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for One Month】藝珂集團 The Adecco Group / 活動介紹 x 準備方法 x 2020 Taiwan Bootcamp 參加心得

Ellia Hsieh
『 Ellia 是個大學生 』
20 min readMay 9, 2020

--

圖片來源:Adecco Taiwan Facebook

前言

CEO for One Month 已經舉辦多年,算是規模不小的活動,然而網路上與它相關的中文心得、流程介紹等資料卻為數不多且零散。這次有幸進到地區賽 Top 20,參加了臺灣的一日 Bootcamp,因此在這邊整理出所有我能夠提供的資訊,供大家參考。

很多人會覺得 CEO for One Month 是個很難 / 很厲害的活動而不敢報名參加,我不會說「他其實不難」、或是「有投有機會」這種話,只能說參加這場活動,是個趁機審視自己至今為止擁有的能力與經驗,並想辦法將它們展現出來的機會。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比不上別人,只是沒有好好思考過自己究竟擁有哪些長處、又該如何將它們清楚地呈現在別人面前。

目錄

一、活動介紹
二、活動流程(總流程、Bootcamp 前篩選、Bootcamp 當日流程)
三、心得(學習點、整體評價)

活動介紹

CEO for One Month 是藝珂集團 (The Adecco Group) 所舉辦的一年一度實習計畫。雖然定位是實習,但總的來說更像是「為了爭取實習機會的競賽」,至於原因,在下面的 “活動流程” 部分將會一目瞭然。

💡關於藝珂集團: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公司,同時也是財星Fortune世界排名500大公司,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目前有5,100多家分公司,遍佈於60個主要國家與地區。

我是很喜歡到處亂參加活動的人,只要是看起來有趣、有挑戰性的,都想試試看。會這麼肆無忌憚,一部分也是因為目前這個階段 (大一) 到底談不上什麼時間成本。參加活動於我而言,除了有挑戰自己、多方學習的意義外,也是拓展人脈、建立連結的好機會。

因為這樣,這次參加 CEO for One Month 的動機並不是為了實習機會,只是想開開眼界、建立人脈。會特別提到這點,是因為我這次雖然沒有特別準備,但看了往年參加者的心得,大多是把Bootcamp當做正式面試般慎重準備的。這個部分也會在後面提到更多。

活動流程

CEO for One Month 整個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地區賽跟全球賽。

流程如下:

【地區賽】:在全球 40+ 個國家進行。

1. Country Selection Process (約1000人)

2. Adecco Taiwan Bootcamp (約15-30人)

3. Taiwan Top 5

4. Taiwan Top 1

【全球賽】

5. Global Selection Process

6. Global Top 10 _ Adecco Global Bootcamp

7. Global Top 1 (CEO for One Month)

其中 “Taiwan Top 1” 跟 “Global Top 1” 分別可以跟著 Adecco Taiwan / Adecco HQ 的 CEO 實習一個月,除了有很多執行專案、跟著執行長跑 meeting 的機會之外,還可以分別領 10w台幣 / 15,000歐元 (約50萬台幣) 的月薪 (!!!)

以下將著重於目前為止參加到的「Country Selection Process」與「Adecco Taiwan Bootcamp」此二部分,分別進行詳細介紹。

『 Country Selection Process 』

這個階段主要包含三個關卡:

一、履歷 + 基本資料

至 CEO for One Month 的官方活動頁面上傳個人履歷 + 填寫一些基本資料。這個步驟滿直觀的,就不多做贅述。

二、線上測驗】

含職場情境題、演繹推理、數學邏輯、個人特質等四個部分。

個人覺得這個部分滿有趣的,舉職場情境題為例,他會給出一些職場上兩難的狀況,然後請你從四個解決方法中選出你認為比較可行的選項;或是給你每個團隊成員的行程表,然後請你找出大家都可以的開會時間。就是一些職場上真的會遇到的問題,滿實際的。

最棒的是測驗結束之後,他們還會給出一份客製化的回饋報告 (Feedback Report),評價你各部分的表現。

三、影片挑戰 Video Challenge】

3分鐘以內的自我介紹影片。最重要的是在影片中展現出創意你是誰、以及英文能力。關於錄製/剪輯方法,可以在 YouTube 搜尋 “Video CV” 作為參考。

三個部分都通過之後,就會收到Bootcamp的邀請啦 🎉

這次 進到Bootcamp的人數 / 報名人數,根據 Adecco 的說法是 20 / 900

『 Bootcamp 』

今年的 Bootcamp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改為線上進行,但準備方向是大致不變的 (當然每年的內容還是一定會有微調)。

▲ 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進行 / 圖片來源:Adecco Taiwan Facebook

今年的流程包含:自我介紹團隊任務個人任務團隊面試團隊報告等五個環節。以下將詳細介紹各環節的內容,並提出個人觀察點。

【開始之前】

Bootcamp 前兩天,我們收到了一封email,裡面除了一個 LINE 群組的 QR code以外,還附有一封挑戰信 (是全英文的但這邊翻為中文轉述)。

請與分配到的小組成員一起完成一份三分鐘的報告,你可以透過 QR code 連結到我們為你們建立的團隊群組。你們將會在 Bootcamp 上報告成果。

Good luck and see you soon!!

