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規劃會議】(二)如何產出好的待辦清單

更好、更完整地說明Story,將有助於規劃會議的進行與日後執行。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即便有 User Story 描繪想要完成的產品、短期的目標,但仍會不清楚一些細節,這篇文章,會幫助大家產出好的 User Story ,以便團隊成員能更容易安排工作。讀完這篇文章後,你可以獲得什麼?1.更了解描繪 User Story 的方式
2.能判斷 User Story 的好壞

短期目標的描述方法-User Story

我們需要先理解 User Story 的本質,它是一種描述工作項目(item)、專案(Project)的方法,讓我們更有畫面感、有頭有尾地理解一項任務。

一般項目描述,你可能會用這樣的方式:

「設備找場地網站」

而User Story式的描述則類似:

身為一個活動人員,

我希望更快找到好的活動場地,

所以我要有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

這個描述句由三個部分組成,讓我們能更透徹的理解任務的本質。

「身為一個」:闡明人物視角

代表的是問題的起源,是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幫助我們設身處地,以人為本地打造人需要的產品,不論此人是客戶、部門同仁、合作廠商。都會影響到我們對產品的感受與態度,進而影響到產品的樣貌。

例如,需要「設備找場地的網站」,但描述句的身分不同,就會有所差異

A:身為一個「活動新手」,我希望更快找到活動場地,所以我要有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

B:身為一個「活動老手」,我希望更快找到活動場地,所以我要有一個設備找場地的網站。

即便同樣是設備找場地的網站,新手喜歡的是簡單的辭彙、生動的圖片;老手則要求詳細的規格、多層次的篩選。

因此,當有了人物視角,會幫助我們在更容易製作出符合需求的產品。

「我希望」:描繪抵達目標的畫面感

如果我們打造的是給用戶的產品,最好知道他們到底為何而買,也就是當他們獲得產品之後,到底想要的效果是什麼。此效果是產品使用後的效果,而不是產品本身的功能性

例如:

期待使用產品後的效果:「從台北快速到高雄」

產品功能:「幫助人們快速移動」

產品:「馬車、腳踏車、汽車、高鐵、計程車」

我們需效果的畫面感,是為了避免做出沒有效用的產品,因為消費者最終買的是產品替他們帶來的價值,而非產品本身。

「所以我要」:提供成品的確定性

客戶使用後希望達到的效果是難以替代的,而產品本身卻是可以不斷變化的。但我們仍需要對產品有個最終的決議。因此,「所以我要」後面接續的項目將代表產品本身,也是最後衝刺期結束後,我們會拿到手的東西。

前面提到的長期目標、身分描述……等,都是為了避免我們短視近利,忽略了事情的方向性,但我們最仍需要提供一個確定的東西,來幫助我們具體呈現想法。

當你能把角色身分、價值目標、確定性成果這三者,用清楚、簡短的語句描繪後,就達到了 User Story 的基本品質。

User Story 的輔助內容

在規劃會議中,除了有 User Story 的標題,來讓人快速長握會完成的東西,我們也經常提供輔助文件來說明 User Story 的內涵,用以理解更細節的東西。

例如:

室內裝潢,會提供水電圖、平面圖、家具配置圖。

銷售網站,提供Wireframe、畫面草稿。

平板電腦,則是外觀樣品、效能規格清單。

輔助文件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產品規格表、示意圖、草稿、流程圖、樣品,大多行業中都會有習慣的做法,只要能清楚表達即將完成的項目即可。

六個面向,判斷 User Story 的好壞

規劃會議的最後,我們需要有一個行動計畫,來完成各種項目,為了有利於執行與完成,可以用六個面向,來判斷目前的 User Story 的內容是否能讓團隊更容易產出行動計畫。

1.獨立(Independent):

是「可被獨立完成的」,不會受到其他項目影響。

例如,要裝潢一間房子,如果將Story分成「看房、簽約、裝潢」並存在同一個Sprint中,由於三者存在順序性就會出問題,因為根據房間、合約內容不同,就會影響到裝潢的行動程度。

同一個 Sprint 中,有多個缺乏獨立性的項目,除了不符合的迭代(iterative)的Scrum方法,也會造成團隊成員很難承諾能在此次Sprint中完成。

2. 可協商(Negotiable)

需要有足夠的修改空間,以更好地完成、達到目標。

談判空間包含許多,例如品質、技術性、產品規格。

例如,

當我們設定房間的吊燈都只能放在正中央,且沒有談判餘地時。如果遇梁柱、電線、水管等阻礙,導致無法裝燈具時,可能選擇把梁柱拆掉這種不符合效益的解決辦法。

所以,即便我們在規劃會議中定義好了 User Story ,仍要知道它在最終被完成以前,只要它的修改有利於達成目標,都該保有協商的彈性。

3. 有價值(Valuable)

必須實際為顧客、使用者或利害關係人提供價值。

聽起來像是廢話,但核心在於我們認可這個產出必須真實有價值的。 並不是一個純虛構的、無邏輯的需求與人物,也不是「為了做而做」。

例如「房間中的吊燈放在正中央」,如果並不具備任何價值,那它就不該被定義。

4. 可估計(Estimable)

必須能被理解、估算時間、成本、技術等各面向。

在規劃會議結束後,團隊需要「承諾」達成目標、完成 User Story ,所以 User Story 本身就需要可以被推估,才能讓人有承諾的可能性。

5. 規模小(Small)

盡可能小,且易於規劃、執行,能在一個衝刺期內完成。

除了跟可估計類似,並且同樣有利於團隊成員「承諾」以外,強調「小」會更符合精實思維(lean thinking),我們盡量避免做一個過大、過完整的項目,只為了提供一個目前還沒辦法很肯定的客戶需求。

所以反向要求盡可能縮小規模,提供基本的價值,才更為適宜。

6. 可測試(Testable)

必須能被測試、驗證,以證明這個項目完成。

為了讓 User Story 有一個終點,並在衝刺結束時,能真正地被確認是否完成,最好包含一些測試項目與方法。

例如,被裝潢的燈,應該要能開關、亮度達到要求、能持續超過1小時不閃爍等。

這六個面向並「必須」,而是給我們一些提醒,需要思考的是:

  • 當一個User Story不獨立會發生什麼?
  • 規模太大會如何?
  • 難以協商會怎樣?

每個檢測背後都包含了經驗法則,可以說「如果可以往這個方向,大多會更利於達到目標」,但如果你們團隊能接受一些指標達不到,或是具備克服困難的能力,當然也不必 100% 符合這些檢核項目。

下一回,我們將會評估已經備受認可的User Story的工作量,並快速聚焦產生共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拍手~「1下」拍手:到此一遊,留個記錄吧。
「5下」拍手:表示喜歡這篇文章。
「15下」拍手:表示你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內容!
「30下」拍手:手應該會有點痛,但還是歡迎繼續拍。
按下「Follow」,追蹤我或我的專欄,將能定期收到優質的文章!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