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如何成為遊客心中的日月

Mark Huang
設計書籤DesignBookMark
8 min readJan 5, 2019

回想起去年三月初訪日月潭,過去有段時間總聽聞這裡是外國旅客(尤其陸客)必訪之地。實地探訪後確實有不少國外觀光客,但不至於感覺擁擠,每個人都可以悠閒的漫步在湖畔,讓我感覺十分舒適。但我所感受到的自在對當地業者來說卻有點難受。

我個人旅遊的目的是轉換心境,如果飯店的價格再便宜些再配合上時間,我願意在這裡住上一個禮拜,也不去遠的地方就每天早上沿著湖邊跑跑步、洗澡吃個早餐、回到飯店的陽台上看看書,就會是一個美好的假期。

跑步除了訓練,同時也進行自我的對話,藉此沈澱與轉換心境,讓這趟旅程除了留下與朋友的回憶外,更讓自我得到提升,即使沒有悟出個什麼道理,完成了肉體的鍛鍊也不枉費這段旅程。

這趟旅程完成了一次晨跑,非常值得

題外話,想起出外旅遊安排跑步或散步的緣由,應該是在外島(馬祖-東引)當兵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想當年不論是跟著部隊訓練,甚至是島休我都會盡量安排一段時間沿著港口跑上一趟,迎著海風、看著夕陽奔跑真的是男人的浪漫。

有時我依然會想起在島嶼上的風和日麗

如何成為遊客心中的日月

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業者當然追求更高住房率、翻桌率才能賺取更高的利潤,雖然短期效果不錯,但長期看來卻不一定有效。

觀光客對於旅遊體驗的要求提升,在地業者甚至政府也必須提出因應的對策,我想起在「社區設計」內也提到觀光業的轉型:

建議規劃出可以逐步增加來訪人數的措施。如果採用打造主題樂園的作法,
就算可以一下子招攬大批遊客,這些人也會立刻厭倦而不再來島上。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
而是規劃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著眼點便是如何培養粉絲,目前就我認知「泳渡日月潭」就是穩定培養觀光客的實際案例,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有挑戰熱忱的便能成為固定的消費族群,無意間將自己納入日月潭的一部分,依此培養的「歸屬感」會比「僅此一遊的新鮮感」來的彌足珍貴。

查看官方網站,近年來雖舉辦了各式活動,但目前還沒看出實際的成效,我想有時候更多的是需要在地居民的參與,舉辦一些在地的文化活動,慢慢增加一些把日月潭當成第二個故鄉的旅客是未來值得投入的方向。

懷舊老屋體驗案例建議業者不能僅仰賴感官刺激來吸引遊客到訪,應採取多面向的體驗刺激策略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促使其對老屋產生依賴,視老屋旅遊為一重要休閒活動。例如可加強老屋的獨特性,使 老屋成為遊客心中最佳的聚會場合,與朋友分享的話題,或是招待朋友的最佳地點。而善用微電影進行故事行銷、結合擴增實境的遊戲方式讓遊客身歷其境,不僅可增加趣味感亦讓遊客覺得參訪老屋是件很酷的事;同時,透過以創新方式呈現舊有文化也可滿足遊客在文化素養提升上的需求。節錄自論文 - 〈探討老屋遊客懷舊體驗對幸福感之影響—兼論地方依戀〉

節錄〈Airbnb共享經濟:不只交換住房,還共創歸屬感

會使用Airbnb的人是因為他們「不想只當觀光客」,用戶喜歡與當地人交流、接觸當地文化,他們想成為「旅遊地的生活者」。

歸納了顧客的意見與心聲,「歸屬感」(belonging)這個詞便躍入艾金斯和切斯基的眼簾,決定以「讓顧客到任何地方都擁有歸屬感」(belonginganywhere)為行動方針,讓Airbnb不只是旅行的代名詞,還能夠透過科技連結旅者與當地生活。

節錄〈Uber講的是交易,Airbnb講的是人性

二○一四年七月,Airbnb在總部舉行大型發表會,宣布品牌再造及重新設計行動app和網站。切斯基在Airbnb網站上以一篇充滿知性的文章介紹這個新概念,他寫道:

很久以前,城市只是村落,但隨著量產和工業化,「大量供應又缺乏人情味的旅遊體驗」取代了人際互動情感,過程中「大家不再相互信任」。他寫道,Airbnb代表比旅行更宏大的概念,它代表社群和人際關係,運用科技來凝聚人情味。「歸屬感是一種共同的追求」Airbnb就是帶給大家歸屬感的地方。Airbnb強調的「歸屬感」,不見得是指你和房東坐下來喝茶吃點心。而是一個更廣義的概念:那意味著大膽踏入你原本沒機會看到的社區,住在身為旅人通常不會停留的地方,借宿別人的空間,體驗別人的「熱情款待」,不管你會不會見到他。二○○六年春季我去喬治城住過民宿後,隔幾個月我又趁著民主黨召開全國大會,透過Airbnb在費城預約了一個地方。那是利頓豪斯廣場(Rittenhouse Square)附近的一棟無電梯老公寓,我小小心翼翼地推開大門,眼前是令人怦然心動的挑高空間,裡面有厚重的門板,牆邊擺滿了書籍,室內設計舒適簡約,壁爐上掛著一串閃爍的小燈。我喜歡屋主珍家中的一切,從她的藏書(跟我的很像)到她洗得澎鬆柔軟、折疊整齊的毛巾,還有她留給我的手寫卡片,每一個環節都深得我心。紐約大學的桑達拉拉揚說:「你住Airbnb的民宿時,即使房東不在場,也是一種很個性化的體驗。那是親密的,你和房東、他的藝術美感、挑選的床單、甚至婚紗照都有關連,那喚起了我們失去的一種感覺。」

關於新舊的存留,其實一直都有爭議,我的想法是「新」是無限的,永遠都會有比你更新奇的事物在未來出現;但「舊」卻是有限的,那些事物隨著時間流逝。

以獨特來說,新的東西大家都能做,懷舊卻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選擇「懷舊」好像理所當然。但真是如此嗎?懷舊在市場上如果無法取得回饋,勢必會失敗。

回過頭思考市場的組成結構,應該認知國內的觀光收入的貢獻其實國人與外國旅客帶來的收入大約各占五成左右,國內的需求也深深影響市場走向,如果想發展「懷舊、古蹟、文化等深度觀光」國人勢必得對自我的歷史、文化脈絡有共鳴才有組成市場的可能,僅依靠國外旅客是無法支持在地深度觀光發展的。所以我們暸解這塊土地的多寡、有多少的自我認同,才是發展懷舊、文化觀光的關鍵。

現在回想起國小的鄉土課,真的有其重要性,他創造了一個認識自己家鄉的機會,甚至提供了在未來引發社群共鳴的契機。

只是眼看現況,似乎有些困境,這些課程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國、英、數等以升學為前提的課程。

如果可以,我希望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教育,讓未來孩子們聽到的會是過去口耳相傳的寶島(福爾摩沙),而不是現在人人唾棄的鬼島。

--

--

Mark Huang
設計書籤DesignBookMark

UI/UX Designer。Being not only receptive to change but initiating change. ║ 🔍探討生活、視剖析因果為人生之必要║ Follow me 📷 Instagram@chieming77║ 📮 mark.huang101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