題目則是:

How Do You Think COVID-19 Will Change the Future of Work?

是個切合時事、又可以考驗參加者對職場了解多少的問題。

我們很快在團隊群組內開始自我介紹,然後敲定了討論時間。因為只有一天半可以準備,大家又都很忙碌,所以最後5位成員中只有4位參與到討論。

考慮到報告的時間限制,我們認為只推派1–2人上場會使我們的報告更流暢也更具完整性。但由於題目敘述就只有上面講的那樣,不太清楚人數部分有沒有特別規範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問工作人員:「是所有人都要報告嗎還是?」並很快收到回覆:「可以是任何形式。」(如果想更透徹了解這個活動,這邊提到的資訊就滿重要的!)

當天討論在Bootcamp前一晚的深夜順利結束,這之後工作人員又在群組中給出另一個任務:

請在活動當天帶一個對你來說別具意義的東西。

———————————————

🎊 Bootcamp 正式開始!🎊

———————————————

【Agenda】

【開場】

開場的部分主要是流程跟評審介紹。

這回活動的主持人由 Adecco Taiwan 的總監 Carl Blundon 以及執行長 Cindy 擔任。請到的評審則有:Grand Hyatt Taipei 台北君悅酒店的 Jan-Hendrik Meidinger 總經理、Merck 的余文慧區總經理 (台灣&香港)、Spring 的 Isaac Liang 總監、GSK 的臺灣人事總監 Claire Lee、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劉安婷、以及 Adecco Taiwan 的總監 Amy Hsin。

▲ 評審團 / 圖片來源:Adecco Taiwan Facebook

這回請到的評審不是執行長就是人資部門的主管,與 Adecco 自身業務性質 / 活動主題相契。

【自我介紹】

簡單的開場過後,進到了自我介紹環節。除了自我介紹以外,也同時請我們介紹那個「別具意義的東西」。

慘了 — — 聽到指示的時候我直接傻掉 — — 完全忘了這回事。

前一天剛好搭了最晚的一班高鐵從學校回家,到家時都已經半夜一點多了,累到直接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凈。

裝沒事的繼續坐在螢幕前面,我撐住微笑,眼睛卻掃描著四周,尋找任何可以發揮的東西。因為是一個一個隨機點名,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叫到,也只能盡可能把握時間準備。幸好最後被點到的順序不算前面,輪到我的時候已經算思慮充分,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那麼,我今天帶來的『對我來說別具意義的東西』就是 — — 我身上的這件襯衫。」

(……………….)

「這件襯衫是我在16歲參加第一場國際活動前我媽媽買給我的。(半瞎掰) 每次有重要場合時,我都會帶上這件襯衫。它對我來說的意義,不只是讓我回想起自己對於國際活動的初衷與熱情,也時時提醒我,我的家人永遠都在背後默默支持著我。」

算是,呃,低空飛過吧。

【團隊任務 (Challenge I)】

接著是團隊任務,由評審團中Merk的余文慧總經理主持。

可能因為今年是線上,比較沒有辦法操作報告以外的活動,所以我們又獲得了一份報告。題目是:

What makes a good leader in an unprecedented time?

敘述大致是:像現在疫情肆虐,很多公司都受到影響。在當今快速變革的時代,什麼樣的能力/特質是一個領導者必備的?我們有20分鐘的時間準備、2分鐘報告。

討論過程中,成員們紛紛丟出了數個重要元素,包括:溝通能力、同理心、適應能力等。後來其中一名成員提出了一個專有名詞:“Stewardship (管家理論)” ,這個理論指的是領導者要像管家一樣,能夠顧全多個面向,並思考出短中長期相對應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因為可以涵蓋到我們前面提及的所有內容,因此我們決定將它作為大主題,底下再涵蓋先前提到的其他細項。

確立主題之後我們又面臨了同樣的問題:由誰報告?該所有人一起報告,還是一兩個報告就好?

經過討論後我們還是認為,只有一兩個人報告比較能夠維持流暢性與整體性。而因為管家理論的那位成員比較了解這個理論,我們決定由她與另一位成員負責這份報告。(決策過程很重要,後面會再提及。)

個人任務 (Challenge II)】

這個部分由 GSK 的 Claire Lee 總監交派,任務內容是要在 LinkedIn 發佈一篇 300 字以內的文章,題目是:

COVID-19 的爆發影響著世界。至今為止造成學校停課、考試取消;公司也因為這次疫情,需要重新思考他們的商業模式、並調整公司架構。作為未來的領導者,我們該如何透過合作來因應這種情況?

