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ChatGPT 帶來的 AI 紅利,你是行動者還是旁觀者?

林鼎淵
Dean Lin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19, 2023

--

ChatGPT 推出近半年,我寫了 35 篇 AI 工具的文章、出版 3 本 ChatGPT 的書籍,並透過線上講座、實體課程與數千人分享自己使用 AI 工具的經驗,甚至收到經理人月刊的專訪、人間衛視節目的邀約。

在這篇文章我會分享自己做過的決策,經驗不可複製,但一定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想收穫時代紅利,就要在大多數人持觀望態度時 All In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 AI 領域我絕對稱不上專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樂於分享自身經驗的 AI 工具早期使用者。

我所有決策中做的最正確的,就是在今年 1 月答應答應出版社撰寫 ChatGPT 的書籍,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 All In 所有時間,我捨棄了春節、下班娛樂、週末休息,全神貫注的把時間投入在寫書上,最終花了 11 天完成草稿,22 天後交稿

書籍在 2023 / 2 / 24 開放預購,剛好關注 ChatGPT 與 Midjourney 話題的人在這個時間點爆發式成長,而我就靠著「全台第一本 ChatGPT 應用專書」的 Title 取得第一波 AI 紅利。

博客來銷售成績
天瓏書局銷售成績

過去筆者出版過網路爬蟲工程師職涯的書籍,但技術類型的書籍真的不好賣,就算是入選天瓏年度暢銷榜的作品,也是過了近一年才再版;而這本書剛出 3 個月就已經 7 刷,這是我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

▋我在這幾個月做了什麼

運氣只是入場的門票,你能發現這個機遇,其他對市場敏感的人同樣也能加入這個賽道;單靠「幸運」是無法連續 3 個月都待在榜單上的,下面分享一下這幾個月我做了什麼。

在 2023 / 2 / 24 開放預購當天,出版社的編輯就來電希望我抓緊 ChatGPT 的紅利趕緊寫下一本書,內容以先前工程師職涯的書籍為基礎,再加上 ChatGPT 的章節,這本書於 5 月順利出版(歡迎路過點讚)。

GPT-4 推出沒多久後,出版社的編輯再次來電,希望我可以跟上潮流準備改版事宜;所以這篇文章發表時,ChatGPT 改版的書籍也開放預購

感謝所有人的支持,讓本書在預購期間便取得週排 Top 1、月排 Top 2 的亮眼成績

在第一版推出後,筆者收到許多讀者的回饋,並透過講課與交流更深入理解大眾的需求與不安。

因此,在本次改版中加入了更多的實用技巧和案例,同時分享 GPT-4、Bing Chat、ChatGPT plugins 等新工具的使用場景,讓你走在潮流最前線,歡迎感興趣的讀者支持選購。

但即便有 ChatGPT 輔助,一個月出一本書還是很累;而且除了寫書外,我還收到許多企業內訓與線上課程邀約。

【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日常】Youtube 直播課程
【中華電信學院】企業內訓
【中華郵政】企業內訓
【遠見雜誌】線上講座(此為 QA 時間,圖片來源於遠見雜誌)
【Mastertalks】線上講座
【T 客邦】線上講座

甚至還收到經理人月刊的專訪,以及人間衛視的節目邀約。

【經理人月刊】專訪,【人間衛視】與主持人郁方及嘉賓合影

在撰寫 AI 工具的主題前,我 Medium 的月均瀏覽量大約 1 萬初;開始撰寫後,現在已經躍升到 9 萬多;因為時常在 FB 社團分享文章,觸及人數也有 17 萬多。

自媒體成長

希望讀者不要把筆者貼出來的經歷當成炫耀,而是去思考:「他憑什麼獲得這些機會?他過去做了什麼、現在在做什麼?有什麼是我能做的?」

▋機會來自過去的積累

在出版 ChatGPT 這本書前,我已經出過 2 本專業書籍、發表超過 200 篇部落格文章、連續 2 年在 iThome 鐵人賽獲獎、擔任科技島社群駐站專家、有 10 多年程式開發經驗。

因為有這些積累,所以當機會來臨時,我才有能力把握住他。

即使 AI 縮短了普通人與專家的差距,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目前市場靠 AI 工具賺錢的人,絕大多數都已經是某個領域的「專家」。

對事物本質認知越深的人,越有辦法放大 AI 的能力,AI 也許無所不能,但使用者的認知會影響到他發揮的效能。

▋AI 可以加速,但無法一步登天

如果想增加書籍的購買率、文章與影片觸及率,最輕鬆簡單的方法就是用「0 基礎!無需經驗!ㄧ本搞定!萬用手冊!」這類的關鍵字,或用 「請 ChatGPT 幫我 xxx,2 天狂賺 50 萬!」這類的標題。

下次看到這類標題時,大家不妨想想,如果這麼輕鬆、好賺,為什麼要把方法公諸於眾?

沒有門檻的事情,是賺不到錢的!

筆者相信未來使用 AI 的門檻會越來越低,不過就算每個人都會使用 AI,這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更加極端的「M 型化」社會;就像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會使用電腦,但依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用它改變世界。

在 AI 普及後,有能力的人真的可以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過去他們被「時間」限制住產能,但有了 AI 後,他們可以把許多基礎的工作指派給 AI,把精力放在最後的檢核與優化就好,而檢核與優化是需要實務經驗與知識積累的。

▋ 面對 AI 浪潮,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我不鼓勵大家複製筆者的經驗,因為寫書、寫文、講課的紅利期已經慢慢過去;除非你有一定的知名度,否則現在入場的難度不低。

從實務上,筆者有以下建議:

  1. 了解各式 AI 工具的「能力範圍」,並嘗試將它們應用在自己的工作、職場上,筆者其他篇部落格有很多實戰範例可以參考。
  2. 多觀察 AI 社團中其他人分享的經驗,但請保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有些資訊是錯誤的。
  3. 現在 AI 工具越出越多,可以說多到你想學都很難學完,因此建議挑選聲量最高的來學習(ex:ChatGPT、Midjourney)。
  4. 要更深入研究自己的專業,對技術不要只停留在表層的認知。
  5. 保持開放的心態,與 AI 協作達成雙贏。

筆者相信,人不會被 AI 取代,只會被懶惰和守舊的想法取代,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只能等著被淘汰。

想將 AI 導入自己的職場與生活嗎?歡迎報名筆者與商周集團合作的線上課程:「AI 高效簡報術|ChatGPT + Gamma 工作簡報

https://smartmonthly.pse.is/5c6q9m

如果您想在 AI 的浪潮中站穩腳步,並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佔據優勢,那麼筆者出版的新書絕對是您入門 AI 的第一步!

▶︎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1. 可以點擊下方「Follow」來追蹤我~
2. 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你們的追蹤與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

▶︎ 如果你對工程師的職涯感到迷茫

1. 也許我在iT邦幫忙發表的系列文可以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
2. 也歡迎您到書局選購支持,透過豐富的案例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

--

--

林鼎淵
Dean Lin

職涯中培育過多名工程師,🧰 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 Software Specialist |✍️ 我專注寫 (1)最新技術 (2)團隊合作 (3)工程師職涯的文章,出版過 5 本專業書籍|👏🏻 如果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點擊「Follow」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