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囉(二)系統的危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誤解

Martinet Lee
Education X Engineering
4 min readMar 22, 2017

上一篇,我們的基本模型顯示這樣的上課方式有系統地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在這一篇裡面我們拉回無法量化的現實元素,用一些非量化的框架來談這種狀況下對大家長期的心態影響有哪些。

壓抑本能是種絕對的衝突,於是自然地感到反感

現實生活中,進度超前或是跟不上的孩子幾乎都會感到無聊。他們並不全部都發呆:有些會在老師默許下看其他書,另一些則會破壞班級秩序並影響其他人的學習狀況。

無聊時,要做點其他事情是我們人類自然的反應。

但當然老師不會允許的,這是他的職責所在。他必須保護那些在認真聽課的學生,不能讓“調皮”的學生破壞課堂規矩。於是老師與學生在這個點上,站在絕對的對立面上了。

想要壓抑這樣自然的衝動是很困難的。因此學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偷偷鬧,傳紙條、畫圖,而老師只能不停無奈的重複地生氣。在這個老師與學生的角力之中,可能是老師尊嚴蕩然無存,也有可能是藉由各種懲罰與措施,達到一個虛假的、表面的秩序。

想像一下,你肚子餓,正嚷著。上司說:「不準餓,你心態調好肚子就會飽了。」你接下來是停止嚷叫了,但你知道這命令不可能達到,於是本能地產生反感。可能是對這個課堂,可能是對這個老師,也可能是對這個體制。

最近才聽說在某小學內上課時上廁所要扣點,老師的說法是因為不這樣做,有同學會假借上廁所之名去玩。

最難過的是老師一點都沒錯,而同學其實也一點都沒錯

這件事情可以用賽局理論中的決策樹來說明。我們假設對於無聊的小朋友,玩鬧可以有10的快樂、發呆是 -5,受到懲罰是-10;對於老師來說,大家吵鬧毫無學習是 -10,懲罰小朋友是 -10,表面上相安無事是10。(沒有老師喜歡懲罰小孩啦。)

最右邊是結果給雙方的滿足度,(老師的滿足度, 學生的滿足度)

從這樣的系統設計衍伸出來的決策樹已經可以連結到我們的經驗了。在這兩種教學情況下,學生自然會選擇對他滿足度高的選項。這造成放任型的老師經歷到無法無天的狀況,而後其他老師們就會勸說採取秩序型的方式。因此最後達到穩定的幾乎都是那種“表面上相安無事”的課堂狀況。

於是,我們學會了發呆

學生們在秩序的要求之下漸漸對無聊感到麻木。而且還不是普通的發呆,因為明顯的白日夢當然會被猛批。我們特有的技能是如同變色龍般融入周遭景色一樣的,用認真的神情,發呆。

這也是我們每天練習最多的技能。

畢竟平均每人每天被強迫著練習3.2小時,能不強嗎?我們只需要8.5年就可以達到傳說中的一萬小時,於是幾乎我們全體都是認真發呆的高手。這種精神甚至滲透到大家的做事風格裡了:做事沒成果沒有關係,看起來很認真就好。

不良的社會影響

這篇文章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關注焦點從人上面移開,看向那個系統本身。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標籤、誤解的系統,真的很危險。

聰明人的無聊與厭世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課堂反應比你慢的,沒有好好思考過?沒有好好讀過書?他們如果多做點準備多思考的話,今天這些課程就能更精采了,老師不需要迎合他們,我們也不會浪費時間。如果今天沒有他們…

落後者的被放棄與厭世

你有沒有發現,沒有人要等你?那些課堂上反應超快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老師從不關注我們的需求,上得太快,卻沒注意到有很多人不懂。或許就是這科不適合我們?有時也默默想著我們可能根本不適合念書。

習得無助感深深的攫住你的心底。

能力本就有高低

「你有沒有發現,開車開得比你快的是瘋子,比你慢的是白癡?」

— George Carlin

這句心理學上的經典,在課堂上也適用。

並不是說沒有瘋子、沒有白癡,但是比例真的並沒有像我們主觀感知的那麼高。要我說,這真的是系統給我們的陷阱。

我們能怎麼做呢?工程人碰到這種狀況有兩種思考方式。一種是在使用現有模型之下調整參數,看是否能夠修好。另外一種則是嘗試用新的模型來解決現有難題。

我們下一篇會用現有模型來討論如何以改變參數的方式改善這個狀況。

關注我們的粉絲頁:教育圈裡的工程師

Photo Credit: CircaSas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