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對問題,就解決一半的問題 ── 設計思考系列文

林鼎淵
Dean Lin
Published in
Nov 28, 2023

--

今年我到很多企業分享 AI 工具的應用,除了介紹使用場景外,也花了不少時間講解「定義問題」的方式。

因為 AI 跟人類一樣,如果你沒辦法清晰、具體的描述問題,你只會得到模稜兩可、不符預期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 AI、人類無法給你期待的答案,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根本沒把問題表達清楚,因此造成垃圾進,垃圾出 (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結果。

PS. 儘管這篇文章談的是「設計思考」,但與 AI 溝通時,設計思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問題背後的問題

過去帶新人時,常常工作到一半就會收到私訊:「不好意思,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收到訊息時,我通常會眉頭一皺,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他要問什麼問題,所以先詢問他:「哪裡遇到問題了呢?」

新人:「我 xxx 功能做到一半卡住了。」

我:「為什麼會卡住?」

新人:「我使用 yyy 套件,但不知道 xxx 功能怎麼用。」

我:「你有看過套件的官方文件嗎?」

新人:「我看不懂官方文件。」

從表面來看,是新人功能做不出來;但真正的問題是「看不懂官方文件」,所以就算這次你幫了他,他下次遇到問題時還是會跑來找你。

▋不是每個人都很有耐心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問了「3」次才抵達問題核心。

但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很忙,即使筆者也不能保證自己每次都很有耐心。

如果想請對方幫忙,盡可能一開始就完善的描述問題,而不要用開放式的詢問,建議的基本架構:

  • 具體說明自己遇到的問題:可以搭配圖片、文件,讓對方在最短的時間掌握問題。
  • 表達自己曾經做過的嘗試:即使是失敗的嘗試也列上去,否則就像是個伸手牌。
  • 詢問對方可以討論的時間:因為對方可能手上有事情在忙,如果沒有約時間,可能已讀後就忘記了。

所以上面新人的問題就可以改成:「我想透過 yyy 套件達成 xxx 功能。但按照官方文件的範例(https://github.com/)實作後,還是做不出 xxx 功能,一直跑出 zzz 的錯誤訊息,不太確定是不是自己方向弄錯了。請問哪個時間點方便向您請教呢?感謝。」

表達越完善,對方越能在短時間了解問題,以增加回覆意願,或跟你說這個問題可以跟誰詢問。

▋把申論題改成選擇題

前幾篇設計思考的文章,都有談到「同理心」的重要性。

其實在發問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收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想回答,或者有什麼資訊不完整的地方。

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出的問題就會不太一樣。

讓我們回想一下學生時期,相信大家在寫考卷的時候,比起申論題,應該更多人喜歡選擇題吧?

我們可以將「你覺得這個配色溫暖嗎?」這種開放式的問題,改成「你覺得 A 配色跟 B 配色哪個比較溫暖?」這類選擇題,這樣就會大幅降低對方回答的壓力。

▋把模糊的答案變精準

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如果目標不夠具體,就容易花了很多錢但得不到成效。

就拿廣告來舉例好了,任何產品都有他的受眾。

如果你只問客戶他們的受眾是誰,客戶可能回答:「上班族。」

但上班族的市場很大,從 22~65 歲都是上班族;所以你需要更近一步的詢問,比如:

  • 愛好(ex:戶外活動、逛展覽、運動、宅家裡…)
  • 產業(ex:金融、科技、醫療、服務…)
  • 薪資水平

透過細分市場你才有辦法聚焦,如果什麼都想要,下場往往是什麼都得不到。

以上就是「設計思考全方位」第五單元的心得筆記,如果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 Follow 我吸收更多知識。

11 stories
▶︎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1. 可以點擊下方「Follow」來追蹤我~
2. 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你們的追蹤與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

▶︎ 如果你對工程師的職涯感到迷茫

1. 也許我在iT邦幫忙發表的系列文可以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
2. 也歡迎您到書局選購支持,透過豐富的案例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

--

--

林鼎淵
Dean Lin

職涯中培育過多名工程師,🧰 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 Software Specialist |✍️ 我專注寫 (1)最新技術 (2)團隊合作 (3)工程師職涯的文章,出版過 5 本專業書籍|👏🏻 如果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點擊「Follow」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