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散步的人比較有創意,真的嗎?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坐在位置上一整天思考(不論是讀書、還是工作)想破頭卻沒有任何進展呢?若您仍身在其中,那不妨立刻起身去走走吧!

著名哲學家尼采曾說:「只有走路想出來的想法才有價值。」同時也有不少實驗證明,人們在行走或跑步時,大腦的海馬迴會特別活躍,而海馬迴正是連結「記憶」與「空間感」的關鍵,當人們進行創造或學習新事物時,正式透過聯想產生。

而走路正式促使思緒神遊、放空最佳的方式,同時也是整理心智的必要程序。神遊放空不是懶惰,是有意義且主動的懶惰,行為看似單調、甚至靜止,心靈卻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活躍地運作著。

然而這套機制也不僅限於創作,學習也同樣適用,怎麼說呢?
人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老師要學生上課專心,但有時正是因為我們迫切地想理解內容,但無法從老師的話語中或課本上找到答案,才會更積極地向外探索取得資源(看窗外)或向內回顧整合資訊(轉筆發呆)進而解決問題。這種狀態,正是學習的關鍵與創意的泉源。可惜的是童年記憶裡等到的常常不是答案,是粉筆😅

所以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散步放空這樣看似逃避且可恥的行爲,確實有用。「用走路神遊的時間發想,再回到現況謹慎評估」相信你也能成為優秀的創意人。

行走 — 人類的優勢與特權

大家都聽過知名哲學家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即「我思想,而意識到我存在。」但是你可曾思考過「行走」這個行為對我們的意義嗎?其實只要我們環顧四周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在眾多物種之中,唯獨人類能夠靠雙腳直立行走並且擁有持續行走的耐力,這正是人類作為物種最大的優勢與特權。

我們甚至可以簡單觀察嬰兒成長過程,從滾動、爬行到學會走路,在小Baby學會行走前能夠做的事情非常有限,直到他們學會直立行走,才能真正解放了雙手,從簡單的手持、投擲、使用與製作器具從事生產、甚至從精細到從畫畫到書寫,這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

除此之外行走也促進了此間的交流,比起四肢移動的猿猴、猩猩,直立行走讓我們可以輕鬆正視前方,也能夠更容易觀察到彼此間表情,即使在不能對話的狀態下,我們也多了雙手可以傳達訊息,這正是史前時代團體狩獵的優勢。與此同時也產生重要的社交意義,讓我從家庭、團體生活、組成文明社會,甚至對早期人類遷徙都有重大影響,一句非洲諺語更反應了這個現實:「如果你想要走快點,自己走。如果你想要走遠點,一起走。」

所以在「我思故我在」之前人類必須先學會行走才會有豐富人類文明和許多精彩的故事,現在你該站起身來,走出一個更美好的生活了。走路去看看去感受這世界的樣子,這是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做到的。Let’s go out and start walking.

用走路理解城市

散步絕對是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因為只有當你走在路上,慢下來才有機會感受這個城市的氛圍,不只是景象、氣味、聲音,還有與你擦肩而過的市民都是這個城市的一部份。像是京都就是一個非常適合漫步的城市

2018年京都的鴨川
2018年在京都的人行道

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理解城市的都市計畫,是以人為主還是以交通工具為主,而在《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中導讀也提到「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讓窮人也能開車,而是讓有錢人也願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但我覺得應該更進一步,不只要有大眾運輸工具更要有適合步行的街道才能成就一座光榮城市。

但目前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以車輛可以順暢通行為目標設定,這全然是人類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只是適合車輛行走的路線,不代表同樣符合人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走自己創造出來的路徑,不是被規劃好的路徑,無論是跨過公園還是繞到停車場後方。

這張梗圖便能充分說明此情形

用設計師暨建築師安德魯・富曼的話來說,這些小路和捷徑都是「渴望路徑」。作家羅伯特・麥克法蘭則稱它為「自由意志之路」:以步行者的意願以及腳步隨時間走出的的路徑與走道,特別是那些與設計和規劃完全牴觸的路。換句話說,我們的認知地圖提供我們彈性,讓我們在世界中移動時與世界互動。

那一座宜行的城市,應該要有什麼條件呢?《走路的科學》作者 謝恩・歐馬洛提出了他的建議「E.A.S.E.」給城市設計師 — — 要讓漫步得以實現,城市應該要可以

  • Easy:輕鬆行走
  • Accessible:對所有人的可及性與包容性
  • Safety:安全性
  • Enjoy:所有人能享受

這些正是打造宜行城市的關鍵和特質(其實也就是通用設計的願景)當然除了政府,我們身為市民也要採取行動去爭取:只有每個市民責無旁貸,這些理想才不會遠永停留在指日可待。

用散步找回生活的平衡

人們總覺得在忙碌生活中,連散步都是一種奢侈,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寸步不離,長久下來因久坐引發的病痛也接踵而至,造成的困擾不只工作更影響生活。仔細想想,因為工作而放棄片刻的休息和健康值得嗎?這不經讓我想到最近執行的專案,或許我們提出的方案可以幫助您找回生活的平衡。

問題探索,因專注工作而忘記休息的重要性,如此惡行循環,不只失去健康可能也會喪失對生活的熱情。
問題探索
突破盲點,追根究底因為工作而沒辦法休息這件事,本身就不正常吧
問題核心 (P.S.以前覺得月薪嬌妻只是浪漫喜劇,沒想到事實上是一場實境秀🥲)
我們希望在日常工作中,從離開座位開始,養成休息的習慣,慢慢找回生活的平衡
我們希望

觀察到市面上有太多專注類App 不管是屹立不搖的「Forest」還是後起之秀「專注旅人」都是強調專注的情境,但我在使用上一個回合結束後也只是放著或接著新的回合,並沒有提醒我應該要離開座位適時抽離,所以我們決定把重點放在專注之後的休息時間,而設計了 Unplug:專注在休息的番茄鐘

Unplug:專注在休息的番茄鐘

因為像這樣的休息時間,就像是華道(花道)作品中需要的留白:用專注的時間灌溉植物;用休息走路為作品增加留白的空間,而最後完成的每個作品都代表你在忙碌生活中取得平衡的證明,同時悟到這便是留白的生活美學。

--

--

Mark Huang
設計書籤DesignBookMark

UI/UX Designer。Being not only receptive to change but initiating change. ║ 🔍探討生活、視剖析因果為人生之必要║ Follow me 📷 Instagram@chieming77║ 📮 mark.huang101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