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藝術古今:如何從早期演化至Web3時代下的收藏品

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乃近年Web3的熱門議題,這篇文章將為閱聽人介紹何謂生成藝術、早期的發展,以至Web3時代下的生成藝術,與台灣的首個生成藝術展覽。

Jojo Kwong
echo society
Published in
Aug 20, 2023

--

以太坊區塊鏈上最早發售的生成藝術NFT CryptoPunks

甚麼是生成藝術?定義與歷史

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是一種由自動化程式產生的藝術形式,它可以是平面繪圖、數位影像、3D藝術、文學作品、音樂等。不少人會把生成藝術和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概念混淆,生成藝術必須依靠程式語言進行創作,程式設計者可以是人類抑或AI;而生成式AI是由大型語言模型(LLMs)訓練而成,使用者只需輸入文字指令(prompt),AI便會根據指令來自由發揮它的創意。換句話說,生成式AI是生成藝術創作者的一個分類。

早在1950年代,藝術家已開始利用模擬裝置或機器系統,進行藝術創作實驗。由於當時只有大學能夠提供成熟的電腦計算設備,予人利用科技創造出前衛的作品,因此這些創作者多數是大學實驗室的工程師或科學家,並未在大學以外普及起來。到了1970年代,生成藝術進入了大眾藝術(popular art)的領域,當時人們稱這類型的藝術作品屬於幾何抽象主義(geometric abstraction),即以重覆簡單的元素構成錯綜複雜的圖案。

早期生成藝術的代表人物包括Frieder Nake,他原本是一名數學家及電腦科學家,1963年他創作了第一波電腦生成藝術作品,兩年後與藝術家Georg Nees在德國Stuttgart的畫廊展出其創作,是最早表明電腦藝術(computer art)作為一個藝術分類的先驅。雖然具科技背景的人較易投身生成藝術領域,一些受傳統藝術訓練的創作者也開始接觸程式語言,旨在生成藝術上分一杯羹。其中Vera Molnár是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她在匈牙利美術大學(Hungarian University of Fine Arts)主修古典藝術,並且展開對幾何形狀及線條創作之研究。Molnár在1960年代學習編寫Fortran及Basic兩種程式語言,並且在法國巴黎的研究中心以繪圖儀(plotter)製作電腦藝術。

Vera Molnár作品《(Dés)Ordres》(1974)

Web3時代下的生成藝術

即使生成藝術出現數十年,然而它們過去並未受到重視,甚至招來主流藝術愛好者的攻擊。批評認為,藝術與電腦創造出來的科學想像不能劃上等號,生產電腦藝術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不能與藝術家具有同等地位;加上生成藝術發展早期時值冷戰,人民普遍懼怕電腦發展競賽下產生的負面後果。在商業角度方面,生成藝術的作品需要依附在數位空間當中,不斷複製也無損品質,令其缺乏稀少性(scarcity),價值比起傳統的實體藝術低。因此,生成藝術過去大多只在畫廊或博物館展出,甚少在藝術拍賣行交易。

近年來,人工智慧、區塊鏈、加密貨幣等的出現使網路踏入Web3階段,這使主要透過數位科技作為傳播媒介的生成藝術,找到了嶄新的生存空間。創作者將生成藝術作品以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形式儲存在區塊鏈中,並且透過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進行交易協議,每個被交易的作品皆有獨一無二的隨機碼,生成藝術終於有可被驗證的稀少性,創作者能夠從中獲取比以往高的盈利。現時的生成藝術家通常利用演算法產生作品,將一系列的圖像餵給機器,改善最終作品的美感。

生成藝術主要在線上NFT交易所進行買賣,其中由Web3企業家Erick Calderon成立的Art Blocks專營生成藝術NFT之交易,平台上的作品分散在三個版塊上呈現,包括「策展」(Curated)、「遊樂場」(Playground)及「工廠」(Factory),以分辨作品的特色。生成藝術不但可以在NFT交易所買到,一些傳統藝術拍賣行也開始買賣這些作品,根據《2021年當代藝術市場報告》,拍賣行於該年度成交近300個數位藝術NFT作品,總收益為2.32億美元,銷售額佔全球藝術市場的1.6%。值得留意的是,以上的成交額並未包括區塊鏈上的NFT交易,如果把Opensea等數位交易所的買賣也考慮到市場當中,NFT作品銷售額的佔比定必大幅提升。

數位藝術家Beeple近年在藝術圈名氣大增,他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2021年)在佳士得拍賣行以6,930萬美元成交,是2021年度成交金額第二多的作品。大眾起初對Beeple甚為陌生,在沒有畫廊、展覽和拍賣經驗的支持下,他憑著龐大的粉絲群,使他擠身成為最有價值的在世藝術家之一,僅次於David Hockney和Jeff Koons。

Beeple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2021)

生成藝術在台灣

在2023年4月至5月,加密藝術團「眾聲道」(Volume DAO)於台北鳳甲美術館舉辦了台灣首個生成藝術展覽《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集合世界各地生成藝術菁英之作品,包括台灣首位登上Art Blocks的藝術家王新仁。展覽陳列出罕見的「苗繡」,觀眾可以見證生成藝術的誕生過程,更能夠參與創作生成藝術。另外,參展民眾均會獲得展覽主視覺的NFT,裡面是旅英台灣藝術家林逸文未發表之生成藝術作品。

《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宣傳海報

生成藝術在區塊鏈的帶動下來勢洶洶,衝擊傳統藝術拍賣的生態。德國作家Herbert W. Franke在1970年發表《Computer Graphics — Computer Art》一書指出,將電腦應用在藝術創作之中,才能最有效地破解大眾對藝術的迷思,推動藝術民主化。果然在半個世紀以後,生成藝術以NFT的形式在去中心化市場被廣泛交易,Franke也得以在離世之前,於Opensea拍賣他的NFT。生成藝術NFT將會成為常態,抑或紅極一時的風潮,筆者相信仍然有待觀察Web3未來的發展,才能定奪。

Reviewers/ Morris Yang, 唐友友 Audrey Tang

其他參考資料

  1. 什麼是生成藝術 NFT? Art Blocks 為何能一直當「佔榜王」?https://blockcast.it/2021/09/03/all-you-need-to-know-about-art-blocks-nft/#%E4%BB%80%E9%BA%BC%E6%98%AF_Art_Blocks_%EF%BC%9F
  2. 最頂級的NFT藝術市場「art blocks」,策展專售生成式藝術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0840/6049933
  3. 國際生成藝術家透過區塊鏈聚集台灣,《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於鳳甲美術館展出 https://abmedia.io/generative-taipei-on-site#%E7%9C%BE%E8%81%B2%E9%81%93%E3%80%8A%E5%8F%B0%E5%8C%97%E7%94%9F%E6%88%90%E7%8F%BE%E5%A0%B4%EF%BC%9A%E5%88%97%E5%B3%B6%E9%9B%9C%E6%B9%8A2023%E3%80%8B

--

--

Jojo Kwong
echo society

Hongkonger. Communication student at CUHK & NC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