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Nomad 數位遊牧基本功:自我準備與進入工作狀態
良好的心態是一切的根本。先前之所以用一整篇文章分享自己的故事,是為了幫大家做好心理建設,破除對 Digital Noamd 的美好想像。如果你讀完上一篇文章之後審慎思考,認為數位遊牧的生活型態確實適合自己,那我們就來討論如何把自己準備好,隨時進入最佳狀態吧。
你的工作能夠遠端執行嗎?
數位遊牧的生活型態要能成立,先決條件就是「工作內容可以遠端執行」。坦白說,如果你絕大部分的工作內容無法透過電腦和網路完成,還是好好在同一個地點上班,再排休去旅行吧。
千萬記得:數位遊牧只是不受到地點限制,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所以本質上依然是工作,對「專業」的要求和傳統辦公室工作沒有任何差異。我認為:若是為了成為 Digital Nomad 而 180 度大轉職,從事自己完全不在行或零經驗的事情,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 — 如果不夠強,怎麼可能在工作中展現專業,成為生財方法呢?
同理,和找傳統辦公室工作一樣,成為 Digital Nomad 必須先從盤點技能開始:攤開過往經驗,看看哪些工作內容可以遠端執行,哪些不行。如果原本的主業就能遠端執行的話,那再好不過,繼續做下去吧;如果有一些遠端工作可以從原本的技能延伸,不妨把缺的地方補起來,和一般上班族轉職的路徑相同。
其實不需要所有的工作內容都遠端執行,才能成為 Digital Nomad。以我自己為例,市場類的工作總有需要 on site 的時候,開會、拍攝、實體活動等等都得面對面,但是提案、溝通協調等佔據大部分時數的工作內容能遠端執行,只要妥善安排進度,就可以放心遊牧。(其中當然牽涉工作者與合作夥伴的關係,但是就不在這篇文章多做討論。)
創造自己的小框框
Digital Nomad 既沒有固定工作地點,時間也比較分散,尤其當你必須與不同時區的合作夥伴溝通,工作和生活的分野勢必越來越模糊。這個時候,如何快速「進入工作狀態」至關重要,否則好不容易找回來的自由就要默默地被自己浪費掉了。
離開辦公室小框框才體會到它的妙用,因為「變換環境」是切換狀態最簡單的方法。人一旦缺少壓力就很容易發懶,以前雖然百般不情願,但是一到辦公室、坐進小框框裡就會有「工作的感覺」;成為 Digital Nomad 之後再也沒有外力約束,就要自己尋找工作環境,或者用別的方法快速進入狀況。
試著回想上一次專注工作的時候,環境給予自己哪些幫助?我自己試過很多環境,咖啡廳、酒吧、工作空間,甚至便利商店的用餐席都試過,基本上只要該場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對我而言就可以工作了:
- 高度適中的桌椅
- 有大窗善用自然採光(我不喜歡死白燈或色燈)
- 背景音樂不會干擾工作語言(比如:用英文工作時不能聽英文歌)
- 網路非常穩定(這是必備的吧)
對我而言,大窗和自然光創造喘息的空間,些許人聲讓我不覺得孤獨,可以放心工作不被焦躁感壓垮。在數位遊牧的旅途中,不可能所到之處都盡如人意,但是只要尋找具備這些要件的工作環境,就可以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
現在的共同工作空間很多,環境設計也都很棒,有些旅館、民宿的一樓大廳本身就超適合一邊喝咖啡一邊用電腦,選擇很多。
建立儀式進入狀態
有時進入工作狀態的要件不全然是環境因素,也可能是某些習慣的食物、飲料、聲音、甚至氣味促使我們專注。好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樣,我們或許也默默地把某些刺激和工作連結在一起。嘗試利用這一點,幫自己創造一個儀式吧!透過完成某個動作切換心理狀態。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幫自己泡一個馬克杯大小的咖啡牛奶,一旦嚐到咖啡的味道,就可以進入工作模式;如果安排需要發散思考的工作,我會幫自己倒一小杯酒,小酌放鬆靈感自然就來。透過類似的儀式開啟工作狀態,在家也能乖乖工作不軟爛,還可以省點錢和減少交通時間。
習慣去觀察並感受自己的行為,就能歸納出心目中理想工作環境的要件,如此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對於後續時間和任務管理也很有幫助。
至於在家工作該如何逃離床鋪與追劇的誘惑?不要問我,問自己吧!對此我只能說:該還的總是要還,現在拖拉就是以後緊湊。關於時間與任務管理,之後會以專文分享心得。
文章最後總結幾個問題,幫助大家思考並建立數位遊牧生活的基礎:
- 你擅長什麼樣的工作?是否足夠專業,能夠賴以維生?
- 你的工作可以遠端執行嗎?如果只有部分可以,如何拆解工作內容?
- 回顧自己的工作環境,無論是辦公室框框或其他習慣的工作場所,它們具有哪些相同的條件,能夠讓你放心工作?
- 你在工作的時候,習慣吃點什麼或喝點什麼嗎?或者有什麼被你忽略的小習慣嗎?
不要譴責自己在工作時吃下太多卡路里,Digital Nomad 可以不受地點限制、自己安排時間,下一篇我們來聊聊如何把浪費在會議室的時間找回來,拿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