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 實戰手冊】(一)如何有脈絡地把目標管理好?

OKR、KPI 到底該如何落實 ? 目標管理與目標設定應該如何進行 ? 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系統性、有脈絡地用OKR管理目標!

--

為什麼要寫這個系列文?過往讀到很多OKR、目標管理的書籍,發現都難以落實在工作上,不是架構不夠完整,就是配套措施沒說清楚。在長期的研究、實驗後,這次希望能告訴大家「如何讓OKR的管理方法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當然,這個系列文融合了SCRUM、麥肯錫等各種方法論,以及我個人不同的實際經驗,雖然可能還是有許多瑕疵,但還是希望能協助大家建立一個完整的脈絡,以及不同得啟發。為了讓你能了解文章的背景,建議先讀一下引言→「這篇」。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直接切入重點,繼續往下看~讀完這篇,你會知道什麼?1. 什麼是願景、使命、目標
2. 如何以OKR的方式制定目標
3. 如何建立更小的的目標、管理目標

一件事情的起源–在OKR前你需要想清楚的事!

「願景」那些你渴望發生的事

說來老套,但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後,我發現一件事情是否有方向,要想的不是「為什麼要做」,因為說真的,理由怎麼想都可以想到一堆,但有一個東西是真實不變的,就是

「什麼事情發生,你會覺得會很棒?」

不管它背後帶來的利益、代表的意義,只要它發生了,你就會覺得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這個值得追求的景象,就是我所定義的「願景」。

願景越大,能成就的事情就越多,它如果是一件達成後你就甘願死的事情,通常就夠大了。而公司的願景,就是達成後,公司不再有任何成長都沒關係的事情。這也是我認為管理目標的終點。

「願景」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想像與渴望,它是一種存在於社會的情境、情感、畫面,不單單是冷冰冰的數字、指標。

而它還有另一層涵義,就是「功不必在我」。也就是我希望這件事情發生,如果有任何人也有著相同願景,我會很開心,只要它發生就好。

例如,類似以下的願景

  • 職涯社團願景「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能找到一份很契合自己的工作」
  • 小樹屋空間出租願景「每個活動都在一個最適合它們的地方發生」
  • 流程駭客願景「讓所有理論都能以流程為媒介,落實真實的任務上」

「使命」那些你願意扛起責任、實現夢想的事

這是在願景的下一個層次,這就是很實際的東西了,就是為了讓願景發生,我(們)想要負責哪一個範圍、打算在哪方面努力。

它的用意是劃定一個範圍,讓團隊成員知道,我們最近會去做什麼事,同時也說了不會做什麼事。例如:

  • 職涯社團使命「讓每個大學生,都能瞭解到職場的多元性與真實情況」
  • 小樹屋空間出租使命「打造多元、舒適、實用的小型空間」
  • 流程駭客使命「用文章,將理論變成簡單易懂的工作手冊」

那「目標」又是什麼呢 ?

我的定義是「為了負起責任、完成使命,近期最優先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近期」到底多近沒有正確答案,要看組織大小、執行能力…等等。相較於組織的能力,當目標越大,就需要越長的時間,可能是1個月,也可能是5年。

但需要強調一點是,目標、使命,都會是動態的,他們的成功,都是為了達成上一個層級的目標。既然是動態的,它要花多久時間,當然取決於什麼時候需要變動。這個變動,會在文章講策略的時候,有更明確的答案。

從「目標的動態性」來看待這三者,也就是

  • 願景-幾乎不太會變動
  • 使命-會因組織的核心思維而有所變化
  • 目標-則是更常變化的事

甚至可以更精確的說,上述三者都是目標,只是為了快速掌握它們的大小、變動程度,用不同的詞彙來稱呼罷了,但本質上,它們都是為了成就更大的事情。

你想過為什麼要「設定目標」嗎 ?

我的答案是

「讓願景盡快成真」

雖然只有願景,而不繼續設定更小、更細緻的目標,公司當然還是有辦法運作;人生就算沒有明確的目標,也還是能過活。只是希望發生的事情就不會這麼容易發生了罷了。

但反過來說,如果能設定更小、更明確的目標,我們就會知道要完成什麼事情,就更有機會讓夢想實現。

這裡所說的更小、更明確,不是那種「打算要幹嘛」的事,而是那種「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目標最小、最極限的樣貌,會小到讓你不知道該怎麼設定,感覺「下一步就是這樣做了」、「連這個也要討論,太浪費時間了吧」

例如:

最小目標的樣貌可能會是「拿出筆電」,但它前面可能有一大堆更大的目標,脈絡可能會是:

流程駭客>寫文章>寫OKR文>寫第一篇文>寫大綱>思考草稿>拿出筆電

目標該怎麼寫比較好?OKR又是什麼呢 ?

