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omething 觀察室:從金點獎專案,聚焦設計服務的不同面向

moma liu
dosomething studio
Published in
8 min readDec 3, 2019

這篇文章從何而來,又有何可看之處?

金點獎這個十幾來歲的設計獎項,在業界有著一定的份量,但一直以來,線上報名的入口處是很分散的,評分也以紙本進行。所以,在 2019 年的今天, dosomething 承接了「金點獎・參賽與評選系統」的任務,將制度與流程數位化。同時,從這個超過一季的專案過程中,梳理出 dosomething 的設計觀點,並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但有些前題,還是得先說明說明。一來是,筆者沒有參與該專案,大多只能從第三者的角度,去釐出事後觀點。二來是,在諸多現實面的考量下, dosomething 的設計專業,多少有無法納入本案之處、也非事事如理論值般的完美無瑕,所以透過本文,去留下專案與技術層面之外的觀點,期望往後在相似量級的案型中,得以展開更縝密的討論。

p.s. 金點獎是什麼?

金點設計獎有針對不同的設計族群,落出分眾的獎項。對台灣設計圈的學生而言,或許不見得知道「金點獎」,但若提到「新一代」,那聽過的人可能就多了,誇張點的視 <新一代設計展> 為設計相關科系,畢製 AAA 級戰區也不為過。而新一代的獎項,便是金點設計獎的項目之一。

(備註:2015 年起的新一代設計競賽,已改為「金點新秀設計獎」,詳情可參考這份連結的資訊,文中以簡稱代之)

換言之,金點旗下有多座獎項的報名與評分機制,需要透過本專案,做一回通盤的整合。

咦,為何 dosomething 有扛下這項任務的能力?

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必須先瞭解這項任務的本質,與此同時,才能更通透的認清對應解法,與應該具備的能力。

為釐清任務本質,本文會先透過下方的第 1 階段,帶領讀者一步步聚焦,最終會在第 3 階段,回答我們為何有承接這項任務的能力。

  1. 專案需求:整理成三大項目
  2. 從三大需求去理解本質,去掌握它的核心到底為何?
  3. 聚焦出核心後,來討論解法
從專案的各個細節,去釐清任務的本質

Stage 1:專案需求

既然談到「線上」,或許你會想,那需求不就是個網站嗎?難怪會找 dosomething。這個答案不能算錯,但這麼簡要的擦邊球,並非是專案的核心。

我們先來談談,表-面-上 最~好理解的三大需求:

  1. 報名系統:使用者 → 想參賽的民眾,與外部單位
  2. 評審系統:使用者 → 主辦單位邀請來的評審
  3. 後台系統:使用者 → 主辦單位的管理之用

很明顯的,系統這個字眼,被再三點名了。那為何必須用「系統」這兩個字,和「網站」的意義差在哪呢?

是網站 / 系統 / 還是其他的什麼???

使用「網站」這個字眼不算錯,就是過於籠統。在多方溝通時,容易產生認知上的落差,而認知一旦失焦,就會產生驚天地泣鬼神的結果。

你們心想,都這個年代了,哪需要你解釋網站的字義啊。好,以下舉個浮誇點的例子:

甲方心想的網站,或許是…包山包海,搞定上架、金流、結帳功能,通通說是網站,都-對-。換言之淘寶、PChome、露拍都是網站。但同時,乙方心想,誒不是吧!原本理解的是,就上些美麗怡人的商品照功能,就水水地陳列照片,怎麼會說乙方沒做到淘寶等級的功能呢?

因為前後兩者,都被籠統地稱作網站,然而淘寶跟線上 Lookbook 的量級差距,這麻瓜也知道。

所以,以 <金點獎> 這類層級的案型來說,使用網站這個字眼溝通,會因失準,而產生不必要的成本。這也是為何,上方陳述的 3 個需求,會以「系統」一詞去指稱的原因,因為這樣才能涵蓋一連串的報名步驟,抑或是評分 機制的需求。簡言之,團隊能釐清任務需求,有著許多層面的意義,而這也是我們所在乎的。


Q: 喔~所以這不是網站,有系統功能的需求,那就是「系統案」囉?
A: 哎,還是不太對。Q: 那倒底是 ???(以上對話,是筆者在追蹤、釐清專案的途中,所產生的疑問。)

Stage 2 : 任務核心

Q: 明明是3個系統需求,又怎麼不能說是「系統案」呢?
A: 因為這些系統,最終會架構出「一個產品」喔~
!!!
(套回到上一段,在談「淘寶、PChome、露拍」的舉例,就說得通了。
那不僅只是系統,而是叫「產品」)

首先來解釋解釋層級,「產品」是啥,與「系統」的差距在哪?

