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Nomad 任務管理:可行的 To Do List

Donna Wang
donnawangtw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r 19, 2020

離開 cubicle job、成為 Digital Nomad 數位遊牧,不僅意味著人身自由,同時也代表離開監視與群體壓力 — — 就人性層面而言無疑是一大進步,以工作管理來說卻不一定是好事。

我相信人性本懶(可能是我自己懶啦),少了火燒屁股的壓力,能夠少做事的話,為什麼要多做呢?因此在我重獲自由之後,任務管理的重要程度,比起辦公室工作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前在辦公室其實不需要列待辦事項,聽誰在催就先做誰的事,現在我掌握工作任務的主導權,反而得依靠 To Do List 來管理進度,才能達成目標。

關於任務管理,我摸索了一陣子之後體會到這件事:與其執著於如何達成目標,不如學習如何訂定實際的目標。我就透過這篇文章來分享一下:我如何列出一張「可行的 To Do List」。

任務管理,先從了解自己的極限開始!

生產力時間:6 小時!

一般來說辦公室工作時間至少 8 小時,但回想你在會議室、茶水間、樓梯間徘徊的片刻,再問自己一次:在辦公室的時間裡,真正專注於工作的時數有多少呢?

把問題拉高一點來看:一天 24 小時當中,人究竟可以在工作上專注多久呢?一家澳洲的建設管理顧問公司說:6.5 小時;一位 Huffington Post 的作者說:2 小時 53 分 — — 怎麼越來越短呀?而且怎麼樣都比大家認定的 8 小時來得短呢?

就我自身狀況而言,我一天能專注工作的時間大概就是「 6 小時」,硬要擠也頂多 8 小時,再超過的話效率會大幅下降。我把這 6 小時當作我的「生產力時數」,用在工作、開會、寫作等需要聚精會神的任務上。

事實上就算我想做更多,也拿不出更多精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因此除非狀況緊急,我不會預支一天的生產力時間,也不會癡心妄想模仿坊間自我成長書籍中的成功人士方法,每天多逼自己兩小時什麼的 — — 眼下看似完成了什麼,其實是未來的我先墊的罷了,假的。

因此,我認為要列出一張可行的 To Do List,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生產力時數有多長,以此為基準去安排任務。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盡量不要排超過自己生產力時數的任務量,否則也只是給自己徒增壓力。(但是也不要跟我說你一天生產力時數只有 2 小時,你不是無尾熊。)

無尾熊好可愛啊XD(2018.12 攝於布里斯本的無尾熊樂園)

燒腦:不燒腦 = 3:1

對照辦公室時期和數位遊牧人生,我的理想生活一直被固定工作時程耽誤。如前述,如果我的生產力時數只有 6 小時,卻每天待在辦公室 8 小時甚至 10 小時,等電話、等信件、等懸而未決的會議結論,難怪理想生活總是遙遙無期。但是相對的,脫離固定工作時程之後,如果沒有妥善規劃那些搶回來的時間,就只是換個地方、換個方式浪費而已。

除了工作需要進度,生活同要需要安排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模樣。無論運動、閱讀、與家人朋友相處、學習新事物使生活更豐富,或者打掃、採買、整理帳務使生活更順暢,這些任務不像工作、會議耗費精力獲得產出,卻能夠提供生活所需的能量,我將其稱為「不燒腦任務」,是身心平衡的基石。

我喜歡把 To Do List 抽離工作的脈絡,拉高一點看待:扣除睡覺、吃飯、通勤等日常活動,該如何運用剩下的時間,才能再不消耗的前提之下有所產出?我的配比是「燒腦任務」:「不燒腦任務」= 3:1,也就是四分之三的時間燃燒自己,四分之一的時間充電。

以小時為單位拆解,以天為單位安排

通常我會以「小時」為單位拆解每項任務,依當天行程安排在適當時段。工作上每 2 小時完成一個階段,其他生活瑣事則是差不多 1 小時可以做完,原則上每天安排「3 項燒腦任務」和「1–2項不燒腦任務」。

通常我會這樣搭配:「工作 6 小時+和朋友聚會 2 小時」或「工作 6 小時+整理房間 1 小時+運動 1 小時」。運用上一篇所述的方法 — — 轉換空間或創造儀式,在事項與事項之間切換狀態,將工作量控制在生產力時數之內不至於疲乏,完成工作之後仍有餘力生活。

千萬不要小看「1–2 小時不燒腦任務」對生活的影響。當我們遇到複雜難解的工作挑戰,勢必會從小處著手逐步克服,建立理想生活同樣得從每天一步 baby steps 開始,經年累月逐步成形。真的有差!因為我運動到連腹肌都長出來了,工作時狂吃零食又有什麼好怕的呢?我們需要的不多,有永遠比沒有好。

工具推薦:Todoist (App Store, Google Play)

讓數位工具幫助我們維持這個生活模式。我會用「Todoist」把接下來 5–7 天的待辦事項排好,用 App 中的優先順序標記每天早上、下午、傍晚、晚上的行程,每完成一項就消滅一項。

Todoist 的 UI 設計非常直觀,如果要調度,只要更改 due date 或者直接拖曳,比傳統紙本行事曆更靈活。

當然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習慣,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有些人不一口氣把事情做完就渾身不對勁,還是要看自己的工作方法而定。我的重點在於:這張 To Do List 是否能幫助你完成想做的事,而不是施加無謂的壓力在你身上?

不妨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檢視你的 To Do List 是否可行:

1. 你的「燒腦任務」是否大幅超出你的「生產力時數」?如果是,這是短期還是長期的狀況?短期的話,別忘了事後平衡一下;如果是長期,可能需要調整一下工作量。

2. 你有好好規劃你的「不燒腦任務」嗎?如果不替不燒腦任務設定進度,Digital Nomading 替你賺回來的時間就要被白白浪費掉了。

文章最後可能有人會問:

「要怎麼知道自己的生產力時數?」「如何知道一項任務要花多少時間?」「計劃趕不上變化怎麼辦?」

而且一定會有人大罵:「你根本就不夠忙!」

這些關於時間管理的問題,就留待系列最後一篇文章來討論吧!

我是 Donna 多拿王,歡迎追蹤我 👉🏼 Blog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

--

Donna Wang
donnawangtw

From Taipei, Taiwan. Storyteller, adventurer, and wine&beer 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