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病毒式擴散的 Clubhouse 效應

用八角遊戲化框架來快速分析 Clubhouse 的操作

Mark Liang
設計烏邦圖
7 min readJan 31, 2021

--

https://www.pcmag.com/reviews/clubhouse

最近 Clubhouse 在自己的同溫層大爆發,我個人是透過 KKBOX 的同事得知這個語音社交軟體,畢竟自己也在聲音相關的產業,很該研究一下這爆紅背後的道理,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App Store 上的介紹可以快速了解一下 Clubhouse 是什麼:

Clubhouse is a space for casual, drop-in audio conversations — with friends and other interest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Go online anytime to chat with the people you follow, or hop in as a listener and hear what others are talking about.

本篇想快速以遊戲化設計的角度去分析 Clubhouse 現階段的操作的用意以及接下來可能會有的推進方向,提供給大家參考!

出處:https://link.medium.com/WV3zO23Ludb

以下我想分別針對八個核心動力來簡單分析一下 Clubhouse,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八角框架的話可以閱讀上述提到的《遊戲化實戰全書》:

【核心動力1:重大使命與呼召】

使命感是核心動力的第一項,目前 Clubhouse 對一般用戶來說我還看不到很明顯的使命感,但對於知識工作者或是網紅可能會有傳遞資訊與教學等理念放在他們使用 Clubhouse 這個 App 時的行為。

【核心動力2 :進度與成就】

成就感的部分,某種程度反映在受邀的使用者能夠再邀請多少人這件事上,因為在 Clubhouse 上他很強調每個使用者是被誰邀請的,因此互動上有一個行為就是不斷地往上像順藤摸瓜般找到自己的介紹者是被誰介紹的,進而發現源頭。因此當很多人的源頭都是你的話,也許就會有成就感的成分!當然粉絲經營也是塑造成就感的重要關鍵。

【核心動力3:賦予創造力與回饋】

創造力的部分反映在這個工具本身的開放性,因為 Clubhouse 的基礎架構很簡單,就是開一個線上語音聊天室 (Room),朋友會收到通知可以來偷聽,或是你去偷聽別的 Room,因此要怎麼使用這個 App 就是發揮創造力的時候!有些人拿來簡單討論事情,有些人把 Room 轉變成線上 conference 或 live podcast,讓一般人也能夠參與到平時可能很難接觸到的內容,甚至有些人把它拿來當 Open Mic (一種脫口秀的形式),讓參與者輪流講脫口秀,並且在個人資訊附上 Vemo (轉錢軟體) 用來給聽眾 Donate 金額。感覺 Clubhouse 還沒有要把自己定型成什麼樣的平台,因此未來的發展性還會很多元,monetization 的機會感覺也不少!

【核心動力4:所有權與占有欲】

所有權這部分算是我滿好奇的一點,以 Podcast 來說,主持人會把每一集內容變成一個檔案或是連結,讓自己的產出有所紀錄,因此會持續維護內容。但以 Clubhouse 來說,所有聲音的內容都是即時的,不會有紀錄,也不能再做搜尋,因此沒有所謂的資產的所有權。從這個方向來想,所有權的部分反而是反映在了 Follower,因為你只要一開 Room 你的追蹤者就能收到通知,你就會有話語權去決定要分享什麼,因此我個人認為所有權的核心動力會和粉絲的經營上比較有相關。(Clubhouse 也有 Clubs 的機制,這部分我還沒接觸到但也許經營 Club 也是一種所有權的象徵)

【核心動力5: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

社會影響力這點就不用多說了,當 Clubhouse 決定用邀請制這種方式,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稀缺性 (下一點會講),因此就會引發同儕壓力!當大家看到社群上每個人都在提 Clubhouse 時就會讓每個人都會想要跟風一波,以免落後或是不知道其他人在講些什麼,這就是社會影響力可怕的地方!另外,Clubhouse 現階段累積的使用者,彼此之間的關聯性、通訊錄裡面還有哪些未轉換的使用者、參與哪些 room 等資訊,也會是 Clubhouse 接下來可以運用的資產,也許變成新型態的 LinkedIn 也說不定,畢竟碰到同好或同產業的門檻變得很低,相信不少人會開始很認真經營自己在 Clubhouse 上的 Profile 頁面。

【核心動力6 :稀缺性與迫切】

稀缺性算是 Clubhouse 最關鍵的一件事,因為他使用神秘的邀請制,讓少數人才能夠擁有 Clubhouse 的使用權,這會讓很多人迫不及待加入使用。但我相信也不是每次邀請制都會造成一樣的效應,這部分還要再多研究相關的服務才能夠分析。忘記提到,目前 Clubhouse 僅限 iOS,也算是某種稀缺性吧?(不過應該只是開發順序的問題…)

【核心動力7 :不確定性與好奇心】

不確定性這點我認為反映在 Clubhouse 何時會發送出新的邀請碼這件事,一開始的用戶只會有兩個邀請,但當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有進行一定程度的互動,也會有機會獲得新的邀請碼!這後面的機制老實說還沒有那麼清楚,也因此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大家想要多使用 App 來找出獲得邀請碼的方法!

【核心動力8:損失與避免】

損失與避免基本上就是 FOMO 效應 (Fear of missing out),在 Clubhouse 對應到的就是關於 Drop-in Room 這件事,當聽到精彩內容或是接觸到厲害的 Podcaster/主持人/各界大大的門檻變得很低時,你就會很想要在上面找到有趣的 Room 去偷聽,或是發現朋友們突然聚在同一個 Room 一起聊天,就會很怕錯過些什麼。這也是 Clubhouse 機制上滿有趣的一點!(儘管通知會有點太多…以及很容易不小心花太多時間在聽內容畢竟無法事先知道總長度)

以上是我用八角遊戲化框架針對 Clubhouse 所做的快速分析,當然以設計師的角度來說 Clubhouse 還有滿多詭異的設計機制,比如說很容易不小心點了通知就進入房間,或是邀請到新朋友會很容易不小心開了私密的房間…,Anyway 自己算是滿期待 Clubhouse 之後功能上的發展與社群平台中的產品定位,尤其希望看到更多是針對使命感、創造力與所有權這三項核心動力所做的後續發展。

最後,也歡迎大家加入 Clubhouse 台灣之友會來聊聊更多相關的觀察!(也可以在 Clubhouse 追蹤 @markliang)

--

--

Mark Liang
設計烏邦圖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 @KKBOX. Love to create product experiences, share design knowledge and workplace experience. www.youwenl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