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n-Hua Gu 古念華
DesignAct 設計思
5 min readJan 26, 2019

--

TU Delft設計學院大門

【設計喃喃|Murmur】#61 在TU Delft遇見歐陸的「設計研究」

由於最近有一些朋友在準備Delft的設計學院的申請,在幾次討論下,也開始有機會再思考Delft的設計教育是什麼樣子。從我來看,設計教育大概可以分成歸納的邏輯推理,以及演繹的邏輯推理。歸納的設計邏輯是藉由案例比較與分析,然後找出設計的方法,由設計執行推到設計理論;而演繹的做法是先藉由理論方式找出設計重點,然後再開始做設計探索,最後產出設計,是理論推至執行。

而Delft的設計教育,至少從策略設計SPD和互動設計DFI兩所有比較強的演譯傾向。整個學院最有名的方法論是Contextual Mapping以及Vison in Product(ViP),這兩個方法論的教學上,除了要大家操練方法論外,通常會要求學生要先把方法論的前世今生搞清楚,包含學術派系、理論基礎,以及與其他方法論的優劣,這在歸納邏輯的設計教學不會這麼重要。

Contextual Mapping的工作坊,這堂課只要把分析訪談的觀點做成海報就結束了,連設計都不用做

這種理論推倒的方式也呈現在設計的好惡上,在設計過程中首重「有理有據」,從用了什麼方法論(由於課堂大家都用同一套,這不明顯,但在畢業設計似乎就變得很重要);這個方法論對於這個主題的價值是什麼;從研究過程中找到什麼重點;要怎麼把結果說服其他人,至此,整個設計研究的練習就結束了,甚至不少課程是不需要把設計執行出來的,或者只要簡單溝通可能方向。

與其說學校務實,還不如說想要訓練出務實的「設計研究者」,而並非「設計師」,更希望學生想怎麼「說服人」,因此做presentation、poster與report上面的資訊呈現,某個程度比設計本身更重要。

這是策略設計溝通的課程,將之前的設計案做成海報、實體模型以及動畫

Delft在近期也似乎有「反產學」的傾象,在畢業設計中,假如學生合作的公司沒辦法提供研究的空間與支援,那學校還情願大家自己做同個主題,把中間的理論理清楚一點,不然就是和學校長期合作的公司一起做研究,像是飛利浦或者KLM等等。

(左)學校每年會辦的設計學院就業博覽會 (右)每學期學院學生會舉辦的公司參訪

當然這樣的傾象和荷蘭的教育制度與產業發展有關,TU Delft雖然中文稱為科技大學,但在荷蘭學制上算是一級研究大學,而設計執行的訓練,應該在第二級技術大學HBO才會比較強調。從產業上來看,由於不少公司也是產業的領導者,研究的價值也比執行高,這可以從薪資反映出來,而這也讓研究大學的學生有比較多的學習的安全感。

學校可以拿實習抵選修學分,在課程規劃上其實相當有彈性,不過相對應的準備也得比較多。

之前曾經聽到有人說歐洲的設計訓練很「嚴謹」,但我看起來其實反而很「囉唆」,想起來之前在Microsoft實習的時候,主管都會對於我冗長的發表和報告感到不滿,但對我來說,把那些東西刪掉就會讓資訊不完整的,然而,在辦公室環境,這多少會有點不切實際。總結下來,雖然TU Delft因此過去的產學經驗,能讓他們的設計研究訓練是比較務實,也就是說,對於想成為設計研究者的人,這邊是務實的,但對於想做設計的人,這邊真的蠻囉唆的。

最後來談談初期的就業觀點,依照目前從Linkedin接觸的經驗來說,絕大部分研究工作,荷蘭公司似乎不太會想找外國人來做,而留下來工作的外國人,大多工作初期還是比較執行端的,也就是說,學校除了給一個語言的訓練和一個學歷title,在國外要留下來似乎很依賴學校不會教的「設計能力」。

(左)Contextual mapping課程的考試筆記,是openbook考試,老師希望大家盡可能把自己寫的比較帶進去 (右)科技創新思辨,是一堂哲學課,每一堂課依照某篇論文進行debat,大概是我在這邊上過最難的課。

總結來說,如果最近有在申請TU Delft的話,我認為重點應該側重於「我想知道什麼」,從自身的體驗發現了一些問題,再論述自己認為設計研究對於這個問題的價值,這個東西能寫得越清楚,學校應該會越覺得你是對的人。但假如是來這邊找「設計可能性」,由於荷蘭設計脈絡和華人的設計差距不小,恐怕會失望而歸吧。

--

--

Nien-Hua Gu 古念華
DesignAct 設計思

Senior Product Designer @ Shell, Secretary @ IxDA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