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政略婚姻與族群認同|《流轉家族 — — 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讀後感

丁|Ding
Czech D World
Published in
3 min readMay 17, 2019

台灣日治時期的政策中,政略婚姻較少提及,尤其五年理蕃計畫(1910–1915)僅五年,如何在五年的歲月中,以政略婚姻影響原住民的一輩子,甚至一整個家族,原住民和日本人的身分要怎麼取捨及喚醒,這本小說 《流轉家族 — — 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述說的不僅是一家族的興衰,而是整個台灣的歷史,也包含以一位政略婚姻下的雙重身分看台灣重大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

政略婚姻之歷史背景

「政略婚姻」是日治時期,為了征服、治理地處台灣最高山、最偏遠地區,最桀驁難馴的泰雅族人所設。

這是第五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於明治三十九年策定「五年理蕃計畫」中的一環,該計畫預定從明治四十三年四月到大正四年三月五年間(1910至1915年),完成全台灣統治的殖民大事業。而政略婚姻就是綽號「生蕃近藤」的近藤剩三郎所獻之策略。

台灣深山霧社地區的原住民社會,一直要到二十世紀初,才被日本殖民政府的軍警武力征服。從此,日本在這裡透過政略婚姻,由「理蕃」警察與原住民有力者家庭的女子結婚,因而得以快速地掌握原住民社會,(下山一、下山操子,2011)下山一的父親下山治平(日本警察)及其母親貝克.道雷(泰雅馬烈巴社的大公主)就是著名的例子。

不過政略婚姻的期間只有三年,三年後參與政略婚姻的日本警察若不願意做夫妻時,政府將安排該員從霧社消失,完全以政治目的作為考量。

日本殖民政府運用以聯姻下,家人間「情感」、「愛」的基礎,從一個小家庭的建立,而穩固偏遠高山的治安,鞏固其在台政治地位,使殖民初期抗日事件漸漸平息。

政略婚姻下族群認同之矛盾

族群是因為擁有共同的血緣、語言、文化、宗教或祖先,而被其他人或自己認為是構成獨特的社群的一群人。

族群認同可能是客觀的,也可能是主觀的。客觀的認同與主觀的分類並非是一對一的。主觀的認同,並非單一,個人可能有多重認同,而且,認同是可以改變的。

然而,在政略婚姻以政治目的、鞏固政權的前提下,原住民及日本人間的族群認同常常會產生矛盾,從血緣、語言、文化、宗教或祖先來看,不知道該歸屬於哪個社群、或是族群,尤其是那些受政略婚姻影響的下一代。

各角色的分析請看其他文章

參考書籍:下山一(林光明)自述、下山操子(林香蘭)譯寫(2011)。《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

丁|Ding
Czech D World

先前在捷台灣學生,主要分享歐洲旅遊及生活相關經驗及觀察,偶有涉獵性/別及社會學議題。A Taiwanese student studied in the Czech Republic. Mainly share travel and life experience in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