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同理」建立長久合作關係 ── 設計思考系列文

林鼎淵
Dean Lin
Published in
Nov 24, 2023

--

只要是人,都有他過去的歷史、情感、困惑、強項…

面對不同意見時,許多人並不是用「引導」,而是要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若涉及自己的專業領域,我們更容易選擇後者,但話說出口前,我們不妨思考幾個問題:

  • 他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 憑什麼覺得別人應該聽你的話?
  • 你過去做了什麼事,值得讓別人要照著你說的去做?

▋你真的知道對方的需求嗎?

鄭司維老師在課程中提出的一個有趣問題:「你知道客戶買電鑽,是為了做什麼嗎?」

通常買電鑽是為了在牆壁上鑽洞(表層目標),但鑽洞會導致牆面結構破壞(負面影響);如果客戶的目標只是為了掛畫(真實的目標),推薦他購買自黏畫框就好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透過這個例子,是先讓大家認知到「客戶的選擇未必是對的」;以及更好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在有「背景知識」與「同理心」之上。

▋為什麼無障礙廁所的鏡子是傾斜的?

下次大家經過無障礙廁所時,可以探頭看一下裡面的鏡子,你會發現有些鏡子是往下斜的。

圖片來源:https://tw.buy.yahoo.com/gdsale/gdsale.asp?gdid=p0991263230918

因為對於一些坐輪椅的人來說,這才是他們的視角。

如果你想同理別人,你就需要站在對方視角來看事情,這樣才能體會他遇到的困難與不便。

▋同理能加深彼此的羈絆

但同理時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

  1. 我們以為的同理,在對方看來可能是同情。
  2. 你同理了對方,但對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們要承認自己不可能完全同理,因為我們就不是他;但我們嘗試同理的過程,對方是可以感受到的。

就像女生月經來,如果男生問要不要喝熱水、吃巧克力,女生通常都會生悶氣;因為男生沒有同理,而是直接說出解決方案。

同理就是要減少這種 SOP 的感受,去理解一句話背後的意義;但同時你也要了解一個人的個性,否則會導致誤判。

▋不用跟每個人都建立長久關係

通常溝通幾次後,你就能判斷對方是否值得深交;了解彼此的能力、達成共識,這樣合作的關係才容易長久。

以工作來說,有些東西可以明文規定;但不能規定的部分,我們可以用長期經營的方式,去做共創,彼此成長。

反過來,如果你認為對方只值得短期的合作,那就不要想太多;讓我們在規定的範圍內做好彼此的事情,這樣我們都不會受傷。

▋讓客戶接納你的建議

很多客戶認為自己比你更懂,所以你需要展現出自己的專業,讓客戶知道你也是懂行、做過功課的。

比如客戶在跟你討論設計風格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去了解產品目前的行銷策略、目標 TA、推廣方式等等;等這些資訊都明確後,我們才在這些資訊的基礎上給出對應的設計風格。

如果客戶對你的專業有信任度(Sense 有到位),推動專案才會順利,也埋下日後合作的種子。

補充:如果該做的都有到位,但老闆、主管、客戶還是無法溝通,那要思考一下這個環境是否要繼續待下去,否則永遠不會進步。

▋認知造就了你的世界

我們吃慣了台灣的義大利麵、法式餐點、泰式料理,但到了當地後,你可能會感到不適應,因為很多料理到台灣都經過「文化適應」。

當地著名的餐廳未必符合你的口味,但這份經驗能讓你理解當地人的口味;道地的未必好吃,好吃的未必道地。

透過餐飲文化的不同,我們就能了解,同樣的決策換一個時空背景可能就不合適了,我們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對的。

在文章的最後,建議大家可以透過旅行、讀書、看電影、聽講座…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想像力。

你對世界的認識越深,就能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去同理對方在想什麼。

以上就是「設計思考全方位」第三、四單元的心得筆記,如果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 Follow 我吸收更多知識。

11 stories
▶︎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1. 可以點擊下方「Follow」來追蹤我~
2. 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你們的追蹤與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

▶︎ 如果你對工程師的職涯感到迷茫

1. 也許我在iT邦幫忙發表的系列文可以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
2. 也歡迎您到書局選購支持,透過豐富的案例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

--

--

林鼎淵
Dean Lin

職涯中培育過多名工程師,🧰 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 Software Specialist |✍️ 我專注寫 (1)最新技術 (2)團隊合作 (3)工程師職涯的文章,出版過 5 本專業書籍|👏🏻 如果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點擊「Follow」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