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訊生態下的烏俄戰爭

Doublethink Lab
台灣民主實驗室
Jun 24, 2022

分析戰爭初期的敘事主軸、行動者層級、分工協同

陳韻如/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
許嘉元/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

關鍵彙整:

  1. 截至 3 月 31 日,在台灣民主實驗室所整理的「烏俄戰爭:中文資訊操作觀察」 的 203 則關鍵情報 [1] 中,大致可分為兩條主軸:合理化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與轉移焦點來迴避中國對戰爭立場。
  2. 其中合理化的訊息,以大量的「美國在烏克蘭建立生化實驗室」相關陰謀論為首,並持續複製北約東擴與烏克蘭新納粹等俄羅斯論述。在轉移焦點的部分,則以攻擊聲援烏克蘭的西方國家、批評各國制裁措施,以及支持和平與呼籲對話等為主。
  3. 我們在這段時間內觀察的訊息中,沒有發現中國官方角色直接譴責或批評俄羅斯的侵略行動,但也極少直接表達支持俄羅斯入侵。相比俄羅斯,美國和北約反而較常成為敘事的主角。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傾向盡量維持表面中立,並至少在資訊環境中,利用此戰爭來攻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4. 若我們以發布訊息的單位和帳號來定義不同的「行動者」[2],並依其與權力中心的靠近程度區分,可以發現不同的層級之間可能存在分工合作的關係。例如官方行動者極少提及納粹或亞速營有關的訊息,但各層級的行動者都有發布與生化實驗室有關的陰謀論。

一、前言

因中國對烏俄戰爭立場模糊,甚至暗助俄羅斯的態度,中文資訊環境成為了烏克蘭戰場外的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民主實驗室即針對中文資訊環境展開每日觀察,追蹤可能涉及到輿情控制或資訊操作的訊息,並將部分具有影響力或關鍵的事件公開以中英文對外發布、解釋其脈絡。目前發布的情報累積已超過 370 則,為了協助各界理解戰爭不同階段裡中文輿論環境的變化,本文將先針對 2/22 至 3/31 的內容進一步分析,提供戰爭第一個月時我們注意到的重點概要。

標記與分類的 csv 檔可在此下載(中文)

二、敘事主題分類

根據每則情報所涉及內容,這段時間我們關注的重點,可分為 17 個較為常見的主題,依序包括:

• 美國在烏克蘭建立生化實驗室(35則)
• 批評各國制裁措施(19則)
• 攻擊聲援烏克蘭的西方國家(19則)
• 支持和平與呼籲對話(19則)
• 中國撤僑行動與人道援助(15則)
• 北約東擴(13則)
• 烏克蘭新納粹(12則)
• 西方無能或無力援助烏克蘭(11則)
• 西方國家煽動戰爭(10 則)
• 軍備援助是火上加油(7則)
• 烏克蘭沒有抵抗意志(6則)
• 美國從戰爭中獲利(6則)
• 抗俄勢力不團結(6則)
• 美國散佈假訊息(5則)
• 假造事實查核打擊親烏言論(4則)
• 支持俄羅斯(4則)
• 烏克蘭無心停止戰爭(2則)

對應到我們曾針對中國六四洗白論述提出的分析框架,重新檢視這些訊息,我們發現上述這 17 個主題可依目的分為兩大主軸:轉移焦點與合理化俄羅斯的侵略行動。第一類(圖一左側)是試圖讓受眾將焦點轉移到與戰爭本身無關的事,或質疑各界援助烏克蘭背後的動機不單純;第二類(圖一右側)則是不斷複製並重複強調俄羅斯發動侵略的各種理由。

圖一:17 種敘事主題分類

(1) 轉移焦點

無論是新疆再教育營、香港抗爭或針對肺炎疫情,中國面對各界的質疑,都經常採用「轉移焦點」的手法來避免正面回應,這樣的手法在烏俄戰爭中也大量出現。在戰爭的第一個月,中國官方始終曖昧其詞、不願意譴責侵略者的態度,遭受許多質疑,同時間,中文資訊環境出現大量出現批評國際制裁措施、攻擊聲援烏克蘭的西方國家等訊息,已明顯將討論的焦點從中國的角色中轉移。具體的例子包括:擁有超過 600 萬粉絲的微博大 V 寫手宣傳「俄羅斯的貓被制裁」,以譏諷西方的制裁不過是笑話;或提起伊拉克、阿富汗的人道危機,批評美國和北約雙重標準。外交官趙立堅就曾發文嘲諷美國和北約多年前轟炸南斯拉夫,現在卻為烏克蘭獻花,來暗示西方國家的虛偽。同時,中國官方也一再聲明中國「支持和平」、呼籲「對話解決危機」,試圖營造中立形象,然而相比歐洲各國首領,中國官方卻鮮少居中斡旋、介入調停的具體行動。

