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一鍵切換各種角色,與學生一起持續進化–專訪高雄大灣國中 吳啟豪主任

啟豪主任就是我們在學生時代偶爾會碰上的那種「好好老師」、「好好先生」,但求付出,不求回報。每當學生問很簡單的問題時,啟豪主任會有耐心地重新講解一次,講完後才溫柔地提醒:「以前教過喔,都忘記了齁。」而啟豪主任每天面對的國中生,正是一群心浮氣躁的青少年,在學校面臨課業表現、升學、同儕關係、時間管理等壓力,家長也期許孩子出類拔萃;主任所任教的高雄市大灣國中,卻能在這樣的現實中,成為第二屆的 DFC 種子學校。為什麼學校會願意投入資源 — — 建立跨領域教學背景的專業社群、尋求外部師資、定期共備討論、滾動式修正 — — 發展 DFC 學習法這類型(乍看之下)對會考沒有幫助的新課程呢?

高雄大灣國中 吳啟豪主任

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學?

教書多年,啟豪主任說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就是:「老師,我們學這些(知識),對我們的未來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時常盤旋在主任的腦海中。主任回憶道:「以前唸書的時候,我也不喜歡死背東西,常常會想我學這些有什麼用?」主任的思緒好像飄回到也曾是學生的自己,個人的求學經驗使得他認為「老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學習」在考試、升學之外,對人生的實際幫助。像是主科教授數學的啟豪主任,就會在教到「統計」時,讓學生知道如果沒有學統計,就會很容易被報章媒體的斷章取義或聳動標題所騙,而當自己擁有分析和解讀數據的能力時,就能夠判斷真假。

在上 DFC 課程時也一樣,啟豪主任說,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問題,在學生準備進行訪談前,他都會說明訪談的注意事項,「但是學生一開始都沒聽進去啊!真的走出去、碰壁後,才知道這些事項的重要性。」學生出去訪談時,啟豪主任也不會預先給受訪教師「打預防針」或在訪談過程中扮演「救火隊」,他只是在旁陪伴、協助拍照記錄。有一次,學生沒做好訪談的事前準備,讓受訪老師感到不受尊重,「那個當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好不尷尬!」也曾有過學生沒跟受訪者約好時間,受訪者臨時有事的狀況,這些碰壁、受挫的經驗都化作啟豪主任給學生的機會教育。

「這些會考不會考的知識,在未來的人生一樣受用無窮!」老師在面臨學生課時不足,僅能利用下課時間做訪談,派太多非學科作業又會引發家長質疑的情況下,堅定地相信這些學習經驗之於學生的重要性。學會訪談,也許就可以避免學生進入職場後,寄出一封封忘記署名、內容不知所云的信件,或是因為不了解訪談及邀約禮儀,而錯失了寶貴的機會 — — 這難道不也是重要的學習嗎?「從錯誤中學習,最快!」啟豪主任放手讓學生去犯錯,讓學生學習去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己找到學習的意義。

跳脫「什麼都要會」的框架,與學生一起探索

同時擔任主科授課老師以及 DFC 課程老師,主任分享到自己在上數學課時,角色比較像是「專業者」,因為數學有可遵循邏輯或公式的答案,對於學生可能遇到的學業問題,也都有對應的解法。多年的教學資歷早已在主任的腦海中建置了豐富的資料庫,讓他可以游刃有餘地處理課堂上與專業相關的問題,能準確掌握教學進度,對於課堂秩序的要求,也就相對較為嚴格,「學生在數學課上如果亂回答,我會生氣。」主任笑著說。

「但是,在上 DFC 課的時候,我把自己當成『學習者』。學生問我的問題,我不一定都會啊!這也是我第一次帶 DFC 課程,我也在學習。」坦然地承認自己其實和學生是在同一個起跑的平面,謙虛地看待執行新課程所帶來的挑戰與學習,是啟豪主任給自己的新定位。一組學生透過感受地圖發現校園裡的問題後,決議想解決「操場上紅螞蟻很多」的問題。學生們信誓旦旦地說「買殺蟲劑噴一噴」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接受過 DFC 共備陪伴的啟豪主任,心裡雖然知道「用錢解決」不是最好的方法,也可能會就此失去了此階段希望帶領學生「探究與了解問題成因」的學習目的,但一時之間也想不到別的可能性 — — 主任說,像這樣自己也面臨引導難題的時刻很多,但是他會提醒自己適時轉換心態:「我們(老師)要能夠屏棄『什麼都要會』的包袱,這種時候可以再問問學生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和學生一起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有時候學生的回答也會反過來啟發我、拓展我思考的面向,這種時候,學生就變成了我的老師

主任打趣地說:「我跟學生算是『同梯的』!他們在學新的方法,我在學怎麼引導。」而學生似乎也能辨別這樣的差別,在開放、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自由安心地發言的 DFC 課程中,翻轉了對於「教師」與「學生」角色單一、既定的印象,成為和老師互相學習的主體

合力成為一把「大刷子」,為孩子塗上名為「自信」的色彩

不只在課堂中,和學生成為互相學習的夥伴,作為第二屆 DFC 種子學校,主任也和共備社群裡有著不同專業教學背景的老師們,形成了新的、緊密的夥伴關係。大灣國中自109學年度起,申請成為第二屆 DFC 種子學校,至今一學年已完成六次共備、六堂的觀議課。回想去年協會第一次接觸共備社群的老師們時,召集人沈主任說他們預計召集四處室主任及各領域教師一起參與 DFC 課程的共備,當時有老師打趣地說:「這個社群的老師們各個都有一把刷子,湊在一起就成了一把很 — — 大的刷子!」

回想起這段趣事,啟豪主任也有感地說:「因為 DFC 是新的課程,對大家來說都很新鮮,沒有什麼專業的束縛,大家在討論課程時,也能比較開放地傾聽彼此的意見,並樂於分享與貢獻,這樣的共備氣氛很好!」平時社群的老師們在川堂遇見,也時常互相關心課程進度,有新製作的學習單或教學資源時,也樂於和彼此共享。啟豪主任儘管幸運地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執行 DFC 課程的過程中,仍不免有感到困頓、無助的時候,「學生無所謂、要學不學的態度會讓我蠻受傷的。」主任難掩失落,但又隨即轉換情緒和我們分享:「這種時候,我就找社群夥伴吐苦水,或是看書,試著找到出口。」有一次,當主任從書本裡,意識到學生這樣的表現可能反映出的是「學習動機不足」時,便豁然開朗了起來。學生的反應可能意味著他們對於決定要解決的問題其實無感,而沒有解決問題的急迫性,也就沒有投入、想學習這個方法的動力。找到可能改善現況的切入點,啟豪主任顯得放鬆了一點。

大灣國中 DFC 教師社群(攝於2020/10)

這一把集結了跨領域教師的大刷子,互相分享,共同成長,把他們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決定要以 DFC 作為校定課程時所設定的願景與使命:「經過這堂課,學生能具備自信表達、專注於解決問題,並付諸行動的能力。」儘管這些改變與成長從成績單上看不出個端倪,也無法直接影響會考成績,但卻能讓孩子發酵出主導自己未來的能力,成為一個真正自信、勇於接受挑戰的人 — — 大灣國中的社群老師們,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共同的「相信」,仍持續地走在這條雖然不容易但很值得的路上。

2021.06.30
作者:DFC 臺灣團隊 李蘭婷、陳葶瑀
編修、拍攝:DFC 臺灣團隊 陳葶瑀

邀請您打開此回饋連結,與我們分享你的看見或是你與孩子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