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 實戰手冊】(三)如何劃分組織,讓策略保持彈性?

傳統企業大多以功能劃分組織,但為了讓OKR、策略發揮最佳功效,我們更應該以目標來進行組織架構!

上一回我們有提到

「選擇做某個目標、把目標排序、有系統地管理、執行任務」

其實都是為了讓目標更快完成、夢想提早成真,而整個加速達成目標的行為我把它稱之為「策略」。

而我們在之前也透過許多的方式,完成了目標的說明、排序。並知道「調適」的重要性,接下來就是讓調適、執行的過程能被組織執行了。

有了目標順序後,怎麼讓組織動起來 ?

當我們想把「目標、組織、行動」完整結合時,首先可能要考慮的是誰(人﹑小組)來負責管理目標,當把人安排好後,通常會順暢許多,類似下圖

此時的組織,是以「目標」區隔來分組

但大多數公司似乎比較少有這樣的組織區隔,常見的是分業務部、設計部、程式部、客服部…等,是以「專業而非目標」來區別,或是以「我們負責什麼範圍,而非以我想要達成什麼」來區別組織。

這樣的組織架構,如果在部門之上,沒有一個良好的目標溝通、合作方式,在跨部門時是難溝通的,因為大家會的不一樣、關注的事情也不一致。

我想,OKR的架構之所以難在許多企業中落實,就是因為習慣在部門區隔底下,設定需要跨部門合作的目標,才導致非部門目標的事情總是被排到後面,當然就難以達成公司目標。

如果先暫時不談跨部門問題,只要我們讓各個有關聯的目標,有各自的負責人後,其實也意味著單一個人,無法管理所有的目標。一個人管理的數量以,目前觀察到的經驗上來說,能夠管3~5個層級、5~10個目標就很極限了。

當然,管理者的能力越好、演繹分支越少,可管理的也就更多。小公司中則因為人員有限、業務範圍也較小,經常是管理到演繹樹的最尾端,甚至是執行的細節。

而既然有關聯的目標由多人管理,下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讓大家良好合作,並讓更大的目標可以完成,這就要回過頭談到OKR的設定與溝通方式了。

OKR 所說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到底是什麼 ?

過往的管理,通常是從最頂層的目標、源頭開始想,然後將較小的目標交給下面的人管理,這就是所謂的「自上而下的管理」。

這個好處是,上層管理者能綜觀整體,評估哪個更為重要、哪個相較不重要,能做出效益較高的選擇。

但這個作法卻忽略了一件事情:

我們能夠判斷最佳策略的前提,是有足夠多正確的資訊,而這資訊包含了「執行困難度、團隊協調性、市場狀況、資金預算」…等等。

簡單來說,上與下的差別在於

  • 上面的人對於實際面瞭解較少,容易用到「錯誤、落後的資訊」
  • 下面的人對於整體評估較少,可能選到「效益低的策略」

所以如果單純使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是難以形成一個好策略的。因此,在OKR的方法論中,希望組織要強化「自下而上」的思考。

也就位在下層的人,要往上延伸他們溝通的範圍,理解上面為什麼是個目標選擇,並適時提供更為正確、與時俱進的資訊,同時也希望每個層級的工作者,都能「主動發表承諾」,讓團隊能從方方面面聚焦、展現動能。

相對的,上層也要延伸溝通範圍直到下層。換句話說,我們會將組織合作的「管理層」與「溝通層」分別拿出來看,並讓溝通層>管理範圍,來產生一個更具調適性的組織架構。

為了取得可信度更高、更即時性的資訊,我們會透過不斷溝通來調整策略。這樣,就會比較完整地和上一篇所說「策略的調適性」結合了!

所以實務上,當我們在討論要選擇演繹樹怎麼畫、先做哪一個目標的時,就必須要讓上層和下層的人員來共同討論,除了取得更高程度的共識,同時也為了讓資訊更接近真實狀況。

還在開「年度策略大會」?可能代表組織調適性很差!

既然目標、策略的決定,是透過不斷與時俱進而來,那該就會是一個持續來回的過程,可能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公司年初開個年度大會,就能決定一年的走向。

更常的情況是,每個月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動,這個變動,是根據獲得的資訊,所做的更佳選擇,類似下圖的反饋狀況

以實際例來說:

我們在年初大會時,設定一個策略叫做「優先提升註冊意願」,因為現在註冊意願低,所以一直沒有訂單。

在實際執行後發現,原來進入到網站的人,都是因為點錯而進來,那當然不會註冊,既然不是我們的客戶,再怎麼樣提高意願也沒有用。

如果這個訊息,沒辦法再反饋給上一層定策略的人,他看到的永遠是「怎麼那麼多人有興趣來我們的網站,但還是沒有人註冊」,而不是「原來這麼多沒興趣來網站的人,不小心進來了」。

如果能建立更為暢通的溝通,並把策略調整視為理所當然,那我們就有可能選擇更好的目標。

管理層:驗證假設、讓假設成真

上一回我們有提到一個核心論點,就是「所有一切都是假設」,而目標達成的過程,其實就驗證架設的過程。

而管理層的出現,有兩個任務

  • 選擇優先驗證哪一個假設,以帶來最高效益
  • 執行假設的驗證,讓幻想接近事實

當上管理層,接到許許多多的目標選項之後,就要盡力去蒐集證據、憑藉邏輯判斷,來決定哪一個下層的目標要優先驗證。

做的事情可能包括:開會、數據分析、使用者分析、小型測試、和客戶溝通、內部溝通詢問。

做完這些事情後,讓可能就可以初步決定優先的方向。

有了方向之後,就是往下分配,而下一層級的人,就會根據上層指定的方向,繼續發展演繹樹,進行驗證。

而既然要進行驗證,就是開始想「做什麼事情」可以驗證這個假設了。

下一回要介紹的就是,如何開始思考要做什麼事情。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熱衷各式流程管理,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善用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打造組織與個人管理方法。 Mail:kevin@processhacker.pro IG:https://www.instagram.com/bpm_h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