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初讀尼采:頌讚痛苦

Ebb Sanchez
Ebb Sanchez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r 3, 2019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人們對於尼采一直有很多誤解,覺得他是一個狂人、覺得他是一個反人類者。也因為希特勒拿著尼采的話語做了許多恐怖的事情,導致許多人對尼采有偏見。同時,人們常常說尼采的哲學很難。

我很喜歡尼采,我在尼采的話語中得到很多共鳴。他的思想與我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雷同。因此我想慢慢來書寫他。與大家說說我對尼采的理解。

尼采有項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比大多數哲學家都更推崇痛苦的價值。甚至可以說他是第一個推崇痛苦的哲學家。

頌讚痛苦

對痛苦我一直有種曖昧不明的感受。看著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其他人的反應,似乎都在傳達著痛苦多麽不好,多麽需要避免。
但我所珍惜的種種經歷,我心中最璀璨最踏實的經歷卻都伴隨一定的痛苦。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這樣的矛盾點為何。

去年讀到艾倫狄波頓的《哲學的慰藉》,我第一次讀到尼采對於痛苦的看法:

最圓滿的計畫和某種程度的痛苦是密不可分的。

⋯⋯

沒有經驗的人無法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無法立即獲得世俗的地位或是一開始就成為大情聖。在最初的失敗和後來的成功之間,在我們內心期望將來可以成為某種人和我們當下是何許人之間的差距,必定存在的痛苦、焦慮、嫉妒和屈辱;我們之所以受苦,是因為無法同時支配所有獲致圓滿的要素。 (艾倫・狄波頓解釋尼采)

由此,我踏上了閱讀尼采的旅程。

我的第一本,是尼采自傳《瞧,那個人》這本書尼采簡述了自己〈為何那樣聰明〉、〈為何我是災禍〉以及述說他寫過的種種書籍之初衷。

在講述《悲劇的的誕生》尼采提到他對痛苦的觀點:

如果快樂和痛苦是如此緊密相連,以至於任何想擁有其中一項的人就必須接受相同程度的另一項⋯⋯你只有一個選擇;或者盡可能不要不高興,簡而言之就是沒有痛苦⋯⋯或者盡可能把痛苦當成一種成長的代價,換取那位曾未有人體驗過卻是如此豐富而微妙的快樂與喜悅。如果你決定選擇前者並想減輕、降低人類的痛苦,那麼你也必須削減、降低他們追求愉悅的能力。 — — 《瞧,那個人》

在尼采的話語中,你幾乎感受到痛苦是如何的驅動幸福與愉悅。兩著如何相生。

在《The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中有一段可以作為很好的註解

正義的化身站在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ades),決定誰會進入那個門。而被選擇進到那個門的人將被痛苦、冒險、與改變給淨化。一個最後將以「被轉化的自我」做為獎賞的懲罰之路。

在尼采以及這段文字裡我看見與日常想像完全不同的痛苦。他變為一個路途,一段旅程。用尼采的話來說:

人是橋樑,不是目的。

希臘悲劇的意義

對於痛苦,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看看尼采敘述希臘人:

希臘人如何成功利用悲觀主義 — — 他們如何克服它⋯⋯悲劇就是一個證據,證明希臘人不是悲觀主義者。

悲劇並不是對於生命的控訴,悲劇對希臘人並不是「悲觀」。尼采對於希臘悲劇的理解是:

「對生命的肯定,甚至對他最奇妙最困難問題的肯定:在其致力於追求最高型態的過程中,對其生命力之無窮無盡而感到歡欣的生命意志 — — 」這就是我所說的戴奧尼修斯情態。這就是我所指的達到悲劇詩人心理狀態的橋樑。

「不要解除一個人的恐懼和不幸,不要掃除一個人的危險情緒而是遠遠超越,要作爲對『變化』本身的永恆喜悅」

希臘人看悲劇並不是像大部分現代愛情悲劇,單純「哭的爽快」這麼簡單。希臘人在複雜的「命定」悲劇中(例如:哈姆雷特,伊底帕斯王),看見那超越悲劇,超越最終結果,在整個過程中足以被萃取的光輝。

悲劇之於希臘人;痛苦之於生命,已經像一個疫苗。一個將我們提升到更高自我,變得「更為健康」的有益毒素。

--

--

Ebb Sanchez
Ebb Sanchez

我們努力走向死亡,至始至終。我們所能做的,僅是讓那一刻華美如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