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與手機使用

「數位民族誌」A組期末成果展

前言

網際網路越趨發達、無遠弗屆。過渡到科技時代,以往的⼈際互動模式被改變,⽽對於長輩來說更是如此。對於⼤學⽣的我們,從⼩⽣長在⼀個⼿機與網際網路普及的時代,⼿機在⽣活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對於長輩來說,從過去沒有⼿機過渡到現在⼈⼿⼀機的數位時代,通訊網絡及社群媒體提供了⼈際互動⽅式的新選項。打開⼿機,觸動的是內⼼哪⼀塊角落?可能是⼀通電話的慰問、社群媒體的群組等等。以下將透過三則長輩與⼿機連結的親身故事,開啟⼀段段深藏的回憶與連結。

〈線上再見1970〉

王子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生

他的朋友並不多,與幾位至交偶爾通通電話、關⼼近況⾜矣。昏暗的燈光下,⼿機螢幕的藍光在臉上造成光影的錯動,讓臉上的皺紋顯得更深了⼀些。不念舊情感的⽗親並不常和⽼朋友聯繫,透過社群媒體便是聯繫⼯作上的庶務,因此雖時常拿著⼿機,敲打著⽂字訊息聯繫公事便是慣例⾏程。頂多再點開家庭群組,送上美好的祝福,⼀句溫暖的早安搭配圖⽚美景的傳遞,沒有太多的⽂字,只有透過報導慰問及貼圖回覆。接著接續收看今⽇要聞,休閒時收看網球比賽⽚段、武打⽚,便是爸爸使⽤⼿機的⽇常。

某天,點開「K56712群組」,卻讓爸爸有如陷入⼀陣回憶漩渦般,⼀段塵封已久的友情聯繫也透過社群群組逐漸開展。

五年前的夏天,爸爸⼿機裡⼀⽚沉寂的社群帳號,突然跳出⼀則群組邀請。K56712群組加入邀請?這個數字在爸爸的腦海中再熟悉也不過了,原來是爸爸五專時期的班級代號。收到加入群組的邀請,加入或不加入呢?已經約有三、四⼗名同學加入群組。「好好奇以前同窗的近況怎麼樣啊…,三⼗多年沒⾒了吧。」始終以⼯作為重⼼的爸爸,在好奇⼼的驅使下選擇成為群組中的⼀份⼦。「看看以前同學現在在做什麼吧。反正我的line裡⾯沒什麼東西,也不怕別⼈看。」在爸爸加入後,隨後又有⼗數位新加入者陸續被後來加入的⼈邀請進入群組。

不常聯繫⽼朋友的爸爸於是與當年的同窗再度於線上「聚⾸」,透過⼿機的⼩螢幕重建聯繫。畢業歌曲的懷舊影⽚連結被傳至群組播送,光武⼯專第⼗⼀屆的畢業歌響起,搭配⿊⽩及咖啡⾊調的⽼照⽚,照⽚輪流放映,校園景物配上幾句感性的⽂字,影⽚簡短卻引起無限的感慨。接著,⾳樂又從畢業歌切換為校歌及校園民歌。1970年代校園民歌盛⾏,席捲台灣各⼤學,風靡⼀時,透過⾳樂又勾起了許多年輕時的回憶,那些⼀起⾛過的青春歲⽉浮現在腦海。爸爸按下暫停鍵,潘越雲唱著天天天藍的嗓⾳仍然迴盪在空氣中,他尋找著⾃⼰在五⼗多位同班同學中⼩⼩的臉,那個年輕的臉龐,透露著青春與希望。

偏好與⼈當⾯交流的爸爸除了⼯作以外,不常使⽤社群媒體,也不曾在line上⾯發表貼⽂,注重隱私的他連⼤頭貼放上的也是⾃⼰的Q版頭像,然⽽他卻又好奇昔⽇同學的近況。於是爸爸並沒有選擇主動在群組發聲,他看著line群組同學們的對話內容,並加入幾位過去熟悉的同學為line好友、瀏覽朋友的個⼈貼⽂。爸爸說道:「以前的同學現在也⽼了,要不是line帳號有名字,現在看到照⽚都認不出來了啊……。⽼夏成為了公司的⽼闆,現在做著海產買賣的⽣意。以前的⼩朱是班上最漂亮的,又從同學那邊聽說她結了婚又離婚,遇到的⼈不是很好。前幾天又從群組知道某幾位同學⽣病過世,想到就覺得有點感傷……。」這些透過社群媒體上蒐集⽽來的「線索」,促使爸爸想更進⼀步了解同學的近況。因此,當同學⼩張在群組發起同學會的邀請時,爸爸便欣然前往,與昔⽇好友齊聚圓桌敘敘舊。在⽼朋友⾯前,他們可以放下現在和未來、放下⼯作上的⾃⼰,彷彿彼此回到學⽣時代,讓你我回到那段短短幾年的歲⽉,喚起時代的共同記憶。「學⽣時期交的朋友還是最單純的,你現在要好好珍惜……,同學會讓我想起這段單純的時光。」

