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動畫為什麼越做越寫實?「恐怖谷理論」帶你一窺《玩具總動員》的進步史

安普騰
安普騰科技教育
6 min readSep 4, 2019

今年6月《玩具總動員4》正式在臺灣上映,其畫面的細緻、質感的呈現令不少觀眾朋友讚嘆。回首前三集帶給觀眾的印象,哪一次不令人驚艷?第一部的《玩具總動員》於1995年上映,為動畫史上第一部擺脫手繪風格、全採用電腦3D動畫的長片,縱然令人新鮮不已,但受限於技術發展,在畫面處理上的僵硬、不協調令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然而到了第二集,無論是3D效果還是畫面處理,皆出現明顯進步,且此後的每一集都能看出皮克斯對於3D動畫處理的精益求精。

相較於2D動畫,3D動畫需要處理的細節可不能少,若是擬真角色的表情不夠「自然」、質感不夠「真實」,則會令該角色的「非人類」特徵被放大,讓人感到反感。顯然皮克斯從未放棄對於「擬真」程度的探索,從當初的「將2D畫面轉變為立體」;到後來《玩具總動員4》中,將衣服的纖維質感、皮膚表面的反光等細節做到精緻的呈現,不難發現皮克斯對於3D動畫的盡頭(究竟能做到哪種程度)充滿好奇與努力。

讓我們翻開《玩具總動員》這幾年來的演進史,意外地符合「恐怖谷理論」的曲線圖。同樣都是在追求寫實的道路上,《玩具總動員》第一集到第四集的改變,宛若從「恐怖谷谷底」爬起,以下讓我們來看看主角安迪在這幾年間的改變吧!

安迪的改變史XD

其實,當年的《玩具總動員》可是令不少小孩感到反感,這是因為早期的3D動畫技術(與現在相比)並不細緻,使不少角色跌入了「恐怖谷」的谷底!

(大家還記得阿薛嗎?)

什麼是「恐怖谷」?這個理論只在人類中存在嗎?­猴子們:「我們也有!」

恐怖谷理論是由1970年代日本的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教授提出,他指出:隨著機器人、玩偶(等視覺形象)的「擬真程度」變化,人類對其的親和程度也會隨之改變。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簡單來說,當玩具/機器人/影視角色開始擬人化,若「真實」到了一定程度會令人不自覺反感、害怕;而撐過低潮期,離「真實人類」的形象更靠近時,則好感度回溫。

200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對長尾獼猴進行實驗,分別給猴子們看「低模擬」、「高模擬」、「全真實」的猴臉,然後紀錄猴子觀看影像的次數、時間。令大家吃驚的是,猴子們普遍對「高模擬」的影像產生抗拒心態(注視時間低,次數少),這顯示,恐怖谷不僅僅出現在人類中,還可能與動物的進化有關。

你可能看過!那些從恐怖谷爬起的作品

除了玩具總動員外,以前還有不少歐美的影視、娛樂作品令人心生畏懼:

(《古墓麗影》的蘿拉進化史XD)
(1988年的《小錫兵》被譽為玩具總動員的前身)

當角色形象停留在2D的「紙片」效果時,很少發現恐怖的效果;一旦進入到3D形象時,許多細節上的不足便凸顯出來,輪廓不夠然潤自然、質感不佳等等,這種「似人非人」的形象令人感到不安。好在近年來,技術的突破(如捕捉技術Performance Capture)與細節的製作大幅提升,《玩具總動員4》,《超人特攻隊2》等,都是技術與畫面品質佳的代表作。

消弭隔閡,會「賣萌」才是王道

除了影像角色外,有時候擬真機器人也容易引起人類不安,這時,科學家便找出與之對應的方法– — 讓它們「犯錯」!說是犯錯,但其實也是過於人性化的展現,使人類會心一笑、降低緊張感等。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蘋果公司的智能助理「Siri」了,時不時會有網友分享與Siri的對話趣事,相較於一本正經地做好「助理」的角色,問什麼答什麼;人們更樂於收到Siri的「神回復」,例如,「你愛我嗎」你這麼問Siri,它則回「要不要幫你在網路上搜尋『愛情』?…開玩笑的。」恰到好處的人性,少一分則不夠可靠,多一分則令人悚然。

原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各個產業人士的努力與研究,當年覺得很好看的《玩具總動員》(第一部)在不知不覺中進步這麼多,直到我們驀然回首,才發現每一次的推陳出新的讓我們驚豔,而現在,我們周遭這些優質的娛樂文化、產業,全仰賴技術人員的不斷鑽研、精進。對此,小鷹認為,對於未知的好奇、探索、開發,才是人類最無可取代的特質,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好奇心是進步的原動力!」是小鷹所奉行的原則。細究起科技的發明、思想的演進,皆源於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在《鷹該知道》的系列中,小鷹希望大家能偶爾停下腳步,跟小鷹一起以好奇的心來探究生活中的大小靈感。如果對我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的話,歡迎留言討論✿如果喜歡我們的話,就請給我們一個clap吧 ☺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MBA智庫百科】

【每日頭條】

《慎入!真真假假間的恐怖谷:從〈玩具熊的五夜後宮〉說起》

《人工智慧的「恐怖谷」,機器人過度人性化還是人類的朋友嗎?》

【國立臺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在’恐怖谷’理論下的下跌曲線實際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