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親身跨進媒體業的薄霧 — 推甄自傳

新聞所推甄自傳

Dennis Tseng
Dennis, R, data, news
Oct 14, 2022

--

某一天新聞所外的陽光

前言

這篇文寫於 2019 年八月的申請季節,緊接著 2020 年九月入學,時間快轉到 2022 年,夏秋之際,趕在新學期開始前從新聞所畢業。記得當初看到嘉恩寫的推甄文章,也曾經試著想寫些什麼,但後來又想,和其他人的背景差異略大,沒有太多參考價值,不寫也罷。

最近在想要不要當記者,還是走其他路,把先前的東西翻出來看,當初寫得很真誠,進來新聞所之後有許多深刻體會。總是想到岱穎老師介紹的一代宗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希望當時的想法能夠留下一些紀錄。老師,你也會看到這篇文嗎?

以下為台大新聞所推甄自傳全文:

一、個人背景介紹

我目前就讀台大工管系五年級,我想成為一位資料記者。我相信「你所選擇的媒體,決定你所看見的世界」。

高中階段,我就讀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並進入校刊社就此待滿三年。建中校刊被喚作「建中青年」,簡稱為建青。在高一升高二那年因為銷量不佳,我們以「建青大眾化、大眾建青化」為題討論編輯室方向,建青應該向紐約客雜誌靠攏,還是該向壹週刊看齊?社團招募時的受眾設定是文藝青年,還是來者不拒?最核心且根源的問題始終是,我們花費大把青春寫稿、採訪、編輯、印刷而成的校刊,到底是寫給誰看呢?校刊裡面豐富的詩作、社運議題、學生權力,是不是其實是編輯的傲慢?

我們批判彼此對於各自路線的堅持,也腦力激盪提升收益的做法,例如寫信力捧有錢校友然後凹贊助、提供優質版位給補習班招生、舉辦邀請文壇大佬的付費講座等,多年後回想起這段往事才猛然發現,要以精緻優質的內容吸引讀者付費,或者力推能夠衝高流量的腥羶色文章賺廣告費,這完全就是媒體面對大環境改變時,重新設計商業模式的必經過程。

這段努力維繫收支平衡的歲月,在心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象,而建中開明的校風,則在腦袋中播下自由的種子。社團中流傳了一段有著不同版本、關於學長對意圖審稿教師拍桌的故事,它總是提醒著我們,編輯室不應當受任何外力所控制。那正好也是反媒體巨獸活動風起雲湧之時,大眾對於媒體角色的討論也正熱烈。將更多目光投注於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風格與立場後,我不再只看到為了公共利益四處奔走勇敢揭弊的記者,也注意到因為公司利益立場偏頗下筆極端的主筆文章,原來媒體既能夠讓政治人物稱帝為王,也可以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發熱發光。第四權的力量如此強大。

徬徨少年總要面對升學現實。在選系的十字路口上,衡量職涯發展與科系課程安排的彈性後,雖然無法忘懷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趣味,最終還是決定報考工商管理學系,並有幸獲得錄取。儘管不在社科院或者文學院,在人社班與校刊社的日子絕非船過無痕,進入管理學院以後,我也沒有忘記當年愛過的學科。不管系上是否計入畢業學分,每個學期我都會修很多以管院主流價值來說未必「有用」的課,像是地理學、倫理學、遊戲哲學、文學、社會學,我也花了大量時間讀找讀本與文獻來讀。

當然,我也沒有荒廢本科課程的修習,因為管院本身的課也很吸引人。就工管系開課的領域而言,我著迷於行銷的多樣性,也受統計學將現象模式化的能力所吸引,商場的不確定性與激烈變化始終召喚著我;因為分析資料需要,升大三的暑假我開始上線上課程學習 R 語言,自學至今。逐漸熟悉程式邏輯之後,除了分析商業資料以外,自然而然的會想將這項技能應用在有興趣的學科上。因為對於媒體仍有高度興趣,在研究新聞所開設的課程後,我陸續修了新聞資料分析、社群媒介輿論分析、新聞寫作等。

除了在學校修課,因為管院學生的職涯發展特性,我陸續找到了社群操作公司、公關公司、電商公司等共三份實習。第一份實習的職務以分析社群資料為主,在這份實習當中,我大幅精進Excel的使用能力,而在大量製作簡報的過程中,也學會如何有效的將資訊傳遞給讀者。

第二份公關公司的實習,除了每日的新聞監測以外,也時常需要為了主管交付的簡報蒐集資訊,並閱讀產業研究與調查報告。因為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的消化中英文的資訊,不只是抗壓性有所成長,我的英文能力和吸收資訊並將其組織成文字的速度也有所提升。

