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規劃會議】(一)先說好目標與Stroy

開始Scrum衝刺前,先把目標說清楚,有了好的Story後,衝刺才會快!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規劃會議,可說是Scrum中除了精煉會議以外最難的會議,好的規劃會議,能讓大家有一致的目標,每天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好的規劃會議,開完會的隔天,沒人知道該怎麼做,然後就需要開更多會。規劃會議的好壞,差距就是如此大,本系列會說明規劃會議從說明、評分、撰寫Task需要關注的幾個重點,將有助於你提升規劃會議的品質。

讀完這篇文章後,你可以獲得什麼?
1.知道規劃會議的一開始要說什麼
2.知道目標、Story描述,會如何影響團隊的做事方法

2022.03 更新版請點此:(一)如何把工作目標說清楚
參考最新版的Scrum手冊,修正一些觀念與描述用詞,希望大家會喜歡。

規劃會議,是在精煉會議後、每日立會前的Scrum會議。

為了讓所有人知道接下來的衝刺期(Sprint)會做什麼事

精煉會議:PO事前想好需要哪些Story
每日立會:每天掌握進度、調整手邊的事務

Scrum規劃會議的開頭,第一步是由Scrum大師來說明會議流程,然後就可以開始會議。

以我的經驗,一開始產品負責人會花10–20分鐘,說明短﹑中、長期目標。然後用1小時左右的時間,把在產品代辦清單(Product Backlog)上的Story說清楚。(就像第一篇介紹的旅遊景點清單、行李清單)

這篇文章,會介紹怎麼說明「目標、Story」,在會議開始的1小時之後,大家應該都要知道類似下圖中的內容,以及它為什麼樣這組成。

1.說明衝刺的長、中、短期目標

首先,要說明的是目標,目標描述方法可以有很多,例如分大小、長短,在每個規劃會議的開頭,都要說明目標,為的是讓所有人清楚,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究竟是為了什麼。

例如可以用短﹑中﹑長期來說明目標。

長期目標

例如,每個月商品銷售數量提高30%,這就可以是一個長期目標,可能需要3次甚至更多的衝刺期才能達到。

這個目標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具體的,例如:成為市場的領導者,或是市佔率超過15%。

為了不是大家一定要達到某個數字,而是為了建立共同長期的方向感。

中期目標

比較會是這次衝刺完畢想要達成的事情,例如建立基礎的網站功能﹑曝光量提升10%等。

以1個Sprint為單位,在Scrum的工作模式中已經算一個中期目標了,因為Scrum團隊本身就是一個彈性大﹑反應快﹑持續探索未知的團隊,如果中期目標是以一季為單位,就有點過度規劃了。

而中期目標,是為了讓大家在每次衝刺期後,能獲得更明確的一些成果。

短期目標

短期目標,也就是每一個Story完成後,可以明顯的預期的事情。

例如,做完這些事情後,希望可以得到顧客的認同、解決顧客當前的難題等,它應該要是一個容易預期的事情。

除了短﹑中﹑長期的目標,也可以用OKR階層式架構來建立目標
詳情參考 → 【OKR 實戰手冊】(一)如何有脈絡地把目標管理好?

清楚為什麼,比很多事情都重要

說明這三種目標,為了讓所有的工作者「清楚為什麼要做。」

如果我們只說短期目標,是為了解決顧客的某個難題,有可能會讓人覺得團隊是為了改善產品品質,而忽略了中期而言,是為了要有更多的曝光。

反過來說,即便品質沒改善,但突然有機會能獲得大量曝光,那產品品質可能就暫時不重要了。

但如果有一併說明長期目標,那我中間如果突然有一個合作廠商願意幫忙曝光產品,那大家就會很直覺地放下手邊的事,好好地抓住著個機會。

實際Run Scrum或做任何工作時,管理者實在很難顧慮所有細節,也不可能監督每個人在做什麼。目標之所以重要,就是為了讓團隊在沒有管理人判斷的時候,仍能有一個良好的決策能力。

2.說明Story的3個組成

說好目標後的下一步,就是說明Story(Item),所謂Story的概念,是一個我們認為這Story完成之後,就能讓我們更接近目標的事,你可以這樣寫:

「身為一個」活動人員,
「我希望」有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
「以便」讓我更快找到好的活動場地。

