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中自我介紹的重點,其實在自我介紹之前

Aaron Hsieh
到世界的職線距離
11 min readJun 28, 2020

--

如果要問面試最常見的問題是什麼,大概就是「聊聊你自己」(Tell me about yourself)。任何有面試經驗的人都肯定為這一題做過準備,而常見的教戰守會告訴你的無非是這四個秘訣:

▍1. 要做功課
你一定要深入了解自己,也要深入了解對方公司和職缺內容。自介的時候把重點擺在自己的優勢,以及這個優勢怎麼為公司帶來價值。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感受到你是有認真準備的。

▍2. 要讓對方有記憶點
面試官一天可能會面對近十位面試者,所以怎麼讓面試官記得你至關重要。除了有條理的陳述自己的優勢之外,如果能夠展現積極的態度,準備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主題句」(Tagline),你就能夠鶴立雞群。

▍3. 要準備不同長度的版本
每個人最好都要為自介準備 30 秒、1 分鐘、3 分鐘的版本。30 秒的相當於面對投資人的電梯簡報 (elevator pitch),目的在快速讓對方認識你並知道他可以怎麼幫你或問你什麼問題;1 分鐘的版本可以再加入一些自己個性和經歷的總結;3 分鐘的版本則可以利用提到一個和這個職缺最相關的職場經驗。

▍4. 要多練習
如果能找到朋友互相練習最好,不行的話也要照個鏡子練習。要計時看看自己能不能精準表達,甚至最好能錄音起來,自己聽聽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剛畢業的時候我確實也這麼做了。我把自己的優勢化約成容易記得的三點、把優勢對應到對公司的價值、把自己比喻為燈塔、準備了一個喜馬拉雅山作國際志工的故事,然後也想辦法設計了一分鐘的「好讀版」,不斷對著鏡子計時練習: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我一直覺得可能是自己的表達能力還不夠到位,也可能是內容還是不夠有吸引力,所以也一直嘗試在內容和範例上做改進,直到參加了一場團體面試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可能搞錯了什麼。

好的故事不一定人人都有,但是你也一定可以保持自然

那是一個外商儲備幹部的徵才計畫,限制條件是工作經歷兩年以內的新人,一路上會經過筆試、個人面試、團體面試、簡報提案等關卡。和我一起參與團體面試的有四個人,有和我一樣剛畢業的新鮮人,有國外留學經驗的碩士,也有已經在行銷產業工作一年,想要跳槽進外商的人。若干年後他們在三十秒的自介中說了什麼我已經沒有印象了,但是第四個人一開口說的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我是賣檳榔的!」

他膚色黝黑,長得不高,看起來像是系隊隊長型的人。「大家好!」他很爽朗地說,他從小就會跟爸爸一起開著藍色的小發財車巡山頭,知道很多農產品銷售的辛苦,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對行銷的熱誠,而自己也喜歡跑現場去了解市場的即時現況。他講得那麼自然,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樣,事後除了面試官,我們每一個同場的求職者也都想和他多聊上幾句。相比之下我充滿重點、用譬喻畫龍點睛的自介,簡直就像一場生硬的預演。事實上,我當時自介的完整台詞,自己都已經快忘光了,不過這樣的自介我卻十年都忘不了。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紹,是在東京的另一場面試。那時候日本企業剛開始大舉來台招募工程師,有家日商人力公司便快速篩選了五十個台灣人,直接飛往東京和多家企業同時面談,日文程度不限,用全英文即可。有的人準備地非常認真,甚至在心中已經設定好目標的夢幻公司了,就等說明會的時候想要讓對方留下印象。

企業代表在現場也提供自由提問的時間,「不好意思我只會日文,不過提問用英文沒關係,有翻譯會幫忙,提問前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企業代表說。同行的一個工程師可能是想表現自己願意融入日企的決心,於是舉手,開始用日文提問。問題在於,他的日文實在不行,那是已經近乎結巴而難以理解的狀態。企業代表打斷他一會兒,又說了一次:「English OK。」他還是望著左手心裡非常明顯的小抄,一個字一個字的把寫在上面的自介念完,那段被煎熬拉長的時間感到現在還是讓人記憶猶新。雖然最後他成功用日文完成自我介紹了,但是求職的旅途也已經完結了。