「目標」我先粗淺地將它定義成「我們要完成的事」。

而為了讓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更清楚,讓其他人可以幫忙一起做,或是避免自己忘記,我們就需要用一些方式來表達目標,最好是能滿足下列3點

  1. 定義目標 → 讓目標不會因為表達者不同而改變
  2. 清楚表達 → 讓想要幫忙完成目標的人能快速理解
  3. 傳遞到下一層級 → 讓事情往後能變更小,直到讓所有人可以有效的行動

而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就是一種設定、表達、管理目標的方式。(OKR是一個簡單、易擴充的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說明目標)

要怎麼用 OKR 來表達我的目標呢 ?

OKR的架構其實很簡單,它是以「組」為單位,並包含兩個元素

  1. O 目標(Objectives)
  2. KR 關鍵成果(Key Results)

而一組OKR,會由1個O,配上1~5個KR組成,類似這個樣子

  • 目標 O (Object) 的用意,是替我們要做的事情下一個標題,能讓我們快速「掌握重點」

有點像是一篇文章的標題,要能讓讀者快速理解文章打算寫什麼、可能的用意、並且內容還要吸引人。

在實務上,當我們需要快速分辨做的事對不對,就會搬出「目標」作為衡量對錯的標準,是一種判斷事情的輔助工具。(輔助,意味著它並不是一種真理、定論,而是用來協助更知道目標為何)

  • 關鍵成果 KR (Key Result) 的用意,則是讓人可以客觀、清楚地知道,目標是否有達成,可說是「衡量目標」達成狀況的一個指標。

為了讓事情更客觀、可衡量,KR通常會是比較冰冷的數字、計算公式。

它甚至能讓不太理解目標、不太瞭解組織狀況的人,也有辦法在看到KR後,就能偵測目標達成的狀況。

因此我們通常會說,如果KR都達成了,目標基本上就算達成了!

而工作時,我們會更常看著KR思考,事情做完後KR會如何增減、改變。

依照過往的經驗,如果你發現目標難以衡量,通常會建議加上KR輔助,但如果訂目標時,就是以目前客觀、可偵測的數字來制定,那也不用硬要訂一個KR來衡量。

實務上,我就曾在「職涯丼」中設定了我們在Facebook社團的貼文目標:

O 目標:讓對職涯有興趣的人,很想閱讀我們的內容.KR1 貼文底下「已看過」人數達社群總人數 60% (如圖右下角)
.KR2「點擊率」達到 50% (點擊連結人數/已看過人數)

第一個KR代表的是「有足夠多人看到我們的內容」,這保證了點擊率的分母有夠大的樣本數。

第二個KR,則是我們定義的喜歡程度,我們認為50%的點擊率,代表大家真的很愛我們,也是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步。

而當2個KR都達成後,我就可以很有信心的對外宣布,想要聊解職涯的人,真的會很想閱讀我們的文章。

有了一組OKR,不代表你能做事,你需更多組OKR!

如果一組OKR的目標太遠大,你會很難做事,就像是願景、使命一樣,主要是因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會讓組織的方向變得很失焦。

例如,剛剛的「提高點擊率」,可能可以透過改變

  • 發文的時間
  • 內容
  • 張貼的地方
  • 圖片顏色….等等各式各樣的事情

雖然都可以做,但在資源有限又想順利達到目標的時候,我們需要辨別哪些事情更重要、哪些事情更值得做。

但如果只把這幾件事情攤在桌上,又會難以比較它們的影響性的,因此我們需要把做完事情的影響定得更清楚,用的方法就是將較大範圍的OKR切割成多組小範圍的OKR,以個別評估思考。

但要怎麼變小呢 ? 此時我們會需要演繹樹這個工具了。

演繹樹 : 把大的OKR,分割成小OKR的好方法!

在了解演繹樹以前,我們要先知道「如何把大東西,完整切分成小東西」,這個方法我們可以根據 ME.CE 法則,也就是:

  • 相互獨立(Mutually Exclusive)
  • 完全窮盡(Collectively Exhaustive)

例如一家人,可以切割為:父、母、小孩

相互獨立-ME(Mutually Exclusive)

是指在這個家中,父親不會同時是母親;小孩也不會是父親。他們彼此獨立的,並不會角色重疊。

完全窮盡-CE(Collectively Exhaustive)

是指的是這個家庭少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說這個家全員到齊。

用 MECE 原則的好處是,你可以自由變化用「不同的方式」切割,不但能把事情「分開討論」,最終又能「完整考慮」到所有的細節。

不同方式,例如一個家,我可以切割成

  • 20歲以上、20歲以下
  • 男生、女生
  • 有工作、沒工作

有了不同方式,再加上持續切分,就可以用來細化家庭並管理家庭,例如

同樣地,我們如果保持著MECE的原則,就能像家庭一樣,把目標透過不同的切割方式,持續向更小的單位切,最後就能把遠大的目標,變成一天可執行的代辦清單。

但實務上,切割的用意,是因為資源有限,需要選擇重要的事情做,所以在切割時建議以「行動導向」的方式。

例如,目標是「文章觀看人數」

我可以用很無意義的切割法,例如

「文章觀看人數」.穿紅衣服看文章的人數
.不穿紅衣服看文章的人數

但很顯然,這樣的區隔對於行動毫無幫助。比較實際的做法是,用行為流程來切割,例如切割成:

「文章觀看人數」.發現文章:發現這一篇文章
.點擊文章:點擊連結,來觀看更多
.觀看文章:實際上把文章讀完

但為了讓目標更能展現行動,我們最好再加上動詞,例如

提高文章觀看人數」.提升發現文章的人數
.提升
點擊文章的比率
.提升
觀看文章的比率

切割完目標後,我們就可以獲得這個演繹樹要表達的事情:

文章觀看人數=發現文章人數×點擊率×觀看率

而要能「提高文章觀看人數」,就一定要提升後面這三個數字,沒有這三個以外的方法(完全窮盡),而且可以很明確區分他們的差別(相互獨立)。

接著,就可以分析這三個方向,決定哪件事情更重要、價值更高,因為這三件事情,本質上是較為獨立的項目,我們能更容易針對它們來進行分析。

最後,當能把目標持續用MECE的原則分割,就能演繹出一顆掛滿目標的演繹樹,來完整的評估哪些目標更為重要。

例如小樹屋想提高使用率,就會得到類似這樣的成果:

至於要切割到多細才停止、如何評估重要性,會在之後講到。這邊要提醒的是「使用演繹樹,是為了創造更細緻的目標、進行比較、促發行動」。

如果你很難考慮到所有面向、難以切割得獨立也不必擔心,只要你有進行細化,我們就能在一個不完美的架構下,做出比原本更優的選擇、行動。

不必執著在MECE、OKR本身,有行動、能讓目標更快達到才是最重要的。

— 小節 —

目前為止,我們談到了OKR、目標管理的初步架構,大致上是

  1. 從願景、心中的渴望出發
  2. 利用MECE的原則,畫出演繹樹,將願景切割成較小的目標
  3. 用OKR說清楚目標是什麼

執行完後,你應該會有像這樣的目標圖、OKR,來幫助組織成員知道目前該努力的方向,以及任務份配等等。

.每一個演繹樹下層的目標,都會有助於完成更上一層的目標
.同一個層級的目標,要能盡量達到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目標都以OKR的形式,來幫助所有人釐清目標、衡量目標

之前曾提到目標有大、小的關係,現在看起來就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現在關注的事情是,在整個演繹樹中

  • 我們團隊要往哪個方向努力
  • 在哪個位置
  • 為什麼 a 目標有助於完成A目標
  • 如何評估我們完成的狀況…等等

但要釐清這些事情,我們還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決定哪個目標要做、先做」,這個議題會在下一篇分享。

在閱讀下一篇以前,建議你開始練習畫演繹樹,它會有助於你之後選擇目標的時的實作。


「1下」拍手:到此一遊,留個記錄吧。
「5下」拍手:表示喜歡這篇文章。
「15下」拍手:表示你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內容!
「30下」拍手:手應該會有點痛,但還是歡迎繼續拍。
按下「Follow」,追蹤我或我的專欄,將能定期收到優質的文章!

(輔)可以用什麼工具來畫演繹樹、撰寫OKR ?

目標發展的終點,是我們必須真的做些事情,目標才會達到,所以當然不是自顧自地畫出來就沒事了。需要讓所有跟目標有關的人,都對於OKR有一定的理解。

包含目標的用詞、KR的計算方法、演繹樹分支的邏輯…等等。在瞭解這些事情之後,才有辦法想一個更好的做法、決定更細的目標。

為了讓他人知道,可以利用工具來表達你的想法,這裡邊也推薦你一些實用的工具。但如果你還在習慣這個方法論,那就不用太追求工具的擴充性,建議都先用紙筆就好。

如果需要我幫忙推薦或介紹,可以留言或在這一段拍手,人多的話就會專門做一篇各工具比較給大家。從這裡連結到網站後直接註冊,可獲得高階功能或更多空間 !
  • PPT、Google簡報、紙+筆(簡單實用)
  • Process on
    範例都用這個,個人覺得當作練習和基本設定很剛好,擴充度也還行
  • 幕布
    可在樹狀圖、階層圖自行切換,快速練習演繹樹很好用,但較難包含OKR
  • Worktile
    含完整的樹狀圖、OKR設定、偵測功能,擴充性高,上手難度也較高
  • Notion
    沒有樹狀圖功能,只能顯示階層,但較容易與代辦清單、其他軟體結合
  • Workflowy
    只能顯示階層,但容易新增,也可用於練習演繹樹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