第三份實習是在 Yahoo ,時間自大四上學期開始,至今已經一年有餘。我主要負責數據驅動的電商用戶運營分析。個人非常喜歡這份工作,除了可以接觸巨量的用戶資料,鍛鍊統計建模與資料採礦技巧,並且分析用戶輪廓以外,這個職位的商業色彩濃厚,分析師不只是扮演幕僚的角色,每位分析師的分析都必須轉化為商業上可行的動作,進一步反映至業績的提升上。因此我也壓力頗大,但相應來說成就感也非常高。

除了修課與實習以外,因為自己親身體會管院學生職涯探索的高度不確定性,可能因此對身心靈造成負擔,大二下時我決定競選系學會會長並且幸運當選。三年級上任後,我與各位幹部舉辦多場職涯講座、履歷工作坊、模擬面試、企業參訪,希望讓學妹學弟們在求職路上走得更加順利,並且將自己這一路上受到的照顧回饋給系上的同學。這些學生自治組織內的經驗不只讓工管系變得更好,對我來說也都是可貴的成長機會。因為擔任系學會會長一職,除了被同學謔稱為「工管大家長」以外,也憑藉這段經驗得到學校頒發的服務利他獎。

二、為何我選擇新聞所

雖然找的實習都和商業有關,但是心中仍有微小卻堅定的聲音說:去當記者吧。不過,這是只能在心中想像卻不敢實踐的願望,理由非常老實,因為跟管院的工作比起來,記者的社會觀感越來越差,薪水也沒辦法和外商或是科技業比較,因此我只能在擔任記者的白日夢中,以成為資料分析師的目標邁進。

但自從有次在課堂上,聽到老師談起資料新聞這個領域,回家做了點功課,從此我便有了兩個目標:第一是以資料分析師的身份活躍於科技業,第二則是以資料新聞記者的身份在媒體業發光發熱。這兩個職位的所需技能類似,都需要有一定的程式能力,又都對拆解問題架構有所要求,資料記者需要辨識新聞點,資料分析師則需要找出商業價值所在;在完成分析後兩者也都要能夠將結果傳遞給受眾,分析師對到的受眾是老闆與同事,資料記者則是面向讀者。

從那以後,我開始紮實培養資料新聞記者與資料分析師所需要的能力,除了持續精進在管院就有開設的統計學以外,也認真的學習更多資料分析的技巧,並且開始接觸文字探勘、資料採礦、機器學習等技術,也投注大量時間在資訊視覺化上。

不過,雖然有把資料記者當作職涯發展的一個選項,但是考量現實情況,原本已經展開科技業的求職之路,開始投遞出一份又一份履歷,準備一關又一關的面試。但也是因為有這樣的過程中,為了回答面試官「對十年後的想像」、「你對工作有什麼夢想」之類的問題,一邊審視自己過去經歷擬答的同時,一邊問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必須誠實的講,自己花了非常多時間在探索未來上,所以對於有幸找到兩個有興趣的方向(資料分析師與資料記者),心中充滿感激。做出最後報考新聞所的決定也是艱難的,其實沒有什麼命定的契機,而是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慢慢確立最後的選擇。

在彭博社記者林辰峰的演講中,聽他說自己如何死皮賴臉的寫信拜託 Stanford 讓他旁聽課程時被打動一次;在 HH Taipei 的 2018 大選分享會上,看到台灣各家媒體努力在現有的資源與人力限制下嘗試不同資料新聞的形式,也了被打動一次;和朋友聊起自己對這個領域的著迷與瘋魔,被鼓勵要勇敢追逐夢想時,又被打動了一次。

就是在這樣回望人生並揣想未來的路途中,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有位工管系學長說:「有些你想去做的事情,你去衡量他的pros and cons的時候,其實是無法衡量的。其實沒有辦法用你二十二歲的decision model去決定事情,因此,很多東西是不能用純粹的獲利與失去,作為衡量的方式。」我也想和林辰峰一樣,多年後回到台大,在講台上對著稚嫩卻閃爍著光亮的臉孔,告訴他們說:放膽追求吧!

進入新聞所對我來說是一個開啟更多扇門的契機。我希望能夠在新聞所的採訪寫作與攝影課程中,讓自己離媒體界更近一些,補足我缺少的新聞實務訓練的同時,也嘗試從學術的角度,增加自己對傳播的認識;另外,因為對資料新聞有高度興趣,新聞所上又有熟悉這個領域的老師,對我來說是如魚得水,我非常渴望能夠和各位老師學習甚至合作,以產製台灣、甚至亞洲一流的資料新聞為目標,因為對所上的老師有信心,也想給自己一個挑戰。

最後想提的重點是,曾經以為選擇某個領域,就代表會浪費原本所學,但在實習與修課中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有越來越多跨領域的訓練以及職缺,隨著時代演變與科技的進步滋長且興盛著。傳播理論和數量方法有辦法連結,行銷和新聞選題的關係也絕非斷裂,報考台大新聞所,並不代表我一定要拋下管理學,而是能夠從不同視角提出更多元的觀點,也讓自己能夠有著更寬廣的視野。