多年之後我才明白這兩個故事的意義:像演舞台劇一樣照稿念出自己的台詞,是一種註定失敗的節奏。不管你再怎麼在語句上精雕細琢,都比不上一個誠懇的故事。但是故事畢竟是人生的際遇,能和面試契合的故事不一定人人都有,那麼最好的策略,還是保持自然,像和朋友對話一樣就行了。

自我介紹不該是一場表演,你要的是一段讓人喜歡的聊天時光

如果我們重新解構自我介紹在面試中的目的,你就會發現這一題幾乎從來不會是一場面試中的主菜,而是面試的開場白,是一個類似破冰的存在。你的重點永遠只有兩個:

  • 讓自己「被喜歡」 (be likable)
  • 讓對方有辦法「和你聊」(be conversational)

有學過溝通訓練的人可能都聽過這句話: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怎麼說 (It’s not what you say; it’s how you say it.) 。在語言內容之外,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語境創造可能更為重要¹。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群聽眾接聽話筒,根據指示回話。並指派實驗操作員作為傳話人。從話筒的另一端提問。結果發現即使說的內容都一樣,只要傳話員用越大的音量說話,聽眾也會用越大的聲音回應;傳話員用不同的情緒傳達,聽眾也會用相似的情緒回應²。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剛畢業時設計的完美自介效果反而不好:因為講稿式說詞太像是場表演了,對方只能像是聽眾一樣向你「提問」,而不能「對話」。而充分準備的演出反而加深了考試的實感,讓面試官也直接把自己帶入了考官的角色,把你當成是一個被測試的客體。少了情感的聯繫,面試官便只能透過你後續說的話來衡量「你的表現」,而不是透過與你的互動來感受「你的特質」,間接提高面試的困難度。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面試產生一種聊天感,而不只是一場測驗呢?關鍵不是自介的內容本身,而是自介之前的寒暄!

主動打招呼是你跨越鴻溝的關鍵

如果你能優先和面試官打招呼,友善地說出關鍵的「Nice to meet you」或者 「How are you」,就能立刻緩解面試的緊張感,並且軟化整場面試的氣氛。假如你反過來讓面試官引導你開始自介,那麼就會變成由面試官主導一切:如果你幸運地遇到友善的面試官,那麼狀況還好,你還是能照預演的方式進行自介;如果你遇到比較嚴肅的面試官,很可能你就會進到前面說的考試狀態了。

事實上大部分的歐美人士都很會做這件事,這幾乎是內建在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這一點從在餐廳點餐就可以看得出來:東亞的店舖常常以效率導向,不管顧客還是店員都會想盡辦法快速地消化排隊人潮,除了點餐和結帳之外,鮮少有其他對話;而西方的店舖常常可以完全無視隊伍長度,在每一個顧客接觸點之間都上演一次 How are you 的來回,就像整家店裡只有兩個人一樣自然。

對於東亞文化圈的人來說,這件事卻好像有違直覺,我們比較擅於對問題作出完美的回應,而不是主動建立起一個互動的狀態;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在面試中做到這件事,你就能從眾多的國際求職者中錐現而出。寒暄配合朋友對話式的自我介紹,也能引導面試官對你產生更多興趣,更願意深入追問你的故事。這不只是幫助你自己,也是幫助面試官進行 30 分鐘的放鬆。後來我自己當面試官的時候,也深有體悟:我當然不會因為面試愉快就直接放水過關,但是後來真正被錄取的人,沒有一個是讓人不快的。

你或許會想: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打招呼不是每個人都會的事情嗎?事實上站到面試官的位置你就會發現,面試準備越充分的人,就越容易忽略建立互動感這件事,一部分是因為過於緊張了,一部分則是太專注在做出完美的表演了,而忘了面試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這件事,反而是本來就沒什麼準備的人比較會記得要寒暄互動。反過來想,當你這麼認真地準備面試,最後得到的評價卻和隨意準備的人差不多,那不是很可惜嗎?

