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管理」是每個人職涯的必修學分?

林鼎淵
Dean Lin
Published in
Dec 7, 2023

--

說到管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主管才需要學習、考慮的課題。

但其實不管團隊、專案還是作品,都是需要被管理的。

如果一切都靠本能去做,那麼專案延遲交付、團隊缺乏方向、作品四散各地…這些可說是必然發生的悲劇。

就算為了減少自己的加班頻率,我們都該對「管理」有更深一層的認知。

▋管理是為了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有各自的想法、做事的習慣;如果沒有講好合作模式,那專案做到一半撕破臉基本上是家常便飯。

下面先列出幾個減少「意外」的方法:

  • 簽訂合約: 不管專案大小,合作對象的親疏遠近,筆者強烈建議有合作就要簽約;簽約是專業的展現,也是對雙方的保障。
  • 需求規格: 客戶的需求通常很模糊,不過我們可以透過需求規格,將這些發散的想法收斂成具體、可執行、可驗收的白紙黑字。
  • 設計流程: 我們需要設計一套可以重複使用,並不斷優化的工作流程。明確的工作流程可以減少揣測彼此想法造成的誤會,並讓我們在面對不同專案、合作對象時有穩定的表現。
  • 會議記錄: 任何會議、談話都需要有明確的文字紀錄,而且記錄要包含「是誰說的、前因後果、最終決議」等,這樣日後遇到爭議時才能釐清狀況。

將複雜的事務結構化,我們才有辦法有效管理,並持續執行。

將模糊的資訊明確化,我們做事才有效率,減少重工的可能性。

▋搞清楚誰有「決策」的權利

有時專案執行到一半,突然一通電話打來要你砍掉重練,因為公司高層覺得專案執行的方向錯了。

收到通知的你可能覺得很靠北,但這個在業界其實很常見,即便有需求規格、會議記錄佐證,但權力夠大的人就是可以推翻一切。

如果想減少這種狀況發生,就要在一開始搞清楚誰才是最後的「決策者」,並建議每次會議的結論需要由他畫押才算數。

很多時候專案的窗口、PM 甚至是主管,都只是在揣摩「決策者」的想法。

▋建立文件減少資訊「斷層」

有些專案為了求快,許多細節都是靠口耳相傳;這導致相關人員請假時,你需要重新說明一遍。

最差的狀況是關鍵人物相繼離職,而公司根本沒人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專案就直接爛掉了。

為了避免資訊斷層,或是全公司只有一個人了解專案脈絡,最好將文件清晰的整合到一個大家都能閱讀的地方。

▋報價與工時都要有「邏輯」

接案時你要對客戶報價,工作時你要向公司預估時程。

但有時類似的專案、功能,我們會給出不同的報價、估時;此時對方可能會問你:「為什麼跟上次不一樣?」

如果你說不出報價、估時背後的邏輯,就會導致客戶、主管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質疑你的專業能力。

為了避免這種事發生,建議準備一套報價、估時的邏輯&公式,當對方有疑慮時,就可以有系統地進行說明。

▋失敗的經驗很珍貴,但不用親身體驗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感慨,想著自己為什麼在經過社會的毒打後才上到這堂課。

課程中所提到的案例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相信在社會走跳一段時間的朋友們會很有共鳴。

人的生命有限,透過了解他人經歷來豐富自己閱歷,是更有效的成長方式。

以上是「職涯必修設計管理學」的 Part 1 心得筆記 ,如果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 Follow 我吸收更多知識。

11 stories
▶︎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1. 可以點擊下方「Follow」來追蹤我~
2. 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你們的追蹤與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

▶︎ 如果你對工程師的職涯感到迷茫

1. 也許我在iT邦幫忙發表的系列文可以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
2. 也歡迎您到書局選購支持,透過豐富的案例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

--

--

林鼎淵
Dean Lin

職涯中培育過多名工程師,🧰 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 Software Specialist |✍️ 我專注寫 (1)最新技術 (2)團隊合作 (3)工程師職涯的文章,出版過 5 本專業書籍|👏🏻 如果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點擊「Follow」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