按理說,系統完成後,只要工程師能理解、會操作,大概就萬事如意了。然而,在「產品」這個概念中,就需要意識到「使用者」的存在; 這裏所說的系統呢,則是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工具

好,有人眼神渙散了。以下舉例:

以外賣系統來說:產品名:
APP 如 Food POOda, UOOr Eats
使用者:
不想出門,但又很餓的人類,想透過這個產品,來點些食物
使用者情境:
1. 某人拿著手機,打開 UOOr Eats 的 APP
2. 開始點餐、選送餐地址,拿出信用卡付帳
3. 外送員送餐到家門口
4. 拿到食物後,發現,什麼!少給了一顆肉粽!
可是,都刷卡結完帳單了,該怎麼辦~~~
產品使用情境 ☝️:使用 APP 時,因為操作問題而苦惱的人類

透過上述的模擬情境,我們可以想見,從產品角度來說,它需要經得起成千上萬人的操作。所以,理想情境是,使用者無需他人解說、也不用具備特殊知識,就能自在順暢的使用這套產品

換言之,設計團隊對「產品的使用情境」,有越深刻的見解,就越能獲得正面的情緒回饋。

再代換回金點獎一案,就可以理解到, dosomething 其實是在開發一款產品,讓參賽者、評審與主辦單位三種角色,都能自在使用這套工具,譬如操作介面的引導,碰到問題時,能立即獲得一個說明、一句短短的提醒,去消除使用上的不愉快。

當然,設計團隊沒有讀心術,很難設想得到 100% 的使用者情境。以 APP 這種產品來說,即便是大獲好評的 APP,也常常會透過更新,去補足、照顧到先前疏忽掉的一些使用情境。

所以,問題就會落到,團隊該如何以設計,營造更細膩的使用者情境呢?

Stage 3 : 切題的解法

以金點獎為例,dosomething 從數位產品的設計經驗出發,去試想三種角色…我是參賽者、是評審、又或是主辦單位的使用情境。但更有效率的來說,也可透過觀察、訪談這 3 種角色,直接藉由對話建構使用者情境。

如此一來,就有機會向需求面靠攏,設計出更貼近人心的工具,去優化使用者的體驗。上述的這些,便是落在 「顧客體驗」的層級,換言之:

在產品開發的思維下,「顧客旅程」是設計的一大重點

這裏,讓我們有請雙鑽石模型,來帶出較詳盡的步驟。

Double Diamond: 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news-opinion/what-framework-innovation-design-councils-evolved-double-diamond
延續著參賽者+評審+主辦單位,將三者的角度,帶入模型中討論:1. 發散:創造一個使用情境,去同理思考,如果是使用者,會有哪些需求?2. 收斂:定義問題後,建立出一套,比需求還更精準的「洞見」。3. 再度發散:如何透過設計,去回應洞見,讓使用者能順暢的操作。4. 逐步收斂:
4–1 | 製作原型(prototype)- 因為在解決未知的問題,所以採用小規模的模擬,去反覆考量設計的可行性。
4–2 | 測試-即便經過了原型階段,在現實世界上場後,免不了有些疏忽、或超出預期之處。此時,可能回在拉回第一階段,再次的逐步修正下來。

在近年的設計思維中,可以從 User Experience 的角度,來提出顧客旅程的設計。但本質上,不論是線上的、還是實體世界中的,都有一份對使用者的照顧,也是 dosomething 所設定的服務品質。

只不過,理論模型歸模型,實際開發一款產品時,總有出人預料之處。最後會發現,以產品專案來說,技術點恐怕不是最難的,反倒是仰賴…

雙方良好的溝通品質,與細膩的流程設計,就像是在編導一齣劇本、或一篇漫畫的分鏡,在構思劇情時,找到貼近人性的合理之處。

一個有關顧客旅程的故事分鏡

文末快速總結

筆者從理解金點獎這項專案的途中,所觀察到的要點,可歸納成下列 3 點:

  1. 從客戶需求,掌握產出的設計,是歸屬於「那一類」的設計本質?
  2. 理解本質後,才能以切題的「設計服務」評估,並回應客戶的需求
  3. 切中要害的設計 + 客戶背後的種種種種考量 =歷經討論、權衡後,落下最終的設計解法 ( 辛苦大家了… )

白話來說:

這個「釐清任務本質」的步驟,會對應到不同成本、溝通、管理等層面,這些都是設計服務中,會產生的隱性項目,而不只是「視覺產出」這麼單純的事,不可不慎吶~

所以,下回甲方說:我想做一個「網站」~ 具有設計專業的乙方,就得從需求面一步步切入評估,去理解它是要個系統、抑或是個產品,再進行後續的設計作業。

以上,倘若有檢核到這些要點,或許設計團隊,也具有朝產品開發來挑戰的能耐。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要特別感謝:
台灣創意中心(TDC)金點團隊的耐心與信任
讓我們有機會協助改版,台灣重要的設計比賽系統
還有耐心閱讀至此的各位~
Stay Tuned & See You Soon

--

--

moma liu
dosomething studio

設計血脈下的混種寶寶 | An Observer, with a design background, focus on cross-fields sen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