(2) 合理化

不僅如此,中國官方大量複製、反覆強調各種俄羅斯用來合理化侵略行動的政治宣傳,以引用俄方文件質疑美國在烏克蘭建立生化實驗室為首。該陰謀論暗示美國在烏俄邊界設立生化實驗室、發展生化武器,威脅俄國的國家安全,類似訊息最早可追溯到開戰第一天,並被中國官方行動者持續提及。另外,探討北約東擴造成俄羅斯國安危機、描繪烏克蘭被納粹控制,俄羅斯是為「去納粹化」而出兵等理由,都在中文資訊環境中大量擴散,將俄羅斯的入侵描繪成「不得不」的軍事行動。在台灣民主實驗室的另一份報告中,也詳細分析了中國行動者如何協同俄羅斯,將烏克蘭「納粹化」

雖然我們較少觀察到中國政府、官方媒體與愛國網紅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俄羅斯官方常見的政治宣傳,中文環境裡直接宣傳俄羅斯「正面形象」的訊息也屬於非常罕見。這類訊息(例如提及俄羅斯軍隊在烏東地區進行人道救援)與在戰爭最初期強調俄羅斯的軍力「強大」有所不同,目的是為了描繪俄軍才是在戰爭中正義的一方。相反的,美國、北約和其他西方國家更常成為各類敘事的主角。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整體輿論控制與資訊操作的主旋律,是希望傾向維持表面中立,並至少在資訊環境中,利用此戰爭來攻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盡可能削弱中文社群對民主制度的信任。

三、行動者的權力層級分析

若我們以發布訊息的單位和帳號來定義不同的「行動者」,並依其與權力中心的靠近程度不同來分類,我們則可以進一步分析不同層級之間,是否有各自偏好的敘事主題及描述方式。首先依據權力層級,我們將行動者區分為四種角色,依序為:

  1. 官方角色(政府機構、重要政治人物與官方媒體)
  2. 主流愛國媒體(規模較大,且有自身新聞網站)
  3. 側翼帳號(被納入中共網信辦白名單或已知與官方密切合作,但不屬於前兩者)
  4. 內容農場及帳號
圖二:4 種行動者層級

接著,我們以三個重要主題為案例,整理不同層級間的差異:

北約東擴相關

官方角色:著重在北約東擴所導致的國安威脅,以「加害者另有其人」、俄羅斯「不得不」出兵來合理化俄羅斯的入侵行動。
主流愛國媒體:主要為製作大篇幅的歷史介紹,並以影音、文章等形式呈現,呼應官方角色的論述。
側翼帳號:採取與官方角色接近的態度,以批評北約為主。
內容農場和帳號:無(我們未觀察到有與此主題有關,並廣泛受到關注的訊息)。

烏克蘭新納粹相關

• 官方角色:無。(在趙立堅在其微博頁面未曾提及「納粹」、「亞速營」[3] 等相關內容;華春瑩也只在一篇英文推文中,暗示烏克蘭包庇新納粹主義)
主流愛國媒體:大量宣傳亞速營的相關歷史背景,並製作科普素材,強化烏克蘭政府被納粹份子控制的形象。也曾與俄羅斯協同,將烏克蘭亞宿營與香港反送中運動連結,並暗示美國在背後資助。
側翼帳號、內容農場和帳號:除跟隨主流愛國媒體之外,會以更血腥的照片、煽動的內容,直接指控烏克蘭軍隊為殘暴的納粹分子

生化實驗室相關

官方角色、主流愛國媒體:引用俄媒說法,要求美國回應;3/13 首次以美國的陰謀形容這些生化實驗室;3/23 首次將新冠病毒與此連結
側翼帳號、內容農場和帳號:3/7 就開始以「美國下令銷毀證據」來擴散相關陰謀論;3/13 首次開始將新冠病毒與此連結

