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境的建構需要「邏輯」與「同感」

Hsien-Hui Tang
ditl / Design Innovation & Thinking Lab
3 min readJan 13, 2019

林育聖先生對於高雄行銷文案的分析,和產品創新的核心思維十分相同,只是媒介不同,對於創新者很有參考價值。

來源:[林育聖 — 【行銷裡最忌的廠商視角】 …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oinwawa/posts/2277335758951548)

文中提到「不要只寫自己想說的,要思考每句文案對受眾的意義。」「盡量避免廠商視角的宣傳。」,真的反映出很多沒有市場的創新產品的狀況,因此產生沒有背景脈絡的創新情境,強調與受眾無關的利益,無法產生共鳴。

這樣的狀況我們其實常常在產品的世界看到,就如同強調筆記型電腦的堅若磐石,而這與使用者的使用脈絡中的輕巧方便沒有鏈結。這樣的狀況就是定位與使用者的關係不明確。

情境的建構需要「邏輯」與「同感」,才能場境合理。

所以深入的理解使用者的場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才能理解不同人群對於事情的邏輯,例如上班族與學生族群對於電腦的需求邏輯就不同,而設計系與資工系的學生也不同,除了價格以外,還有跟未來職場的連結性,以及是否可以用來娛樂等等。

而同感就是設計所說的「同理心」,如何深入目標使用者的心理與需求,是達成產品創新市場的核心。

那天受教於董芳武老師對於「Kamaro’an 住下來吧」的分析,談話中歸結Kamaro’an 產品為何可以獲的使用者的青睞,以其精品定位深入歐美市場,還是跟了解精品購買者的心理有關,他們要的不是功能與價格,而是材質、工藝、品牌的特殊與專業性,至於如何實踐於設計中就是設計師的能力與商業機密。

來源:[Kamaro’an 住下來吧 — 產品/服務 — 1,070 張相片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amaroan/…)

創新者如何針對產品目標族群建構真實的情境是一個挑戰,例如產品設計師如何建構熟齡族群的生活情境,用戶體驗設計師如何建構商業內部中台的工作情境。一個是透過場域的深度訪談,一個是透過專業的調研報告。

龍吟研論別蓮蒂教授將發佈的,新熟齡集體創想微生活場景,就是銀光經濟的創新實踐者很好的參考指南。透過分析報告中的歸納,我們可以快速理解台灣高齡者與大陸高齡者的「邏輯」,如以個人獨立為目標或是家庭為目標,可以快速掌握核心情境的「同感」,如深度旅遊、志工、運動的期望與需求。

來源:[看「華式幸福」的流變:台灣練習一個人的精彩,大陸向上發展人人有責 — 龍吟研論](http://ccc.stansfoundation.org/…)

深度的調研報告,可以提供創新者更強的啟發,思索結合自身技術的強度,得到產品的核心情境,然後推進產品的細節與進一步的調研。

但是知道核心情境中的需求與痛點就可以完成創新嗎?當然不是,還是需要思考如何執行,但是會給予創新者一個切入點,讓整個創新的痛苦與撞牆有效的減少。避免平庸的切入點,及陷入沒有創新的無間地獄。

最後,創新是與人有關的事,產品是處理人們在乎的事。人們在乎的不是你的產品有多好,而是可以讓自己生活變得多好。這時代的產品取得比過去容易許多,國際化程度很強,一個商品一搜尋就可以得到非常多同質性的內容。唯有透過使用者的了解與核心情境的建構,才能在市場上勝出,找到特殊點,建立產業的藍海。

#情境故事很重要
#唐老師教情境故事法已經15年
#創新者需要閱讀調研報告
#很多領域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