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侶:教育冇選擇 我哋都唔順氣!

Nicholas Wang
EDiversity 教育大同
3 min readMar 29, 2016

文章日期:2016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吳克儉局長對社會一有事就歸咎於教育制度,他「好唔順氣」,原因是他看見很多學校都做得很好。

學校做得好與壞,由誰來說?就如TSA一樣,設計者覺得好,但用家覺得爛,用家也好唔順氣。

設計者唔順氣,仍可選擇「改良」方法, 用家唔順氣,用自己的方法「改良」,就被視作不聽話、冒犯權威的少數搞事分子。

其實吳局長若繼續以一個closed mindset掌管一個任務為廣開民智的部門,認為教育制度只等同學校制度的話, 他會繼續唔順氣,因為無論一間學校做得再好,也一定會有讀得不順心,被忽略的學生,他們在校不如意,在家不開心,父母自然有壓力,有投訴。

我早兩天才跟一位band 1中五生傾了好幾個小時,她說從來不愛讀書,因為一看中英文字就不能應付,學校沒有朋友,她並不開心,連自己要做的一份功課,自己定的題目,也不明白自己為何要揀那個題目,也不知道要如何寫報告,父母只道不理解她為何趕不上。她說其實自己喜愛藝術,我希望她能勇敢向父母提出,否則,她可能會繼續默默承受下去,不知為何而學。

昨天,教育工作者戚本盛撰文:問「普及教育必須限定在六至十五歲嗎?」,他說學校教育既是一種權利,那就應「修訂入學令,引入選擇機制,將上學體現為自由而不是強制,還原為權利而不是責任。」我們贊成不過。

教育制度應該百花齊放,才能應付各式孩子所需。公平的教育不是說同一個年齡應學同樣同量的知識,公平的教育,是每個人能各取所需。教育是要發展每個人的天賦,所以從來不應該是一種小數服從多數的服務。今年已是2016,但局方仍以1970年代引入強迫教育的思維搞教育,香港何堪還能稱作創意之都?

全港有120多萬大中小幼學生,就算少如0.1%渴求主流以外的教育, 也有千多人。有能力的家長選擇在家自學、休學年。有人或會覺得這對其他學生不公平,可是,這些選擇跳出主流的父母在其中的付出,作為納稅人但又沒有政府的絲毫教育資助,一力扛上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這話又該怎說?況且,這些孩子若留在學校也有可能得不到公平,即最適切的教育待遇。

政府辦普及教育,「普及」的目標是達到了,但「教育」的目的,卻在打著「全人教育、終身學習」的旗號下,實質的步入考試主導,向標準化邁進的地步,無論吳局長探訪過的那些學校辦得再好,也要在考好試、入大學的社會文化大洪流裡掙扎。試問吳局長到訪學校的幾個小時,能讓他看到學生深霄趕功課,每天將學校工作帶回家再跟父母角力的場面嗎?

所以教育實在需要有選擇。在主流層面,在TSA爭持不下的情況下,若給予家長選擇權,那全港學校相信都仍會參與考試,但不想參加的家長則可opt-out,有路走,想考的家長有得考,不想考的有得揀,自然不會「唔順氣」,教育局亦不用大費周章。

同樣,因各種原因不想在主流受教育的學生,教育局及學校應支持其家長作在家自學或休學的決定。現在,教育局口頭上是因為認為學校是最好的學習場所,而不鼓勵在家自學,很明顯,這又是從設計者的觀點講話。

缺乏選擇的香港教育制度已直接影響外國在港的投資。 加拿大商會一項調查指,缺乏國際學校學位直接影響會員的業務,因為他們請不到人願意來港,這亦直接影響香港作為亞洲區樞紐的吸引力。

對於本地人來說,缺乏選擇即代表要到外國留學,而這亦代表了一大批有資源、有理想的香港人向外流。

教育不是鬥氣。站出來的家長只是為孩子的需要說話,教育局應予以尊重,一起討論放寬繃緊了的教育制度。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life.mingpao.com on March 29, 2016.

--

--

Nicholas Wang
EDiversity 教育大同

Dad, Storyteller, @LEGO_CUUSOO product lead. Early @StartupWeekend facilitator. @AcceleratorHK alumni w/ 2 failed startups. @_EDiversity and @oya_labs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