(1) 主題選擇之間的差異

從上述案例可理解到,首先,不同行動者之間有主題選擇的差異。當中國官方角色與主流愛國媒體大肆宣傳中國政府在烏克蘭成功撤僑,以激發中國民眾的愛國情緒時,側翼帳號、內容農場和帳號相對較少跟隨這個話題;在納粹相關陰謀論的主題中,官方行動者極少提及納粹或亞宿營有關的訊息,而是由其他層級的行動者為主力;但與「美國在烏克蘭的生化實驗室」相關的陰謀論,則是所有層級的行動者都持續積極參與。值得注意的是,生化實驗室陰謀論是由層級較低的行動者先發動,官方角色後續才跟隨,也有時間上的先後差別。

這些主題選擇的差異代表行動者之間可能有所分工,或與中國主流民意的掌握程度有關。另外,官方角色只有在微博上以中文宣傳,在推特上,我們卻僅找到少數以英文感謝周邊協力國家的相關推文

(2) 主題相同,但敘事手法不同

其次,即使是選擇了相同的主題,不同層級行動者的敘事手法也有差異。例如,越遠離權力中心,外交和國際事務相關的議題貼文數量就越少,內容也越淺白。舉例而言,「北約」相關議題中,靠近權力中心的行動者聚焦在「北約東擴」、北約與國際關係的分析評論,並呈現相對一致的貼文數量與論述深淺。但內容農場或帳號則普遍不著重於國際關係的討論,而是聚焦在北約漠視烏克蘭包括設立禁飛區及武器援助的要求,或聚焦在北約曾轟炸南斯拉夫等這類論述,強調其虛偽、背叛承諾等形象。

另外,我們觀察到越靠近權力中心、層級越高的行動者,越傾向採用暗示、引述俄媒、闡述歷史等敘事方式,而層級較低的行動者,則更傾向使用煽動的標題與文字、血腥的照片、未經證實或不明來源的訊息。這顯示中國在國際關係與外交定位的論述,是由官方角色進行定調,但民間與其他行動者,則會用將這些論述推向更極端、更容易激發情緒的層次。

四、分工協同的生態系

中國的媒體環境是由黨政機關高度控制、強化言論審查的空間,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是主要為尋求商業利益的「商業媒體」,也必須如同個資訊體系中的不同部門一般,去迎合中國政府的政治宣傳主軸。我們曾在分析中國在台灣 2020 選舉資訊作戰的報告中,將不同的行動者的政治動機與經濟動機做更詳細的區分。這些行動者對官方角色迎合的方式,像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長期為生存、吸引網路流量驅動下,已建立了一套默契。例如,配合中國政府帶領的高漲民族主義,符合政府主軸、愛國反美的內容可以獲取大量關注;少數引用西方媒體觀點、同情烏克蘭、或譴責俄羅斯的報導,發布後則會遭到刪除,難以浮出水面。

以時序關係來分析,我們觀察到有時是層級高的行動者一呼百諾,層級低者附和、延伸與製作不同素材;有時則是層級低者先敲邊鼓,層級高者再依風向順勢定調論述;或是同時出現層級低者負責用聳動、缺乏證據的言論點燃討論,層級高者以模糊、暗示的方式強化,共同形塑輿論方向。這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找出中國資訊作戰的歸因(Attribution)指標。

雖然判斷各行動者之間受指示與協同的關係較為困難,但透過分析發布時間、使用平台與語言、行動者層級上的差異,我們依然可以找出其不同的目標受眾,進一步理解他們之間的分工、輿論操作的動機,以及中國政府可能承受的潛在壓力。

[1] 本研究使用資料主要來自烏俄戰爭:中文資訊操作觀察 2/22至3/31的觀察內容,從中挑選明顯來自中國發文帳號或發言人的內容共 136 則;另外,因前述資料已經過分析師篩選,往往側重層級高的行動者與微博上的案例,所以本文在前述基礎上補充同時期層級較低者在推特與微博上的案例共 67 則。一則情報為當日觀察到的一種敘事內容,不代表觀察到的訊息數量。
[2] 在我們收集整理的情報中,大多數是社群媒體上的發文,但也有官方單位發言人在記者會上的談話內容。為了方便閱讀,我們在此將發文帳號與發言人統稱為行動者
[3] 亞速營 (Azov Battalion) 是烏克蘭的一支極少數極右派國民警衛隊,關於其背景與在中文資訊環境中如何被討論,請參考我們的另一份報告:中文資訊環境將烏克蘭「納粹化」的分析

--

--

Doublethink Lab
台灣民主實驗室

Doublethink Lab focuses on mapping the online inform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exportation and digital authoritar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