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從史丹佛開始說起

Tina Tuan 段岱佳
Design Thinking Foundry
11 min readJun 16, 2018

說到設計思考,就一定會提到史丹佛。

Stanford Oval

全球知名的史丹佛大學,位於矽谷中心,是全美最難申請到的學校之一,全校有大學本科生7000人,研究生9000人。自1885年創校開始,史丹佛就有著不同於東岸學校的創新思維,是當時全球少數男女合校(co-ed)的全科大學,此後至今的一百多年間,從史丹佛出來的創業家、政治人物、諾貝爾奬得主、奧林匹克金牌運動員等等…不計其數。

我從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一直在矽谷工作,住家和公司都在學校附近,常常在學校裡裡外外跑來跑去,雖然畢業20多年了,卻有種從來沒有離開學校的感覺,對這個又被暱稱為「農場」(Farm)的學校有著深厚的情感。

校園美麗的西班牙式建築,是出自設計紐約中央公園的大師- Olmsted之手,走在Main Quad 的長廊,每個有數字的磚塊下面,都隱藏著一個「時間膠囊」(Time Capsule),每年的畢業生把最能代表當年的物品放進去,保存給未來。2018年的Time Capsule 已經準備完成,即將在本週末(June 15–17, 2018)的畢業典禮時把「寶物」放進去,今年除了有一個代表勇士隊NBA冠軍的一枚複製冠軍戒指,還有一罐波霸奶茶的材料(點這裡看2018 Time Capsule全部內容)!有意思吧?

讓我們走進時光隧道,回顧一下北加州、史丹佛、矽谷的歷史。

Ready for the Class of 2018 Time Capsule

1849 加州淘金熱

關注美式足球的應該都聽過舊金山的四九人隊Forty-Niners (49ers)。49ers 指的就是1849年來舊金山附近內華達山脈的淘金者。淘金是個非常困難又危險的行業,死亡率非常高。可是為了發財,世界各地的人都奮不顧身來加州淘金,他們從歐洲、澳洲、北美洲、南美洲、還有中國,他們遠渡重洋來到新大陸,但真正靠淘金發財的人卻非常少,真正賺到錢成為大富翁的,多是那些給淘金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商人們。

Placerville — An old mining town and an old mine

當時舊金山附近的居民在短時間內從幾千人成長到幾萬人,需要食衣住行育樂各項服務,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因此暴富。像富國銀行(Wells Fargo) 和Levis 就是那時候就成立的公司。富國銀行提供服務,讓淘金者來交易金子,把金子換成錢;德國人利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則設計出耐穿不容易磨破的帆布牛仔褲,賣給淘金者們穿;另外發財的還有蓋鐵路的,因為鐵路把美國西部的豐富物資與財富,得以傳送到美國東岸。

史丹佛家族:大富翁爸爸、早逝的兒子、和女中豪傑的媽媽

老禮蘭.史丹佛(Leland Stanford)就是因為蓋鐵路而發了大財的人。他從雜貨批發發跡,後來投資鐵路事業,成為鐵路大亨,成為中太平洋鐵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董事長。後來又從政,當上加州州長、參議員。史丹佛家族是名符其實的富甲一方,他們在1870年代購買現今柏拉阿圖(Palo Alto)附近超過8000英畝的土地,現今在史丹佛大學附近開的許多公司,都是租用史丹佛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老史丹佛和夫人珍史丹佛(Jane Lathrop Stanford)近40歲才得到寶貝獨生子,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小禮蘭.史丹佛 (Leland Stanford Jr. )。小禮蘭青少年時長得又高又帥,又多才多藝。可惜的是他在義大利旅遊時因傷寒病逝,那年還不到16歲。史丹佛夫婦悲痛欲絕,為了紀念其獨子,兩人發願把小愛化為大愛,「教育加州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樣」(To educate the children of California),於是史丹佛大學因而於1885年創立。

網路上傳說一個「人不可貌相」的故事,傳說史丹佛夫婦兩人打扮得像鄉巴佬,去哈佛大學想捐錢,卻被人家笑話,其實這完全是被扭曲的鄉野傳奇(urban legend)。史丹佛夫婦倆的確有去探訪東岸知名的常春藤名校,但堂堂前任加州州長及夫人,豈有可能被嘲笑冷落?這個故事當笑話看看就好。

史丹佛大學全名為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是以小禮蘭.史丹佛命名,來紀念這個早逝的孩子。學校開學初期學費全免,完全由史丹佛家族資助。在老禮蘭.史丹佛辭世後,史丹佛夫人扛下重任,繼續資助史丹佛大學,現在學校裡遊客必訪的紀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就是史丹佛夫人為了紀念先生而建立的,教堂裡刻的所有聖經箴言,都是史丹佛夫人最心愛的精選。比如說這句在天使講台下面,非常動人的一句: “It is by suffering that God has most nearly approached to man, it is by suffering that man draws most nearly to God.” 我簡單翻譯為:「唯有苦難,讓人性與神性合一。」

Memorial Church

史丹佛於1891年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中就出了一位美國總統 – 賀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胡佛與夫人Lou Henry Hoover相識於史丹佛,是第一屆的地質系班對,夫人是當屆學生中少數的女性,也是當年地質系唯一的一朵花,兩人故事傳為佳話。現在校園裡的胡佛塔Hoover Tower及胡佛研究院,就是胡佛總統卸任之後捐助興建的。

