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顧|桃園西門國小入校共備紀錄|第四屆種子學校計畫(三)

『This doesn’t happen by Chance, it happens by Design.』by Kiran Bir Sethi

什麼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是強調由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論是主動提出問題,分享想法觀點,溝通協調,達成共識,或是分工合作,實際應用所學。 這一切不會自然地發生,都需要經過老師的設計,老師要去設計「學習」。

西門國小的共備課程來到第三次,也是本學期的最後一次,在共備前,我們邀請老師們拍下校園會讓人想問為什麼的照片。在進行共備時,我們用這些「問題圖片」來做 check-in,邀請老師們聊聊為什麼會有這些照片。從老師的分享當中,我們發現到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我們都好奇,或者是想問為什麼的事,但有時念頭一閃而過,又會習慣於現況,就會忽略掉這些問題。其實孩子們也會有感到好奇的事,因此透過一些問題圖片的介紹,也能有助於讓孩子覺察周遭環境並發現問題喔!

校園操場中的滑板,為何會在草皮上呢?

西門國小本學期共備的議題為「廁所的蚊子數量很多」,當議題決定後也將進入到課程設計,在感受步驟要如何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呢?不管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或是老師設定議題給學生感受,都要給予發想的框架,這裡框架不是限制學生的感受,而是要讓學生有方向的去感受空間、情緒與事件。協會夥伴家芸和葶瑀透過「感受地圖」、「心情曲線圖」、「觀察學習單」和「問題圖片」等四種工具的說明,並帶領老師實際操作,熟悉各工具的使用時機與方式。無論是哪一項工具的運用,都是一種引起動機的方式,能讓學生對問題現況感到好奇,產生問題意識,老師則是帶著孩子去進行感受的發散,但在 DFC 學習法的每個階段都會進入到收斂,因此無路是使用哪一種工具,在發現問題的最終階段,老師們需要引導孩子做問題感受的聚焦,並作為下一個「探究問題」的開端。協會夥伴藉由竹北國小實際案例來說明提出問題後的收斂模式,教師可以利用篩選機制(可評估的標準:感興趣、急迫性、受益…等)來收斂問題,進而評估出要探討的問題。

有意識的課程設計 讓教學活動扣合教學目標的設定

工具介紹後,西門國小的共備教師利用4–5張便利貼的方式進行課程的設計,在DFC 學習法課程的設計中,建議老師掌握兩大原則「在進行設計時,要盤點及結合相關資源,最做有效益的利用」、「課程的設計須包含評量的方式」有意識地在課程設計中放入這些概念,所設計的課程才能更以學生為本也能扣和教學目標。此外,老師在課程中放入的評量活動(紙筆、學習單、口語表達等),在每個活動中老師會有評量準則的訂定,學生才能更有目標去達成學習表現設定,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發展自我評估的能力,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老師也能有所依循並客觀地為每位學生進行評量。

「發現問題」課程設計中。

DFC 的評量設定

評量一直是老師在執行課程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隨著108課綱的上路,多元評量是老師要面臨的挑戰。評量的設定不只是如何合理有多元位學生的學習表現評分,同時也是老師執行課程時如何檢視這堂課是否有達到當初預期的學習成效或目標。在DFC學習法中的評量當中,非常重視兩個部分,一是「多元評量工具設計」,另一則是「重視歷程與結果的評量」。

DFC 多元評量尺規

DFC學習法中的多元評量中認為學習應兼顧認知、情義與技能等能力,且評量應貫穿於整學習過程,非片斷性評量,此外老師的教學策略夠多元,評量才更有彈性,此外,即使是質性的評量也應建立評量的基準。

DFC 評量尺規的建立模式:先確立每階段的學習目標,接著根據學習目標設定評量向度,決定評量等級並完成具體表現行爲的設定,最後在進行配分,才能進行評量。但如同前述,評量不只評量學生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老師課程的回饋,老師可以藉由學生的學習表現迭代修正和調整自身的課程設計內容。

第三次共備結束,老師們產出「發現問題」階段的完整教案。

在這學習最後一次共備當中,教師群們進展神速,在感受步驟「發現問題」階段已完成共備,接下來老師們將摩拳擦掌實際帶領著西門國小的學生一起來操作, 且讓我們期待西門國小的師生共創更美好的校園環境吧!

📢 喜歡這篇文章回顧,請不要吝嗇給我們 5 個拍手,超級喜歡可以給 10 個拍手。你的小小回饋,都是我們團隊夥伴繼續創造影響力的動力!

2023/01/09 written by Anna

Photo Credit:DFC Taiw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