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遊牧:為甚麼我們會浪費時間?

Samuel Wong
螢幕前的電影筆記
6 min readOct 1, 2016

唱首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2016年也過了大半年,回看年初寫下的新年願望和目標,很多人與筆者一樣嘆氣:「怎麼一年那麼快就過」。百無聊賴的每一天,組成「不記得幹過甚麼」的每一個星期,到最後便成不知不覺的大半年。時間每年也是一樣的長,為甚麼我們總是有浪費時間的悔疚感呢?科技倡明衍生個人工具,鐘表、電話、上網裝置,無不讓我們工作更有效率。但網絡引伸的資訊碎片化(fragmentation),使我們的注意力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實行年度目標和習慣的改變,比以前更加艱難。

美國科技評論家 Nicholas Carr 曾這樣評述:「我們似乎已經來到一個知識和文化史上的關鍵點,兩種非常不同的思考方式要在此交替。我們為了取得網絡的寶藏而換掉的何正是卡普所稱「我們舊的直線思考模式」。在他的著作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中,他剖析了網絡帶來的資訊碎片化,知識由書本轉化成搜尋器上互相鍵結的文章集、音樂由一小時的大碟分拆成逐首歌曲分開售賣、 文學由閱讀習慣的改變到網絡短篇的引起、 以及社交媒體的出現直接鼓勵精簡概括的資訊呈現,這一切都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和接收資訊的方法,最直接受影響的是我們的注意力,在使用電腦、電話的時候,時間好像變快了。

Time is Illusion, Albert Einstein

愛恩斯坦曾說時間只是幻覺,那話當然是指物理的時間與空間。不過,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感知時間仍然是一大學問。現有科學對我們腦部如何感知時間仍有很多問號。已知的,是人類對時間沒有一個特定器官及大腦區域去專責應對時間 ,與其他感知(視覺、觸覺、味覺等等)不同。科學家深信注意力是時間感知的重要因素,它會影響我們對時間長短的感知。當我們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官能時,我們便有不知不覺的念頭,認為時間過很快,相反,十分沉悶、沒有任何官能刺激時,時間便相應地變慢。 那與能被測量的感知相比(如光暗、冷熱等),時間的快和慢其實只是主觀的「不知不覺」及「已經很久」的感覺,而實際時間卻沒有改變,所以要說時間是不是一個幻覺呢?讀過豐子愷的也會笑道,那是人生的「漸」使我們不以為然,而忘記完成當初的目標。「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恆久不變。」正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減低,讓我們難以察覺重要卻不緊急的事項(在此看時間管理的四象限),往往那就是個人成長和工作的長遠目標。

浪費時間簡史

科技有否使我們的目光變得淺窄,注意力減低,留待大家自行定奪。回到新年願望之上,又是誰讓我們要每年設定目標?甚至乎為甚麼要按年、月、日計呢?畢竟那只是人類自行研發的曆法制度,猩猩、金魚大抵均沒有年度目標吧。換言之,年度目標是由社會,即我們的上代所構成。首先,我們要先擁有時間的觀念,再能有浪費時間的想法。(跟鎅票差不多,哈哈)。自幼被父母、老師灌輸時間的重要性,才有「時間要用得其所」的想法,然後對自己浪費時間而感到愧疚。

以前的人,沒有浪費時間的念頭,因為時間對他們而言只是不斷的重覆。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就是他們生活的時計,四季標誌著農耕工作的不同步驟,未有精確計時的需要。一直到鐘表技術發展的初期,基督教修士才是第一班需要準確規律的人。他們要定時禱告以表䖍誠,並視浪費時間為對上帝的侮辱。那時候才孕育時間要準確規劃的觀念。技術獲得歐洲宮廷的青睞以後,計時器得到資金及人才支持,才廣泛引入歐洲城鎮裡,才有鐘聲間斷,來區分居民日堂生活的不同部分。

隨小時、分鐘、秒鐘的時間單位成為標準,人們意識到按城市來計時不足夠,各地區時間還需要準確一致才能使商貿、工業運作暢順。那時候的人才意識到同步的重要性,要每城鎮、每鄉下的人也有同樣的習慣和工作步伐,才能促進生產。到後來時計技術再度提升,變得更小更便宜,具公眾需要的時鐘轉化成私人市場的室內時鐘、陀表。到這時候,時鐘不只是作息的提示,更加是「鞭策、開通個人成就和生產力的工具」。跟太陽漸漸升起和落下相比,掛在手上的腕表每秒跳轉,提醒用者時間的逝去。若筆者是古人,大概會受不住那停不了的指針聲吧。到工業革命,人類開始上班的習慣,同步時間使上下班時間變得可行,一切便形成現代社會的雛型。

浪費時間 是誰之咎

由以往鐘聲去間隔不同工作事項,專注一個時段完成一項工作,那是經典的 Single Task,到今天同步處理多項工作(Multi-task),左手打鍵盤,右手執電話、耳聽音樂,人類好像進化了可以一心多用,不過那又是不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呢?答案因人而異,如文首所言有人喜好直線思考模式,也有人鐘愛非線性跳躍的思考,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

很多人會問:為甚麼科技越來越進步,卻好像完成不了很多事?儘管下載了一堆時間管理、待辦列表的應用,那些工具不見得使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若你試過很多時間管理 的方法和應用,但都不太有效用,或許需要先認清一點:為甚麼你不希望浪費時間?我們天生不能準確感知時間,而浪費時間又是由社會促進生產的灌輸想法,那驅使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是邁向自己追求的遠大目標,才有機會逐步逐步 帶來改變,那樣目標是按年、月、日計也沒有甚麼大分別。認知自己心態和源頭,才可驅使自己不再浪費時間。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blog.playa.hk on October 1, 2016.

--

--

螢幕前的電影筆記
螢幕前的電影筆記

Published in 螢幕前的電影筆記

帕慕克說過,真正的博物館是時間被轉化成空間的地方。若把我的人生策展成一個展覽,書桌上會放著一張地圖、一部相機、一部電腦、一枝筆桿和一個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