Hoover Tower

在老史丹佛先生過世之後,史丹佛家族的經濟曾一度陷入危機,並從那時候開始酌收學費。為了補足學校的經費,史丹佛夫人曾把私人珍藏的部分珠寶首飾拿出來變賣,還遠赴倫敦尋求皇室貴族的買家,這些款項後來變成「珠寶基金」(Jewel Fund),成就了史丹佛大學世界一流的圖書館。

史丹佛夫人後來在夏威夷Waikiki 海灘邊美麗的Moana Hotel 被下毒,她確切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歷史懸案,故事情節完全可以拍成一部電影。

校園裡有一塊幽靜的角落,是史丹佛一家三口長眠的家族墓園,每年十月的「創辦人日」(Founder’s Day)會開放讓大眾參觀。這個不平凡的家庭創建的大學,毫無疑問地,會在歷史上留名千古,萬世流芳。

Stanford Family Portraits

先有史丹佛、才有矽谷

大家都知道美國矽谷(Silicon Valley)是全球科技重鎮,但很多人不知道,若沒有史丹佛大學,也不會有今天的矽谷。1939年史丹佛電機工程特爾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看到學校很多優秀學生畢業後都離開加州,到美國東岸的大公司上班。原因是當時的矽谷只有果園及農場,沒有適合的工作給學生提供出路,於是特爾曼大力鼓吹學生自行創業,幫學生找公司需要的資源。他的兩位學生Bill Hewlett 和David Packard ,他們在租來的柏拉阿圖房屋後面的車庫,創立了惠普公司(HP),並帶動了矽谷的創新文化,後來成千上萬家公司在柏拉阿圖附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創造了矽谷奇蹟。惠普成為史丹佛畢業生創業的典範,兩人1938年在柏拉阿圖發跡的小車庫(367 Addison Ave, Palo Alto CA),被認定為矽谷發源地(The Birthplace of Silicon Valley)。而特爾曼也被稱為「矽谷之父」(Father of Silicon Valley).

HP “Garage” birthplace of Silicon Valley

史丹佛設計學院

SAP創辦人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和IDEO創辦人大衛凱利(David Kelley),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成立了一個很特別的學院,其全名為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簡稱為Stanford d.School。他們兩人在一張小小的餐巾紙後面寫下了著名的d.Manifesto 宣言,勾畫出Stanford d.School 的雛形:

Photo Source: http://dschool.stanford.edu

我們要:創造最好的設計學院

· 培育未來的創新人才、思考家、跟實踐者

· 以設計思考啟發跨領域團隊

· 加強教授、學生、和產業合作,成就真正不凡的產學合作

· 參與最大的項目創造快速原型,探索新的解決方案

D.school 強調跨領域學習,來自工學院、理學院、文學院、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的學生們,都可以來到d.school 拿課,從此設計思考成為史丹佛大學超夯的課程。

史丹佛大學是學季制(quarter system),一季以12周為單位,所以課程非常緊湊。D.school的課程很多需要實作,所以要課後要花的時間相當多,雖然如此,學生們還是趨之若鶩,都想來d.school體驗一下。但d.school 每季開的課並不多,每堂課的人數又有限,所以學生都必須要另外提出申請才能上到d.school的課。熱門課程像“設計你的人生”Design Your Life,據說是史丹佛最難選到的一門課。

因為SAP和d.School 的淵源,我常有機會去d.school做一些設計思考在企業的實務經驗分享。我以前的學生Kevin Hsu現在是d.school老師,他帶了一堂都市設計的課,邀請我去班上給各組的final presentation當評審。2018年5月31日我來到d.school Studio 2,發現這堂課不僅是跨學院、跨專業、更是跨年齡!

這堂課名為Civic Dreams, Human Spaces,學員得花六個禮拜,每周至少20個小時,完成一個專案,題目是柏拉阿圖市的發展計畫對社區民眾的影響,他們去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小組討論、腦力激盪。一組四個人的團隊,有大一還沒有確定要讀什麼科目的新生(Undeclared Freshman),也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商學院學生,跨度真的很大!每個人的工作方式、經驗值都非常不同,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磨合,找到最好的合作模式。他們跨學院、跨專業、跨年齡,但完全沒有違和感的一起合作,希望由這樣的跨度,激發出特別的創意火花。在最後團隊報告的時候,每個人都負責一部分的報告,人人都表現得充分自信,我真的非常欣賞這群學弟妹們,覺得他們比我當年有想法多了!相信他們都從設計思考的課程中,學到了一個開放的心態,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一切事情都有可能!一定要先建立這樣的mindset,才能開始談創新。

看到史丹佛d.School的成功,全世界的知名學府也開始設計思考的課程。商業觸角最靈敏的商學院,最早看到設計思考的價值,知名MBA program如哈佛商學院、英國Imperial College商學院,都開了設計思考的課程,把設計思考定位為創新戰略的基礎。未來的世界,大家都知道花勞力的工作會漸漸被機器人取代,那花腦力的工作呢?若只是分析計算,人工智能也做的更快更好。那又什麼是不會被取代的呢?那就是從無到有,從0到1的創意發想,而這也是設計思考最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現機會,解決問題,這唯有人才能做得到,也是未來世界最需要的能力!

(All photos in this blog are by Tina Tuan, unless otherwise si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