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喃喃|Murmur】#60 觀光潮之下的伏流:布拉格的反思

Ting-Hsuan Chang
DesignAct 設計思
6 min readJul 31, 2018

暑假期間學校不開放,哥德堡又大唱空城,趁著這段時間我到東歐走了一回,原本只是想看看不同的環境,但在布拉格巧遇一個有趣的藝術節,覺得可以分享一下。

布拉格據說是一個沒有觀光淡季的城市,在廣場上,你可以看到數不清的導覽隊伍攢動著,像是一條大河中互相牽引的水流漩渦,各隊伍依循各自路線在景點間穿梭,不同語言的介紹聲此起彼落,觀光人潮似乎已成為廣場景色無法分割的一部分。物價因此提高,店家心喜,但在你情我願的利益交換中,當地居民似乎消失了蹤影。

布拉格藝術節今年對這樣的狀況作出了反思,訂下主題為 VICE VERSA: Our Earth is Their Moon, Our Moon is Their Earth,以《一無所有》書中兩個相反制度的平行世界,來比喻觀光客與當地居民彼此重疊卻又分離的生活地圖。同時,以低調姿態介入城市的藝術節,在觀光客的忽視下,更分化了藝術愛好者與一般大眾兩個族群,在兩者間建立起一道無形的牆。

初入布拉格,我也是身處那觀光潮之中的,跟著一些免費的城市導覽,聽著故事走過廣場、鐘塔、查理大橋,在串連各景點的路途中,很輕易地就可以於腦中建構出布拉格的某種樣貌。

而那時是在結束導覽後,我被路旁一張海報吸引,乾淨俐落的黑白配上空間感十足的構圖,便把我拉進Stone Bell House的地窖中。Stone Bell House現在是城市畫廊的一部分,十三世紀的哥德式建築本身也是觀光重點之一,而平時不對外開放的地窖,現在正展示著參展藝術家的作品。

在地窖中,Lisa Reitmeier引用卡夫卡《The Burrow》的故事,以一系列裝置揭開另一個地下世界的面貌,帶領觀眾穿越感官與意識的表層。而Daniz Eroglu的錄像作品A Vacation以長鏡頭將土耳其高地平靜的景象帶進地窖,簡單的影像就創造與地窖外完全不同的氛圍。在看影片的時候,地窖的窗透進外頭晃動的人影,還可以隔著石牆聽到談話聲,但我的眼前是一片寧靜。外頭的光亮與我身處的黑暗、躁動與沉靜、快與慢,我似乎身處現實世界的對立,而開始懷疑腳下的真實。

同樣運用城市地下空間的是Anna Hulačová的作品,選在Prague 1區與2區交界的地下鐵入口,藉由牆上被放大的微生物,展開想像並改變空間的比例關係,暗示人們在地底以極快的速度穿越城市的同時,也改變了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

在火車站旁一個新興的商業區正在建造,同時搭配考古開挖,並在過程中發現許多十四至十六世紀的古物。Sofie Thorsen深深著迷於其過程,但相較保存古物,她更想保留的是土地的樣貌。Excavation 運用翻模手法將施工現場鑿洞的型態轉化成極富力量的雕塑,展示於車站旁新啟用的一棟商業大樓,將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交集於此。

循著藝術節地圖,我來到廣場邊兩條道路的交口,人來人往,一時還找不到地圖標示的作品,原來是因為許多遊客正坐在雕塑的底座休息。Antonis Pittas與城市畫廊合作,蒐集許多廢棄的作品和紀念碑的底座,堆疊成這件大型的雕塑。這就像是翻轉觀者視線的圖層,把原來在最底下的拉到了最上層。當底座成了矚目焦點,觀者也重新反思以往之所見。

Antonis另一個同系列作品同樣選在人潮匯流處,斗大的綠色螢光字:I will close my eyes and put my finger on the map 正對城堡參觀路線出口,替身後即將開館的美術館發聲,開放性的句子容納各種解讀,而系列名稱who cares是對現況的提問:究竟有誰在乎呢?同時也雙關指涉真正在乎的那群人。

在觀光勝地,那些被認證或是被推薦的景點總是獨攬所有目光,藝術家David Maljković與Ute Müller則訴說著其他建築物的故事。在中央大道上,David看中了在華麗建築群中略顯黯淡的Hotel Elysee,他在屋頂上安裝抽象的霓虹燈招牌,對現今廣告招牌造成視覺污染的現況下了註解。而Ute注意到身處重點區域的RSJ建築正面臨重建討論,她在外牆安裝數隻向外伸展的手雕塑,模糊的型態象徵著建築物不可知的未來。

這是一個很新鮮的體驗,我走過與觀光地圖上相同的路,卻是完全不同的視角與全新的故事。藝術家們有些以大型雕塑展示,有些只是運用隱晦的視覺語言,但都牽引出更多的討論,由表層往內拆解這座城市。

雖然在過程中我並沒有碰見什麼同伴,但可以想像,循著新地圖,觀者的腳步踏出的是一條新的路線,在百家爭鳴的觀光隊伍之下,創造另一股伏流,以藝術之名緩緩流動著,推展開布拉格這座快被觀光客踩得扁平的城市。

藝術節官方網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