就讀光武⼯專機械科的爸爸是在五年前的夏天收到同學李先⽣的邀請加入五專同學的班級群組,⽽李先⽣是爸爸唯⼀⼀位⾃五專時期聯繫至今的好友。透過社群媒體line群組,以及群組中的同學會邀約,才重拾與其他同學的聯繫。社群媒體興起不過⼗多年左右的光景,line社群軟體近⼗年才出現,帳號更是我幫他辦的,因此知道爸爸line通訊錄裡的好友屈指可數。過渡到數位時代的斷層,年近花甲的爸爸更不可能有五專時期同窗好友的line聯繫⽅式。⽽因為社群媒體的連結,讓他有機會重拾這段⿈⾦歲⽉。

爸爸再回想到以往學⽣時代,⼤多數⼈僅透過bb call與幾位好友聯繫,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電話,畢業後⼤家各⾃四散,能夠再度聯繫到以往的同學並非易事。他從抽屜中翻找出掛著⾦⾊安全鍊條的Motorola 傳呼機,再看到現今有的⼀切,感嘆社群連結的⼒量之⼤。也許爸爸會與⽼同學持續聯繫,發現彼此共通的話題與興趣,也許他們會再度發起同學會聊聊以前的學⽣時光,我看⾒透過社群媒體,讓⽼朋友的連結重新被建⽴。科技帶著⼈們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們有能⼒重新建⽴起⾃身與過往的連結,再次重溫過往的時光,讓回憶再次播送,並再繼續延伸。

〈收集思念的科技〉

李怡潔/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生

升⼤學之後我加入了服務性社團,三年來服務了很多養⽼院當中的長輩,然⽽⼀直到這次訪問,我才發現離家讀書的我,已經好久沒有陪伴⾃⼰的爺爺奶奶了。

⼿機?我不會啦!

聽到我要做和⼿機有關的訪談,爺爺奶奶都有些錯愕。「阿嬤⽼了,⼿機什麼的我都不會啦!」這是奶奶跟我說的話,在⾯對到不熟悉的科技物時,以世代劃出明顯的界線,⼀開始我很不能夠理解,我以為只是因為爺爺奶奶對於智慧型⼿機沒有興趣,但在接下來的訪談中,我教爺爺奶奶使⽤LINE的貼圖和語⾳訊息功能時,才慢慢有所體會。會有這樣的教學是因為爺爺問我他的⼿機是不是壞掉了,因為⼿寫和語⾳輸入都無法辨識出他想要的字,⼿機並沒有壞,只是它聽不懂爺爺說的「台灣國語」。傳貼圖或錄製語⾳訊息對我們⽽⾔都是非常⾃然的,然⽽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發現爺爺每⼀次使⽤⼀個新的功能,都⼀定要回到⾸⾴重新開始,詢問過後我才發現,爺爺在記憶點擊的相對位置以及流程。那些看似非常直覺的圖⽰,對於眼睛功能退化的爺爺⽽⾔,只是模糊的⾊塊,爺爺透過記住相對位置,才能正確的傳送出貼圖和訊息。當爺爺學會之後,我以為他會很開⼼終於能夠回朋友的訊息,但爺爺卻感嘆了⼀句:這⼀次學會了,下⼀次不知道會不會又忘記了。聽到這句話的我很難過,拉遠長輩和科技物之間距離的,不僅是長輩本身的⼼態,更多的是沒有⼈能夠控制的,長輩的⽣理狀況。

既然這麼不⽅便,為什麼爺爺奶奶還是選擇使⽤⼿機?

在訪問中,奶奶告訴我因為⼿機當中有很多照⽚,打開奶奶的⼿機相簿,可以看到很多和孫⼦⼀起出去玩的合照,我第⼀次發現,相簿當中有⼀個資料夾,裡⾯放的是翻拍的在我家才有的我⼩時候的照⽚。奶奶說這是去年寒假我還沒回家時,她來家裡和媽媽聊天時拍的,因為課業和社團活動,我很少回家,每次接到爺爺奶奶的電話也是簡單聊過,常常有空電話的時間,爺爺奶奶已經休息了。在訪問後爺爺偷偷告訴我,在想念孫⼦時,奶奶會把這些照⽚拿出來看,還會和他⼀起回憶⼩時候帶我們出去玩的時光。我想到奶奶曾經很緊張的問我,⼿機記憶體滿了,照⽚⼀定要刪掉嗎︖⼿機對於奶奶⽽⾔,不僅只是⼀個通訊的⼯具,有時候更像⼀個時光機,帶她回到回憶當中存放那些說不出⼜的想念。同樣的問題,爺爺說⼿機帶在身邊⽅便,他看到有趣的影⽚或是重要的資訊,可以直接傳給重要的⼈,雖然對⽅不⼀定會回應,但爺爺說看到「已讀」,就代表對⽅很好,⾃⼰就會覺得比較安⼼。和奶奶⼀樣,爺爺的想念不會說出⼜,雖然智慧型⼿機對他們⽽⾔有許多不⽅便,但同樣透過智慧型⼿機,讓思念有所寄託。

