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實戰篇】打破系統邏輯,創造全新工作思維!

系統思考不只是紙上談兵,它可以改變舊有思維、改變做事方法,並帶給我們真真實實的價值。

在系統思考前,最好能用簡短的故事來複雜問題,這次想要思考的議題是:

「我的生活計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次繪圖軟體為:https://insightmaker.com/

第一步//寫出變量 Valible

系統思考的第一步是寫出變量,是在一定範圍內的發散思考,要做的就是圍繞著故事主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根據前面的故事,我就隨意列了一堆變量,大致描繪了一個從接收任務、做計劃,一直到執行的一些元素。

接著,為了幫助快速辨識出一些重點,我用顏色來標記那些「我很反感的變量」,其中四個橘色的變量,就是我覺得影響生活很大的元素。

第二步//建立環鏈 Links

環鏈包含了兩個要素「因果方向」、「變化的相關性」。在圖片中,我以

  1. 箭頭來表示因果的方向:因為A→所以B
  2. 藍色表示正相關(+)、紅色表示負相關(-)

例如圖片下方的橘色圓形,就會形成一個這樣的小故事:

「計畫複雜度→計畫的精細度」:因為計劃複雜度提升,所以計畫的精細度就會降低。

第三步//尋找環路 Loops

當三個「變量 Valible」,被三個「環鏈 Links」以「相同因果方向」連結時(三個以上也算),就會形成「環路 Loops」。

這次,我們一共找到了153個環路。之前曾提到過,奇數個負相關(紅色)的環鏈,代表的就是平衡環路。這裡雖然只列出其中一部份,但可以發現大概8成以上都是平衡環路。

如果系統圖中的邏輯是正確的,8成以上的平衡環路就意味著生活呈現很穩定的狀態,也就代表「我可能會永遠陷入這樣的循環之中」。

我的計畫永遠會Delay、事情永遠做不完、永遠沒時間去學專業技能、身體不會變好….

那這時就要問了,如果我不想陷入這樣的循環、想改變自己,我應該要怎麼做?接著,就讓我們正式用系統思考來探討這次的主題:

「我的生活計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下一步,我該怎麼做?」

「我的生活計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要解釋計畫這件事情,我想試著從其中的二個環路來描述。為什麼我們常常止步不前?為什麼我們總是難做到更多的事?

從「任務難度」來看,為什麼我們不能做更多事?

這個環路的邏輯是,當我們想做的事情越多,要把它們塞進行程表、分配資源的難度就越大,當安排難度變大,我們更容易忽略、粗心、犯錯,理所當然計畫的成功率就變低。

依照這個邏輯,再怎麼樣我們也不能做多少的事情,因為計畫遲早都失敗,所以當我們發現既有的工作和生活已讓我們面臨許多挑戰,即便有時間做事,我們也會因為計畫成功率降低,而沒辦法另外安排事情來做。

從「勞累指數」來看,為什麼我們不能做更多事?

再換到另外一個環路之中,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只要行程表上的事情一變多,我們就一定會變得更累,此時身體的平衡機制就出現了,就是我們會想耍廢、放鬆、發懶。

但因為我們的時是有限的,休息時間越多,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少,你能排在行程表上的任務就不會太多,總之因為身體會累,我們當然不能做更多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家常說,我們要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如何「改變目標」,創造新的系統邏輯

系統思考有個很棒的特色,就是「可以利用十分相似的技巧,找到系統的突破口」,突破之後可能改變整個系統的運作,原本的問題將不復存在。

在解決「無法做更多事情」的問題以前,想先介紹一個「改變目標」的做法,來當做這次改變系統的主要方式。

「改變目標」就是改變環鏈的邏輯,甚至增減變數的存在。當我們能用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系統的環節,就能改變整個系統。

這樣說可能還有點抽象,就用原本的例子來解釋吧。

首先「任務的數量」看起來是一切的源頭,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行事曆上的任務數」、「安排任務的難度」。

我們可以透過質疑變數與環鏈的邏輯,來慢慢改變整個系統:

為什麼「行事曆上的任務數」要變多?

「為什麼老闆交給我的事情變多,行事曆上的任務量就要變多?」
「為什麼想做的事情變多,行事曆上的任務量就要變多?」

你可能會想說「因為老闆交辦阿,行事曆當然塞滿滿」、「因為想做的事情變多了,行事曆當然塞滿滿」。

但整個邏輯的關鍵其實在於「被交辦(想做)→就要做→行事曆才變滿」,要改變系統邏輯就得去質疑「就要做」為什麼這個是對的。

接著,我們稍稍換個視角來思考這事情:

一個人時間永遠是不變的,除非我們能如同摩爾定律一樣,每過一兩年,效能就成長一倍、處理兩倍的任務,不然我們遲早會觸頂,換句話說「行事曆上的任務量」隨時有可能觸頂,也就是我們總有一天會跟自己或跟老闆說:「不好意思,我24小時的行事曆都排滿了,沒辦法做更多事了。」

最後「被交辦(想做)→就要做→行事曆才變滿」的邏輯被打破了,系統已然改寫。

好了,既然原本的邏輯會被打破,我們可以從源頭,也就是從老闆的角度來重新思考看看,那更好的邏輯會是什麼?(也可以把自己當成老闆)

長遠下來,老闆也知道不可能無限給任務,但也不太可能痴痴等待我們處理事情的速度變快,如果不雇新人、不花時間等我們變強,似乎就剩下另一條路了:「希望你做一樣多的事情,但要做那些『能創造更高價值的事』」。

回到原本的系統中,當我們的邏輯從「做更多事」變成「做更高價值的事」就等於可以把「行事曆上的任務量」這個變量刪除了。(它其實是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常數,不再改變)

當變量被刪除,故事也就被改寫了。在新的故事中,就不存在所謂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為工作就是每天8小時,沒有所謂的責任制、沒有所謂加班、沒有更多的任務,玩樂的時間也變成固定的,唯一的目標就是「想辦法做更高價值的事情」。

當我們改變目標,就有可能刪除變量,進而改寫整個系統:

「我們不必再想怎麼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我們不會因為被交辦的任務變多而要做更多的事」

「我們不必做更多事,只要想辦法去做更高價值的事」

新系統形成,突破自己更有機會

當我們把「行事曆上的任務數」這個變量刪除後,新系統就形成了:

新的系統圖 // 新的環路數量

很顯然,在僅僅刪除一個變數之後,整個系統變得簡單很多。原本還有許多平衡環路會抵消我們為了突破系統所做的努力,但當環路從原本的153個變到只剩下22個,穩定性、平衡性下降非常多。

「也就是說,對於想要改變自己的人,透過改變目標、降低系統的穩定性,將更有可能突破系統的限制!」

這一回,我們用「我的生活計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來進行思考,一開始發現到計畫難實踐、沒辦法學專業技能、生活很累、事情很多等等困境。但當我們畫出系統圖,用「改變目標」的角度去質疑「為什麼老闆交給我的事情變多,日曆上的任務量就要變多?」系統就發生了改變。

最後的成果是,系統變得不再穩定,但卻是個好消息,因為我們其實是想要瓦解整個系統,換來一個更好的生活模式。

希望這個系統分析的方法真的對大家有幫助,如果也想跟著實作,建議試著去改變其他環路的目標,看看是不是也能創造全新的邏輯。

但如果你發現無法用這個方法來突破系統,下一回,我會再介紹一種突破系統的方法,來突破現有的生活方式。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