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世界共舞,聽損者的語言世界

「數位民族誌」E組期末成果展

溝通是人際互動中重要的一環,語言更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在全球化的世代,人們接觸的人群不再以單一語言作為溝通媒介,多語成為主流趨勢,掌握越多種語言能開啟更寬廣的世界。身在此世代的聽損者同樣面臨著學習多語的大環境趨勢。尤其在蒲公英協會的演講後,我們發覺在臺灣,聽損者的語言世界並非只有中文,聽損者在被醫學鑑定為「身心障礙者」後,需要學習手語,成為他們的溝通媒介。另外在教育體系之中,他們必須學習英文,才能在升學的教育體系之下保有競爭力。

英文:

.聽損者語言世界中的英文

聽損者的語言世界,除了自己的母語外,在臺灣義務教育中,「英文」是必修科目。我們很想了解對於聽損者來說,英文在他們的世界中,代表什麼意義?

「義務教育下的英文」

我們訪問的聽損者英語都是透過義務教育管道接觸,而最初學習英文也是屬於較被動的狀態。樂樂在訪談中有表示,他同時擁有義務教育與自學的經驗,他說他過去的思想是體制內,他說到他不管是在自學或是義務教育的學習中,英文都是必修的科目之一。樂樂在高一下學期轉換成自學,剛開始適應自學的過程,他認為過去的學習還是對他有影響。

翠絲則和樂樂不一樣,他的學習歷程都是在義務教育體制下。他表示他認為當初在學習時,多為考試而學英文,他說到他之前為了考身障特考,他的老師每天都會幫他特訓刷英文考古題。

英文聽力測驗

翠絲學校的做法是先用機器播兩次題目,如果翠絲還是聽不清楚的話,監考的老師會自己再唸一次,翠絲覺得這個方式很方便。

樂樂學校對於英文聽力考試的做法,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不考聽力,第二種是去其他的教室考試,樂樂裝了電子耳後,開始練習辨識機器聲,因此樂樂應該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聽力未受損的人一樣可以聽懂機器所傳出的聲音。

學校英文聽力考試的模式具有相同之處都是到其他教室另外考試,而訪談對象對於這樣的考試方式都是接受的。

交流變成精進英文的動力

到國外生活,成為兩位訪談對象更自主地學習英文的動機。樂樂提到未來打算到荷蘭打工,翠絲也希望未來可以到美國生活和能對他工作有幫助,因此英語的工具性作用提升。

科技:

學習夥伴 — APP與網路

根據我們的訪談,我們發現兩位聽損者,平時除了上課之外,都有主動學習英文的習慣,而且兩位都會利用線上網路平台。像是樂樂平常會利用YouTube、Netflix、VoiceTube來學習英文。翠絲平時也會使用YouTube和英文學習App Lingvist來學習英文單字。

連結語言世界的媒介

我們知道在聽損者的世界中,會透過電子耳或是助聽器去了解外在的聲音,但是在透過我們的理解後發覺其實聽損者所聽到的聲音與一般聽人是不同的,聽損者要學習辨別電子耳傳遞的訊號,透過語言治療師的訓練,才可以接納與適應科技物與自身的連結。

--

--

Tzu-kai Liu 劉子愷
聽‧見:走入聽損、身障和長者的日常

帶著人類學的視野和關懷探尋人/人、人/科技物、人/多物種間眾聲喧嘩般的互動和溝通,以及其間的糾葛、緊張、衝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