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授權 Build on This 系列】第二封信 我們要如何超越「削鉛筆式」創新?

要讓創新在教育領域達到一定規模是很難的。我們識別出新的方法、將之傳播出去,並使其發揮影響力的速度慢到讓我羞於啟齒。但是在其他產業中,讓創新的作法能互通有無的速度比我們快…

(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by Jenn Liv)

作者:Richard Culatta (BRIGHT Magazine 授權)/ 翻譯志工 Kayla 盧奕安、志工 Skye 周天琪、 校對 Kate 許芯瑋

延伸閱讀「第一封信」:

親愛的 Sandy,

我一直很欣賞你對於教育和創新議題的洞見 — — 這次你還用了便利貼(而且是在 email 裡耶),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瞭解我們共同所指的「創新」是理解這個高頻詞的關鍵。當人們在討論教育創新時,我希望能具體看見大家腦海中想的到底是什麼。我幾乎可以保證每個人的想法都會很不一樣,這並不是壞事 — — 同時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花幾分鐘了解彼此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出現各說各的情況。

你的便利貼裡的元素可以用來判斷某種方法是否創新。然而,我相信我們會很快發現你提到的每一個元素實際上都是不同角度的創新。

創新的發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源起於學校或老師)也可以是由上到下的(政策引導),它可以是漸進的也可以是激進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元素作為光譜,並藉此比對多種型態的創新,以幫助我們釐清。我嘗試畫了下圖:

為了測試它,我比對了三種不同的創意:翻轉教室(即學生在家聽課、在學校完成功課)、各州共同核心標準、和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翻轉教室」是漸進的、聚焦在「如何教」、自下而上、且有中等影響力的創新;「各州共同核心標準」是激進的、聚焦在「教什麼」、由上到下,且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則是激進的、聚焦在「如何教」、自下而上,且有較大影響力。

如果我們能把每個人腦海中的教育創新實踐放到這個光譜中比對,我們會開始看到一些趨勢。例如,我們可能會看到非常少數擁有廣大影響力的激進創新。這是個不幸的消息,因為這正是我們最需要的。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教育有易滿足於現狀的特點,即使它沒有發揮其該有的作用。同時,激進的創新會帶給大家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在教育領域,我們經常訴諸於所謂的「削鉛筆式創新」。當你把鉛筆削尖,它會變得更易於書寫。削鉛筆所帶來之立竿見影的影響讓我們想到如果將精力聚焦在「削」的動作,就會持續變得更好。問題在於有時候鉛筆已處於它的最佳狀態,再繼續削也無法讓它變成鋼筆,或者文字處理工具甚至是語音處理器(Siri)。

有時候,我們必須要停止調整現有模式並轉向更有效的模式。在教育領域裡,相較於大膽嘗試轉向至有改革潛力的方法,大家更能接受的是繼續優化現存作法。

第二點在於,要讓創新在教育領域達到一定規模是很難的。我們識別出新的方法、將之傳播出去,並使其發揮影響力的速度慢到讓我羞於啟齒。但是在其他產業中,讓創新的作法能互通有無的速度比我們快,或許是因為在這個國家裡,我們沒有使十萬所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及七千所高中職輕鬆交流創新點子的渠道吧。(美國)教育部即將啟動創新教育示範中心計畫(暫譯,原文為 Example Engine) — — 一個可以讓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研究人員接觸到學校中創新作法的平台。我們希望藉此加速擴大創新作法影響力,但需要做的顯然還很多。

那在教育裡,如果要擴大根本性創新的影響力,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要如何判斷創新作法確實產生了改變?我們可能只是廣泛採用某個創新方法,但其實沒有對學習產生根本改變。我們要如何前進得更快、更遠呢?我期待你的答案。

Richard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Bright — https://brightthemag.com/letter-two-db4695b3f6a4

DFC Taiwan 部落格刊登 Build on This系列書信對話,作者是設計公司 IDEO 的 Sandy Speicher,以及曾任職於美國教育部,長期致力於科技教育相關議題的 Richard Culatta。原文刊登於 BRIGHT Magazine 獨立編輯非營利教育媒體(由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贊助),由 DFC Taiwan 取得全文正體中文翻譯授權。

兩位作者站在設計師及教育體制立場,帶領讀者了解教育的目的及各位可能會擔憂、在意的事情,也同時呈現出對於教育創新的急切心情及期許。「教育創新該如何走得更快、更遠,且保有教育應有的元素?」這個問題需要認真思考,且要仰賴更多的創新者,這些創新者是老師、家長、也可以是所有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