)

但為什麼這次還會選擇顯示雙Y軸呢?原因有兩個:

  1. 新聞圖表複雜是不好,但過於簡化才是地雷

新聞圖表的第一要務是明確傳達正確資訊給「所有讀者」,雙Y軸雖然複雜,但我們仔細比對一下,還是能理解的。

但對不熟悉網頁互動的人來說,隱藏Y軸後他們看到的就是兩種圖形疊在一起,如果他們不知道圖表可以hover或click,就不知道具體數據區間、哪個點是什麼數值:現在確診數到底是多少?疫苗接種進度具體是到哪了?

因此明確標示數值,可以讓他們一眼看到數值區間,大致了解具體情況。

顯示雙Y軸前後;X軸日期是必要的,重點日期應直接顯示(像我第一個事件就沒對到,BAD)

2. 在Y軸與圖例增加單位,能更直觀呈現數據區間

如果要讓讀者第一眼看到Y軸就明確知道它是哪筆數據,加上單位可以更加分。單看圖例和Y軸單位,也可以清楚知道本土確診數對應到左Y軸、疫苗接種率對應到右Y軸。

這邊我也重新調整了圖例排序,讓左Y軸對應到左邊圖例、右Y軸對應到右邊圖例,避免讀者視覺動線交錯。

在Y軸與圖例增加單位,並將圖例調整靠近對應的Y軸。

p.s. 如果你是用Adobe Illustrator、R或其他進階繪圖軟體畫的,也可以在左右Y軸上色,如左Y軸上粉色、右Y軸上赭紅色,也能讓圖表更直觀。

三、手動設定最大最小值,讓圖型符合讀者對現實趨勢的認知

即便你不知道台灣有多少疫苗庫存,應該也知道台灣很缺疫苗。但你有發現嗎?這張圖表的疫苗接種率曲線在後端大幅上漲,到了圖表的最頂端,殊不知那個頂端只有1.3%。(這邊就不附圖了,往上一點看就有)

台灣疫苗接種率雖然增長,但相對於群體免疫要達到的50–60%,仍是微不足道的數字。

此時就要思考,圖表趨勢有沒有可能不小心誇大事實?我要如何在告訴讀者近期接種率提高的同時,也告訴他們「還不夠高」?

為此,我和主管卡波討論了一段時間。後來我們決定手動設定最大值,但這個最大值不會是100%(因為這樣讀者就會看到一條趨近水平的線段),而是根據這筆數據的區間、我們想表達的事實,以及現實中可以使用的數值去估算出來的。

*你當然也可以設定任一數值為最大值,但在讀者問「為什麼最大值不是10%、15%或其他數字」時,要能提供一個明確的邏輯,而我們prefer先把這件事做好。

以這張圖為例,我們考量的點就是:

  1. 這筆數據區間是0–1.34,最大值需大於1.34
  2. 我們想表達的事實:讀者要明確看到接種率往上走
  3. 現實中可使用的數值
    根據當時公費疫苗接種順序,特殊職業者(醫事人員、防疫人員、社福機構人員、軍人警察等)累計共92萬人,如果他們全都接種一劑,大約是台灣近5%的人口。

從第3點,我們假設5%可以作為最大值,並回頭去看前面兩點是否可以吻合,如果能吻合,且可以避免趨勢被誇大,那它就是一個合適的數字,可以取代既定的區間。

如果報導篇幅允許,你可以把最大值的判斷邏輯寫進報導或圖說。

調整右Y軸(疫苗接種率)最大值,避免讀者誤判現實情況(接種率是成長了,但其實還是很低)

到此為止,就是我優化圖表的思考與操作過程,放上初版與終版對比👇🏻

更動處:標題、圖例、XY軸顯示狀態與接種率數據最大值

我們常看別人的圖表練習找bug,實作後才發現魔鬼藏在很多細節裡,記者編輯可能常因為資訊疲勞或趕時效性,而忽略了一些可以優化的部分。

讀者通常都是被動接收資訊,既然新聞圖表存在的目的是要降低他們的閱讀成本,那我想做圖表時,編輯就也應該要思考資訊如何編排,才能將理解成本降到最低,同時壓縮讀者誤判的空間。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們拍拍手,也超級歡迎你留言提供更多建議或想法 🙌最後感謝給我很大發揮空間的淑芳主任、臨時被我call out救援的卡波,以及陪我一起討論這張圖表的子軒, Steven, Ting-Ni, Kerwin, 玟榕。

--

--

Helene Chien
DD Story Hub

編輯室新肝,嘗試用新的方法說故事,關注性別、兩岸、媒體、轉型正義和東尼史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