和爺爺奶奶的訪問(photo by李怡潔)
訪問結束時幫爺爺做的使用說明(phoyo by李怡潔)

〈一樣機︐兩樣情〉

林怡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生

六、七年前,母親與外婆相繼有了⾃⼰的第⼀台智慧型⼿機,但她們與它們的共處模式卻截然不同。在⼀個週六的夜晚,我同母親訪問了她跟⼿機之間的故事。對她來說,擁有⼿機並學習使⽤是為了跟上這個新世代,以及能便利地跟家⼈及世界做接軌,是她主動願意擁有⼿機。在⼿機程式的使⽤上,最常使⽤的為:LINE、YouTube及看劇網⾴這三種。然⽽⼿機⽤以獲得資訊的媒介與⽅式極為多種,使母親覺得繁瑣複雜,故她多數使⽤以上三種軟體,因在這三種軟體上已遇到⾜夠多的問題需要克服。此外,母親與朋友及家⼈的聯繫多以通訊軟體 — — Line為媒介。在訪問過程中,我想起母親會在每週⼆的下午⽤家⽤電話撥打外婆的⼿機,並進⾏半⼩時到⼀個多⼩時不等的聯繫。便問起在彼此皆有智慧型⼿機的情況下,她們為何依然選擇以傳統的電話號碼來連絡彼此︖母親說因外婆年歲已⾼,無⼼學習複雜的⼿機使⽤⽅式,身為兒女的便也配合母親。⼤家偶爾以電話與母親聊聊近況,再抽空回去⾒母親,便是他們的相處模式了。在發現這樣不同的狀況之後,我決定再與外婆進⾏⼀次訪談。

我選在⼀個週⽇早晨,與母親⼀同前往外婆家,那天跟著外婆待了四到五個⼩時之久,邊與外婆聊天邊看著外婆執⾏她的⽇常瑣事:固定看兩台電視節⽬、桌上的iPad⽤於觀看YouTube(只限於網站給的推薦影⽚)、智慧型⼿機只⽤於「接」電話、桌⼦旁的餅乾是午餐或配電視的點⼼、下午會上頂樓澆花、觀賞植物等等。外婆的智慧型⼿機是女兒送的,屬於被動擁有此產品,也因⾃⼰⽣活淡雅,⼿機能獲得的廣⼤資訊量對想追求簡單⽣活的她來說並無太⼤效益。在此情況下,我藉由「外婆⽣於⽇語及閩南語時代,卻願意學習華⽂以跟多數⼈互動」⼀事來詢問及對比「外婆不願學習智慧型⼿機的使⽤模式來跟多數⼈互動」⼀事。在訪談之後,得知外婆於初中⼀年級開始學習華⽂的原因為國家政策及⽣活賺錢之需求,因涉及家庭的基本需求 — — 溫飽,故必須學習。然⽽智慧型⼿機的擁有已是她近八⼗歲時之事,學習使⽤對她來說更不是⼀件會涉及⽣存或政策規定的事,便沒有學習的動機。

後來我們跟著外婆⼀起⾛上陡峭樓梯來到頂樓觀賞花園,看著外婆介紹起那⼀盆盆她親⼿拉⼤的植物時的神采奕奕,便覺得對眼前的她來說,這樣的⽣活倒也挺好了,可以簡單地過著⽣活、平安健康就好。我想那些會願意以電話跟外婆聯繫著的她的兒女也都是這樣的⼼情吧。

不願上鏡頭的外婆與母親(photo by 林怡妏)

結語

當進入網路世代,我們發現⾃⼰的⽣活被⼿機佔據,雖然在⾯對⾯的聚會上、在參加活動、上課的過程當中也是⼿機不離身,越來越多⼈擔⼼「科技冷漠」,在網路上的⽣活越便利,似乎和周圍的家⼈朋友少了許多相處的時間。然⽽,透過這次對於家中長輩的訪問,我們發現長輩透過⼿機,透過LINE的聊天群組、⼿機儲存和相簿、⼀則傳給重要的⼈的訊息、每周固定時間的通話,試圖拉近情感在空間甚至時間上的距離,即使⼿機的使⽤對於他們⽽⾔相對陌⽣。對長輩⽽⾔,科技物的重要之處或許不在於多先進⽅便的技術,⽽是憑藉著科技物,能夠建⽴起和朋友、和家⼈、和過去回憶的再⼀次連結。

--

--

I-Chun LI|李逸群
聽‧見:走入聽損、身障和長者的日常

離開象牙塔後,在未知旅途中追尋些什麼的人。這裡會放一些不成熟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