所以當有這個描述出來之後,最後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

比較特別的是,Story是由「身為一個」、「我希望」、「以便」所組成的,那為什麼要花1小時來說明它呢?以下,就我來分別說明

「身為一個」:出發點、角度

身為一個…代表的就是問題的起源,是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幫助我們設身處地的思考。

如果是身為客戶,通常會希望有一個快速方便的好東西,不然就是解決某個難題。例如

身為一個「客戶」,我希望廣告能給我「足夠的商品資訊」,以便我「快速選擇商品」。

但如果身為內部員工,即便都是要讓消費者看廣告,卻會有全然不同的描述

身為一個「行銷人員」,我希望建立一個「關鍵字廣告」,以便帶來更多「商品曝光」。

「我希望」:做法、方式、策略

這是最後團隊會做的事情,它代表著接下來做事的核心,會議的下半場將會圍繞這個事情進行討論。

「以便」:抵達目標

就如同前面說的長、中期目標,Story所說的短期目標,是為了幫助每個執行者更好地聯想到中、長期目標,在執行的時候,就不容易迷失方向。

例如你的短期目標是讓網站流量上升,那

「以便」讓活動人更快找到場地

就應該是你認為網站流量會上升的重點,你才會想完善著個Story。

但究竟為什麼,我們規劃會議要花1~2小時的時間,詳細說明這三點呢?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三個描述,只要有稍微一點的變化,就會完全改變團隊的做法。

出發點(身為一個),如何改變我們的做法

你會發現,只要稍微改變視角,整個Story就可能會換個樣子,例如:

1.身為一個「行銷人員」,我希望建立一個關鍵字廣告,以便帶來更多商品曝光。2.身為一個「行銷主管」,我希望替3個新來的行銷人員上課,以便們所設定的廣告品質更好,帶來更多商品曝光。

更進一步地,如果用全然不同的視角,甚至會改寫整個Story的做法與目標。

1.身為一個「行銷人員」,我希望建立一個關鍵字廣告,以便帶來更多商品銷售。2.身為一個「產品用戶」,我希望有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以便」讓我更快找到好的活動場地。

身為行銷人員,你滿腦子想的就只有打廣告,才會有曝光。

但客人期待的是好資訊、好網站,他們才會想要看。

而從「行銷人員」到「產品用戶」的視角轉換,就是影響做什麼事的關鍵。

目標(以便),如何改變我們的做法

同樣的,即便我們的身份、做法一樣,當我們改變目標時,做事情的細節也很可能不同。

如果身為一個行銷人員,以曝光為目的,那麼在相同成本下,我會大量發廣告,努力找到沒聽過產品的人。

同樣身為一個行銷人員,但是以銷售為目的,我可能會往再行銷、精準曝光為主來提供廣告。

身分+目標→做法

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我們選擇做什麼事,最後都取決於目標,以及我是以什麼角度來思考。

上面的舉例,是市面上說明Story的描述方法,但依照剛剛的脈絡,我會建議大家調整成以下順序,會更適合凝聚目標、確定行動。

出發視角:「身為一個」活動人員,
抵達目標:「我希望」更快找到好場地,
具體行動:「所以我要」有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

身分與目標,其實是行動的一個觸發點,在我們逐漸探索使用者的特性、經過調查之後,才會知道他們真正要的東西是什麼。

所以在上述兩大點說明完後,理論上開發團隊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以及大概要做哪些事。並且會有一個類似這樣的清單,以便後續的溝通。

但如果Story只說到要建立「比價功能」其實還不夠,這個功能到底要多複雜、多簡單都不知道。(例如要不要有:我的最愛?價格排序?最優惠提示?動態定價?)

所以,為了讓大家能有更高度的共識,每個人看到這個Story都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則要寫出清楚的Criteria。下一回,我們將介紹Story下半部,也就是如何更清楚地說明Story

※補充目標﹑Story的描述方法,在Scrum中並沒有一個制式的規定,只有需要有一個產品代辦清單(要做的事情的清單)即可,所以我認為,大家只要找到適合團隊,有助於凝聚共識、眼光放遠的描述方法就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拍手~「1下」拍手:到此一遊,留個記錄吧。
「5下」拍手:表示喜歡這篇文章。
「15下」拍手:表示你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內容!
「30下」拍手:手應該會有點痛,但還是歡迎繼續拍。
按下「Follow」,追蹤我或我的專欄,將能定期收到優質的文章!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