三、為何新聞所該選擇我

我認為新聞所學生有若干可以深入的領域,新聞實務如平面媒體、電視台、廣播,媒體經營如商業模式探討、編輯室分工、用戶留存,敘事呈現像是資訊視覺化、使用者體驗改善、網頁前端設計,學術研究則有新聞學、傳播學、計算傳播學等。

將上述領域再細拆為對應到的技能,大致上包含但不限於:採訪寫作、攝影剪輯、數據分析、前端呈現、商業經營、語言能力、學術研究,我認為自己具備的能力是了資料分析、商業經營、學術研究。

跟大學就讀於新聞系,或是曾經在不同間媒體有實習經驗的同學相比,我的新聞專業有著不足之處,希望能夠在新聞所的課程中補上。然而,在管院與公司中實習培養出對商業的洞察,還有浸淫於程式數年中所修煉成的技術,是我或許能夠對新聞所產生貢獻的地方。

就技術面而言,因為早早便對資料新聞產生興趣,我並不走資工人傳統的路數,而是專注於那些可以提升讀者閱讀體驗的技術。在產製資料新聞的過程中,或以爬蟲、或以串接 API 的方式,我能夠熟練的運用 R 語言獲取資料,並且將資料清洗整理成記者能夠使用的乾凈資料。

在管院學到的統計此時能夠派上用場,我可以利用統計學兼具描述現象與推論關係的優點,努力找出資料的新聞點,接著再依照資料的特性將資訊視覺化。不僅是靜態圖表而已,我也能夠製作與讀者互動的儀表板與網站。

就商業而言,因為在 Yahoo 實習的內容與顧客運營緊密相連,這樣的經驗恰巧能運用在媒體業重要的兩個商業議題上,也就是流量與訂閱。我可以透過數據分析描繪現有讀者的輪廓,找出讀者會感興趣的潛在熱門議題以拉抬流量;此外,我也有能力找出讓讀者做出最終訂閱決定的指標。

在上新聞寫作課時,老師常和我們說設定閱讀群眾(Target Audience)很重要,對商業來說尤其如此,沒有定好TA,無論是要賣產品或者服務都是死路一條,遑論內容。管理學院的訓練讓我能夠快速的抓出一個議題,拆解問題的同時也勾勒出要溝通的對象。

未來的新聞人才若只具備新聞實務能力是不夠的,大環境不允許我們如此奢侈,只將目光放在媒體內部認為重要的議題上。我們需要將商業判斷時常放在心上,更加關注該如何提升用戶對品牌以及對內容的喜好;此外,也應該盡可能認識更多敘事的方法,無論是程式上或者設計上,都要以讀者的閱讀體驗為出發點。

若有幸加入新聞所,並在紮實的採寫課、攝影課訓練後進入媒體業成為記者,我將能夠一條龍地產製新聞,從最上游的議題設定,一直到下游的寫稿製圖甚至處理CMS系統,我既可以與工程師以互相理解的語言溝通,也能和主管與業務共同照著公司的商業目標前進,相信我的商管與程式背景能夠在新聞所中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四、小結

忘記是誰說過,成長就是就是逐漸妥協的故事。在韓劇皮諾丘、Argon、美劇The Newsroom 等以媒體為主軸的影劇中,能看到許多新聞第一線從業人員的拉扯。作為承載人們願望的載體,戲劇得以擺開現實的諸多限制,對理想多所著墨,因此儘管劇中有苦於收視率與流量違背自己所信奉價值觀的記者、有在追求真相途中遭遇困難選擇放棄的記者、有面臨理想與現實巨大落差而掉淚的記者,閱聽人在劇終人散時,多半還是能夠從中得到安慰。

可是,然後呢?關掉電視後,觀眾可以忘記媒體繼續生活,但媒體從業人員可不能說走就走。我們都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一個世代,快新聞與後真相,極化與厚同溫層,我們有壞新聞與壞消息,前者像是躲在即時新聞中心不願署名的新聞、通篇轉貼自社群媒體的新聞、內容農場式標題聳動的新聞,後者像是花蓮王發包業務給地方記者監督輿情、中時因記者不願業配便恣意解雇、逐漸萎縮的紙質報業與尚未成熟的付費牆等。

但也並不完全悲觀,因為我們也不缺好新聞。現在我們有深度報導與事實查核,有虛擬實境與非營利獨立媒體,程式碼開源與資料開放齊頭並進,視覺化技巧和前端互動的技術也興盛蓬發。

作為閱聽人,看到的影像與文字多半都是修飾過後的那一面,媒體業的光與影,理想與現實永遠夾纏在一塊。我想要親身跨進媒體業的薄霧,正因為環境很嚴峻,更需要為更好的世界盡一份心力。

所上位置之我愛 Yahoo

--

--

Dennis Tseng
Dennis, R, data, news

現在不是新聞所學生也不算資料分析師了,變成記者。對商業分析、統計、資料視覺化、資料新聞都很有興趣,喜歡寫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