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 UI/UX 設計師必須了解的 SSO

Lynn Kuo
設計丸物製
Published in
7 min readOct 13, 2023

近來工作上遇到要做 SSO 網站,大致理解這個技術是透過單一入口,減輕使用不同服務時重複登入的負擔。

但除此以外……就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雖然可以製作出介面與流程,卻無法明白這些流程為什麼這樣走,系統架構為什麼這樣設計。常抱著畫面請工程師說明,但每次詢問的內容無法在腦中拼湊成完整的概念,因此很難記住。

也嘗試自己搜尋網路資料,卻遇到一樣的問題,看過就會忘記 XD。沒辦法真的變成自己的 know-how。據說最有效的學習是自己消化過然後輸出,於是就有了這篇學習筆記的誕生!讓我們開始吧 😆。

SSO 簡介

SSO (Single Sign-On 單點登入),描述的是一種概念,可以藉由單一入口,使用多個服務。而這些服務會向一個管理中心認證使用者的會員身份。

舉例來說就像 X 港音樂祭、大 X 音樂祭,販售的是實名制的門票。參加者需要先到手環兌換處,查看證件完確認是本人了之後,會發一條手環。接著,就可以靠這條手環進出各個表演場地,不用每次都拿出證件來驗票。

圖片來自大港開唱 Facebook 粉絲專頁

p.s. 實際上發給每個使用者的 token (音樂祭手環)並不是同質的,但希望夠過這個舉例,讓人感受到 SSO 的方便之處。

SSO 這個概念其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0 年代。當時主要的應用情境是企業內部的服務,使用者可以用單一組身份登入多個服務,這些資訊是在一個區域網路內進行交換,因此實作方式和現在也不太相同。

1990 年代,SSO 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公司提供網站和應用程式,使用者需要在不同網站各自設定帳號密碼,使用者有能力管理並記憶這些密碼嗎?有調查指出,接近八成的人,在過去三個月間曾經使用過重設密碼的功能,顯見密碼被遺忘或記錯是經常發生的事 😌。

2010 年之後,逐漸出現第三方登入(TPL, Third-party login)的登入模式。也被稱為 Social login,是 SSO 的一種類型。使用者可以使用既有的社群帳號來登入其他服務。

2015 年 Facebook 開始提供 Facebook Login 的服務,Google 則在 2016 年相繼推出類似服務。對串接 TPL 的應用程式來說,省去了驗證使用者身份的作業。而對於使用者來說,能夠使用自己既有社群帳號登入應用程式,不需要再創建一組帳號密碼,也減少了進入應用程式的摩擦。

使用 SSO 的優點 (引用自這裡

  • 不用重新建立使用者帳號
  • 減少記憶密碼,降低使用者排斥新系統
  • 安全性提升
  • 可以有多種認證方式

其中第三點與第四點其實是基於身份驗證交由單一組織管理,從而有更多資源維護身份驗證實作上的資訊安全。畢竟身份驗證與管理的維護成本也是挺高的。

實例

現在 SSO 已經是許多大型軟體服務採用的身份管理模式。可以透過觀察網域來看出服務的分界線。

以使用 Google Meet 為例,首頁的網域在 apps.google.com。

點擊發起會議後,會導向至登入頁面,此時已經重新導向網域 accounts.google.com。

再試試另一個應用程式 — — Google Calendar ,應用程式本身位於 workspace.google.com。

點擊登入,會導向 accounts 這個網域。

Google 的眾多服務共用同一組身份認證機制,在需要登入時,將使用者導向 accounts 網域進行登入,完成後再導回應用程式繼續使用。

運作流程

這裡舉例比較常見、基於網頁的運作方式,SSO 也有其他的實現方式和應用情景。以下是 WSO2 提供的流程圖。

註:WSO2 IS 是一個 CIAM 平台,可幫助組織安全高效地管理客戶身份和訪問權限。簡單來說,它提供了架設 SSO 的工具以及伺服器。

圖片來源:WSO2

試著翻譯並以 Google 第三方登入為例。整張圖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描述了進入網站、選擇 Google 第三方登入並且重新定向至 Google 進行登入的過程。

是不是在中間看到了很多 cookie 呢?SSO 的主流實作方式,很大程度仰賴 cookie 來提升使用體驗。cookie 是瀏覽器儲存在本機端的一小片資訊,在傳送網站訪問請求時會一併送出。證明登入狀態的 token 也可以放在 cookie 中保存。實際上達成的效果就是,使用者只要登入一次,這個登入狀態就可以保持一段時間 ✨。

在圖的下半部,使用者進到 App2 ,也選擇 Google 第三方登入時,由於 cookie 已經存在著登入狀態,就不需要再次輸入帳號密碼進行登入了。

SSO 的使用過程中會一直在網站間切換,其中一個原因是 cookie 通常不能跨網域使用。當使用者訪問 App1 的時候,是無法取得 Google 的登入狀態的。

即使 Google 一直保持登入狀態,也必須要重定向到 Google 的網站才有辦法取得 Google 網域下的 cookie (步驟 9 & 10),從而驗證你的登入狀態。

以上就是 SSO 的簡易說明,想更了解運作原理的人可以看這一篇

設計要點

由於登入流程會跨越不同網站,頁面重新載入是不可避免的。且頁面風格也可能不一致,更需要謹慎處理,避免讓使用者感到困惑或不信任。

無論設計師身處的團隊是用怎樣的方式使用 SSO,也許是串接第三方登入、使用母公司的 SSO 服務,甚至是自己建立 SSO 服務。以下幾個要點,也許能幫助你檢視設計內容是否適當。

  1. 全盤性的檢視流程

將使用的歷程攤開檢視,自有產品與外部服務也許會穿插出現。在這個階段,盡量擷取畫面、將流程做視覺化存檔,有助於團隊討論和流程設計。

monday.com 登入流程為例

2. 清楚的呈現服務間的關係 & 行為後果

情況也許是這樣:產品 A 和產品 B 都使用了 C 公司的 SSO 服務。ABC 之間是否有從屬關係?這些服務是由誰提供的?使用者對這些名稱可能並不熟悉,需要適時的加上相關說明。以下舉例為使用 Confluence 時的登入畫面,頁面下方有一段文字說明了用以登入的 Atlassian 帳號與其他服務間的關係。

3. 隱私與授權

使用 SSO 可能會向第三方程式揭露個人資訊,有時有授權範圍的變更。確保介面能夠清晰的傳達這些資訊,以幫助使用者掌握情況。

Google 登入頁 — 即將提供個人資料給應用程式的說明

以上就是 SSO 的相關說明,希望看完之後能帶給你們一點收穫。如果有解釋不清或錯誤的地方,歡迎留言,我會很感謝你的 🥺

參考資料

What is Single Sign-On (SSO)?

Google identity

Auth0 blog

WSO2 — Single Sign-On

--

--

Lynn Kuo
設計丸物製

逐漸感受那句話的真實性:「很多人是30歲就死了,到80歲才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