針對不同關卡的不同自我介紹

理解了自我介紹在面試裡的目的之後,我們也可以重新思考在不同的面試關卡應該要把重點方在哪裡:

▍電話面試關 (Phone Screening):
這一關的考官可能是人力公司的仲介或是公司內部的招募人 (recruiter)。主要目的會確定你是個活生生的人,你的履歷內容和你本身是可以對得起來的。對於國際求職者來說,一方面也有測驗你的外語溝通能力的作用。所以自介的重點,毫無疑問的就是讓對方相信你的英文是足以對話的,你能夠建立閒聊的氣氛就已經過關了。

▍行為面試關 (Behavioral Questions):
這一關可能會是用人主管或是人資經理主持,目的是要確定你是一個符合該團隊文化的人、是個有潛力的人、是個可以融入團隊的人 (team player),所以自介的重點會是在讓你自己被喜歡。不必在自介裡塞入太多訊息,留下一些讓面試官可以跟進提問 (follow up) 的引子即可。

如果公司有特定的檢核指標,面試官一定會用更直接的問題來問你。比方說要確認你的經驗值,就會問「你曾經解決過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要深入理解你的溝通能力,也可以問「當你和你的主管意見不合的時候,你會怎麼面對?」換句話說,你不必把自介當成是你唯一談自己的機會。

▍技能面試關 (Technical Interviews):
這包含工程師的白板題 (coding challenges)、商管類的案例分析 (case interviews)、或是行銷類的簡報提案 (presentation) 等等。這類面試中的測驗焦點,會是你的領域硬實力,自介真的就是一個純粹不占權重的暖身,你應該要說得精簡,利用這個機會軟化面試氣氛,也讓面試官願意提供給你更多的關鍵資訊 (hints)。這對於有時間限制的關卡尤其重要,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在自介階段花了太多時間,以至於來不及在時間內完成技能挑戰。

分析到這裡你就會再次發現,自介的內容本身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你建立起的互動氣氛更為重要。這當然不是說在遇到自我介紹的問題時你可以毫無準備地上陣裸考,而是在做到開頭常見的四大要素之餘,不要忘了自我介紹題的得分條件不是完成一場無暇的表演,而是建立一種對話的氛圍。

可是我英文真的只有普普而已,怎麼辦呢?

如果真的英文口說能力還無法做到自然交流,那就背稿吧。把自我介紹和所有可能被問到的問題都寫好稿子,然後見招拆招。但是千萬不要閉門造車,以戰養戰才是你習慣成自然的關鍵。只有在真正上了戰場了,你才會有足夠的臨場感來檢驗自己腳本的生硬之處;也只有透過面試官每次的回饋,你才會更容易意識到自己在整場面試中不自然或者缺漏的部分,克服緊張感,漸漸地從「回答」走向「對話」。

在找到倫敦的工作之前,前十通獵頭的電話我都處於鴨子聽雷的狀態,當對方開頭問道「Hi there, is it Aaron?」,我只會說「Yes.」即使談到預先準備的自我介紹也顯得非常彆扭,只要對方丟出變化球或要求我覆述一遍,我就一定會緊張忘詞,更遑論主動寒暄了。但是在幾次實戰練習之後,我也漸漸掌握了對方每次必定會詢問的內容,自信來了,接到電話時我也就能更主動地對話:

Hi there, is it Aaron?
Yes mate, how are you?

看完這篇文章你也想要出國工作了嗎?《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這本書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第一本工具書!這本書是我從 2015 年以來從本土直接跨境英國、矽谷的求職方法和心得,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這本書可能會是你走向世界的契機唷!如果要收到最新文章,也歡迎直接在 Medium 上追蹤 Aaron Hsieh 或到職線距離FB專頁按讚和私訊提問,我會根據你提出的問題來進行分享 😊

附註

[1] Archer, D., & Akert, R. M. (1977). Words and everything else: Verbal and nonverbal cues in social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79-30991-001

[2] Black, J. W. (1949). Loudness of speaking: the effect of heard stimuli on spoken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50-00169-001

--

--

Aaron Hsieh
到世界的職線距離

Tech Lead @FAANG and unicorn startup. Author of "A Beginner Guide to Find Your First Overseas Job". Co-founder of startups & NGOs. Backpacker o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