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程式大夢(二)什麼是好課?

Martinet Lee
Education X Engineering
3 min readMar 13, 2017

在進入課綱的細節前,我想談談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我認為,一門好的課程有兩種作用,一種是長期知識的提升,另外一種則是思維的轉變(當然是好的轉變啦)。無論如何,這兩者的共通性在於”長期”。而這一點,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檢驗課程的長期性:考完試三個月之後,拿同樣的問題再去問原本的考生,看他們還記得多少。我相信很多人應當都有經驗過考完試的隔天或隔周就忘了內容的。

哪一類的課程只會在學生的腦海裡作短暫的停留呢?其實就是”名詞解釋”。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要分辨卻不是那麼容易。至少在以下幾種狀況,高層的人會有意無意的讓學生開啟背誦模式:(高層泛指學生以上,影響他們學習內容的人)

(一)碎片化的知識

這大概是最容易分辨的。若教的時候沒有來龍去脈、沒有應用或實作,即便教的是觀念,對於學生來說也是碎片化的。想像一下吧,對一個國小生說完克卜勒的運動定律的觀念之後,也不去做實際觀察,因為能力不足也不去算題目來看它的應用。大概隔一周就忘了這東西的內容啦。再偉大的理論,被碎片化之後,對我們來說就跟豆知識一樣了。「你知道納豆的絲可以拉到比長頸鹿還高嗎?」

(二)基本常識不基本

高層認為是基本常識,可以背一下:「我背了之後也都沒忘啊」。但基本常識真正背了不會忘的原因是因為馬上就開始用到。當一個人沒有應用的需求時,這些知識便不屬於他的基本常識。舉例來說,http、ftp等網路協定是甚麼,確實是網路時代的基本常識。但我們之所以會記起來並不是因為課堂中教我們http是啥、ftp是啥,而是因為有些人有到各種論壇下載奇妙東西的需求。

(三)應用變成一場美夢

高層認為是很棒、很有意義的應用,一定可以讓學生學到很多。但事實上因為學生的基本能力不足,無法理解應用的內涵,甚至會誤用應用。這種來源有兩種:錯誤估計學生的能力、錯誤估計技術的難度。最後的結果最有可能變成不懂內涵的用函式亂湊,最後弄個高中階段沒人看得懂,但有基礎知識的一看就知道具有極大問題的奇美拉式悲劇。

(四)學習環境扭曲原意

高層認為是學生原本可以用理解的東西,卻因環境因素而只能用背的。這常常是因為”時間”的因素造成的:上課的時間不足無法細講整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是一種、上課的時間不足以進行充足構成長期理解的實作也是一種。

下一篇:

台灣的程式大夢(三)哪一年教什麼?

關注我們的粉絲頁:教育圈裡的工程師

Photo Credit: EFF Photo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