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暴食迴圈,不節食,更健康【說書食間#4】

營養食間
eatinnutrition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ug 24, 2020

你可否曾經有想過要減肥?可否想過要飲食控制,但是生活中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導致自己的減重計畫都變成空話,或是無法持續進行,就陷入,節食👉🏻暴食👉🏻罪惡👉🏻節食的惡性循環嗎?不過可以思考一件事情無法減重成功真的只是自己的問題嗎?

這次要介紹 「不節食,更健康」,是一本可以幫助你不被飲食控制,而是學著掌控飲食的好書。

我自己將「不節食,更健康」分成幾個部分:

破解節食文化、減肥常見心態迷思

在一開始作者就直接導入整本書的核心,想要破除我們對於體重的執念。如同我之前所說BMI並不是評斷身材、健康的唯一指標,一開始作者就提到我們不應該只在意體重,體重對於我們的健康並不是決定因素,除此之外作者也非常直接且準確的說明了原因。

(不過在這裡還是想要提醒一下,科學總是在推陳新出,每一種觀點也各自有擁護者,在本書中雖作者認為體重不是判定健康的唯一指標,但是不代表體重是一個沒有參考價值的數值,因為生命中有很多事物無法以單一標準做斷定

食物的語言

市面上對於食物有五花八門的形容,好食物與壞食物,作弊餐,天然食物,.等,這讓我們對於食物有了正面、負面的想法,正因為如此,書中舉出常見的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的詞彙,並提出修正範例,讓你可以試著去調整自己的用詞,跳出自己與食物之間的惡性循環!

情緒與進食?

什麼時候會想吃食物?除了生理性肌餓之外,只要你想吃,任何情緒都可能成為你進食的理由,情緒上的飢餓感比起生理上的飢餓感更加的不可抗拒,快樂、孤獨、壓力、憤怒,甚至是boring!書中提到了每個人引起情緒性進食的點不一樣,在書中完整的探討各種造成進食的原因,解釋了常見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分類。

究竟把食物當成慰藉有沒有問題?當但是如果今天你的慰藉只剩下食物,可能就要注意了。

誰在影響著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社會環境、經濟因素、個人認知、媒體,書中有一個特點是,雖然作者持有特定的觀點,但是他舉出實際的例子跟想法告訴你他的觀點為何?加上現在自媒體、社群軟體對於我們的影響確實不容小覷!資訊方便取別的同時,該怎麼樣去辨別或者是該怎麼去避免,這其中的原因又是為什麼?是時候雇用社群清道夫了!

了解自己的實用小測驗

每一個章節的最後,都會有一個章節的小測驗,檢視自己是否容易被媒體影響?情緒性進食的程度為何?你對體重有沒有偏見?等等...,讓你更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在你進食某一種飲食模式的過程當中可能阻礙你的原因。

就如同在飲食控制的首要步驟,通常我都會建議從「了解自己的狀態」開始,對於飲食心態方面亦然,每個人癥結點都有差異,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方法對適用於自己身上,這時候了解自己就很重要。

這本書的特色:

除了著重於心態的建立之外,大多數的觀點建立在「實務經驗」、「科普知識」為基礎之上,在較為艱澀、少見的詞彙也有做出解釋,並在自己提出觀點的同時佐證(並在最後附上文獻來源)

相較於我看過的其他相關飲食心理學書籍,雖然持有自己的觀點,但是態度並不會過於偏頗,並附上大量的練習以及範例,讓閱讀者可以更了解當下的狀態。

有些人對於直覺飲食不了解,在書中簡單闡述了直覺飲食的含義,我相信對於不節食也是抱持著既害怕又期待的心情,但並非可以肆無忌憚的狂吃,而是建立一個完善的飲食心態

適合誰看?

需要與食物建立好關係的人

需要助人減重的專業人士

想擺脫節食卻不知如何控制飲食的人

我的觀點

這本書我自己認為當初設定是給嘗試過減重、節食,但與食物關係不佳導致惡性循環的人,雖說是由營養師撰寫的書籍,但我認爲更像是在建立一個正確的態度來執行某一個飲食模式,裡頭並沒有提到太多的營養知識,但卻是我會想要推薦給那些想要減重的人的一本好書。

確實一開始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產生了衝突感,像是在書中作者希望我們不要去「這麼在意」體重,在我的觀念中體重雖不是唯一指標,但是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訊息。

等等!這不代表作者是錯的,或是我才是對的。而是因為生命中有很多事物都無法以單一標準斷定,而平常大多數人卻往往容易只在意某一個重要的數值、層面,這本書想要屏除這樣的觀念,在看一本書的過程當中,我會先了解這本書想要傳遞的核心概念,去了解為什麼會傳遞這些訊息。

營養知識的學習還是有它的必要性,但是學習營養知識的目的是幫助自己在食物的選擇上更加寬裕,而不是限制自己的選擇。

選擇食物的過程中,營養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會考慮到社會因素、經濟狀況、當下感受,但是減重風氣把體重增加視為個人責任的框架,無能為力的情況變多了、減重開始變成一個口號、肥胖率開始上升,這樣的環境,是你要的嗎?如果不是,這本書可以幫助你。

--

--

營養食間
eatinnutrition

在這裡不僅僅是提供營養資訊,還有身體力行的飲食企劃。 真正的好吃,由自己定義。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好吃。 一起食健康,食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