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程式大夢(五)課綱轉化後的疑慮

Martinet Lee
Education X Engineering
4 min readMar 13, 2017

上一篇談的,是課綱中我認為直接有疑慮的部分。這篇則想談課綱本身沒問題,但是在轉化成教科書等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方。

課綱到實施中間會經過一層一層的轉化過程。我們必須承認轉化必定有好有壞,有可能會昇華、亦有可能劣化。制定課綱時必定需要思考並嘗試防止劣化。

註:此轉化過程一般為[課綱 →教科書 →課堂教學 →評量]

請各位繼續對照依照年級整理的課綱版本,這篇談的是紫色的部分。編號方式標為紫色的「#1、#2」,對應下面的問題。

(一)課綱詞語定義不明

高中必修中有一個項目我看到的時候愣了一下。

資 T-V-1 數位合作共創的概念與工具使用

“數位合作共創”究竟是什麼?我原本以為是台灣學界所用的專有名詞(如「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指的是智慧財產權),但實際搜尋之後:

除了課綱以外,只有在一個新聞中某董座用到這個詞,因此嚴格來說只有兩個結果,而且我們都沒看到在文中的定義。因此我們只能來“顧名思義”一下啦:

解讀[1]:總之是使用數位的方式來進行合作,譬如說Google文件、各種雲端服務等。如果是這個解讀,我認為確實可以教他們使用,只要之後的課程能夠持續搭配讓他們使用這些工具。

解讀[2]:用數位的方式來合作並產生資工相關的作品。真是難以理解的定義啊-但如果講Git,電資領域的朋友應該就知道了。如果是這個解讀,我會認為這其實有上一篇“基本能力不基本”的疑慮:對,確實git的使用在大型專案很重要亦很基本,但若是教了之後沒有使用,根本是不會留在腦海裡的。而以普遍高中生程度來說(以課綱所安排的課程內容來說),他們並沒有進行大型專案的能力與需要。

(二)要作思想準備很好,但教科書很大的機率會壞掉

看著以下這兩個,你腦中浮現出來的教科書裡會寫著什麼?

資 H-IV-7 資訊科技相關職業類科之升學進路
資 H-IV-8 資訊科技相關職業之生涯發展

我所想得到台灣教科書編定出來的東西會是看著歷史或現狀,並說著:「這就是未來喔,有興趣的就去吧」。我想各位回想之前讀過的教科書大概也是這樣的吧。

但是世界在變,而且變化的太快了,沒有人能知道十年後哪些職業還存在,哪些公司還存在。

這並不是課綱的問題:確實應該要讓學生了解到之後的升學與職涯可能為何。但是在課綱轉化的過程中,教科書很可能會錯誤地以過去與現狀的產業變化速度來探討未來。單就我個人,會極力避免學生落入一個我稱之為“固定思維”的思考方式裡:「這是書上告訴我的產業現狀跟未來發展,這就是正確解答,不會有太多變化」。

我認為實際上,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奇點”的迫近。真正該討論的是產業與升學如何可能在一夕之間消失汰換,過去人類獨有的能力如思考,如何正在被取代中。要討論,哪些東西、哪些能力比較有可能會留下來?或者以目前來看,被取代的時間稍微遠一點點點?

在教孩子程式的同時,我們需要誠實的面對他們說:「其實這個行業可能很快也就不存在了。」而賦予我們誠實面對他們的勇氣來自於這個學科能夠訓練的思維,而不是鴕鳥式的「產業不會變、升學就照這樣!」。

但以過去台灣教科書的紀錄,他教的是“固定思維”。

(三)教育是培養,不是看天賦

孩子除了該正確認識產業與世界的變化以外,更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也是動態變化著的。可惜的是,在台灣教育裡,“固定思維”出現在各個面向之中,包含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資 H-V-5 資訊科技領域性向之自我理解

雖然我自己是自學的,但周遭還是有很多上過學的朋友。這類性向測驗即拿個試驗卷讓你寫,上面有些能力或個性上的問題,最後便斷言你適合哪些職業。

我認為這是台灣社會極病態的 “固定思維”。

真正應該理解的是,學生的能力與性向完全是在自己掌握之中,可以獨立培養。學生要知道有多少的有名作家是靠著毅力靠著練習,讓自己從每天寫一堆垃圾變成出口成章。

學生們應該讀的是「恆毅力」這類理解自己能力是如何變化的書籍,應該要嘗試讓他們要知道的是學習任何能力的科學方法。而不是接受一個測驗,然後被人斷言說:這就是你的能力與性向。

小結:

至此,我提出了對課綱的疑慮。接下來,本系列的文章會依著上面的疑慮提出一些建言,最後以一些研究的心得感想作結。後續正要開始撰寫,有興趣的話請各位繼續關注!

關注我們的粉絲頁:教育圈裡的工程師

Photo Credit: Riccardo Roman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