文章被規定要在 LinkedIn 上發布。因為是 LinkedIn ,自然也就有部分人還沒有帳號的問題,而主辦方也早就料想到這個狀況:

「如果你原本沒有 LinkedIn 帳戶的話,那你會有個很忙碌的午餐時間。」涼涼丟下一句,主持人就跟評審們去吃飯了。

…………… 好。 (認命的開始創帳號)

這個部分我的論述是,「建立透明化的資料庫與溝通平台」會是接下來對所有機構而言的首要任務。因為無論公司最終決定重整架構與否,數位資訊平台的普及都注定成為趨勢。

舉線上會議平台為例:人們原先沒有使用的習慣、也沒有開始的動力,但因為疫情使得大家被迫接觸。使用過程中,除了逐漸熟悉平台的操作方式之外,使用者也開始認知到使用它們的方便性 (ex. 節省時間、金錢成本)。就公司角度而言,也會開始審視過去許多不必要的支出是否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 (ex. 商務差旅)。因此即便是在疫情結束後,線上會議平台被延續做常態性使用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綜上所述,要因應這樣的狀況,確保「線上溝通」也能如「當面溝通」一樣有效率,將會是我們首先需要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夠建立起完整資訊庫與溝通平台,機構的根基就會是穩固的,也將更有能力面對任何突發狀況。

【團隊面試 (Panel Interview)】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輪流從 1~10 中選擇一個不重複的號碼,然後回答與號碼對應的問題。

題目包括「你如果是個 CEO,你認為你會被尊敬的特質是什麼?」「你如何面對改變?」「為什麼想要參加這個活動?」等。每個人有3分鐘時間準備 + 回答。

結束之後還會有一小段延伸提問時間,我們這組被問到的問題有「你的優勢/劣勢是什麼?」「你最討厭與什麼樣的人合作?」等,還有一些從主要題目延伸出來的問題。

我完全沒有準備……所以回答的零零落落。再加上這次是線上進行,緊張&正式感都瞬間下降了不少,差點就沒有掌握好回答的正式程度而失態。幸運的是,我們第一個回答的組員對面試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還有「看著她回答完之後現學現賣」這個選項。

以下大概整理出觀察到的重點 (其實就是面試技巧,網路上搜尋應該也會有很多相關資料):

一、[準備 + 回答時間好好分配]
不要一拿到問題就開始胡亂回答,準備跟回答的時間是一起的,花點時間整理好思緒再流暢地說完。

二、[向面試官打招呼]
像實體面試一樣,線上面試也要向在場的面試官打招呼。

三、[重述問題]
確認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避免答非所問。

四、[肯定對方問的是個很好、有深度的問題]
That is a very good question!

五、[看著鏡頭,眼神不要亂飄] ** 線上面試 Bonus **
第一次在線上開正式會議,前面幾場下來發現自己只要一緊張眼神就會開始亂飄。要看著鏡頭,就像實體面試看著面試官的眼睛回答一樣。

只能說很多人都是有備而來的,光看著都學到了不少。
結論:真的不要像我一樣沒準備就跑去qq 面試是需要練習的……

【團隊報告 (Case Presentation)】

如前面所述,這次的題目是「你覺得 COVID-19 會如何影響未來的工作」。

我們團隊從 C, O, V, I, D 五個字母,分別延伸出五個主題。原先決定交由其中兩人上去報告,但後來因為兩人之一改為負責團隊任務 (提出管家理論的那位),我們便決議這場交由還沒有報告到的另外三個人負責,以確保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

會這麼決定的另一個原因,也是我們向工作人員確定了報告結束後會有 Q&A 的環節,等於我們所有人都還是有平等的發言機會。

團隊報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報告本身,而是結束後的提問時間。會讓我印象這麼深刻,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我們這組有位能力很強的成員。她總能從容應對評審的提問,與評審一來一往的問答相當體面且穩重、著實令人驚艷。細節將會在後面 “心得” 的部分再行詳述。

心得

一整天高度專注,結束時連內臟都發疼…… 雖然今年因為改成線上進行,已經讓緊張感下降了不少,但一個又一個不間斷的任務還是讓人忙得焦頭爛額,午餐也是在一邊討論下午的團隊報告、一邊修改essay的同時隨便扒了幾口的。

這場活動下來學習到了不少,從做事方法、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工作態度等,都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以下分主題詳述:

【當領導者,你不可能永遠是好人】

這是我在 Panel Interview 時被給出的建議。當時我拿到的題目是「你如果是個 CEO,你認為你會被尊敬的特質是什麼?」

剛好最近在學校剛好有個領導工作團隊的機會,我也就運用經驗回答。原本的設想是:我很重人情,會很跟下屬講道理。舉例而言,下屬的 KPI 沒有達標時,我會嘗試了解背後的原因,然後看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在商量後一起調整的地方。

這邊反省一下自己面試時的失誤,就是把相反面也講了出來,還用錯單字。面試當下我說的是:「我不會像其他領導者那麼嚴苛 (strict)」,原本想表達是一個我相對其他領導者而言,與下屬更親近、更願意花心思了解他們的感覺,但因為英文語彙力低落,回答時有點力不從心,聽起來很像放縱下屬。

最後拿到的評論自然是「嚴苛跟重人情並不衝突。」、「當到 CEO 的話,不可能有那麼多心力花在下屬身上,要考慮到時間成本」(這個部分我還在思考)、以及這次標題所提到的:「當領導者,你不可能永遠是個好人。

自己對這段話的理解,並非要從現在開始要變得討厭一點,下屬才會聽話;而是要更懂得怎麼拿捏自己在下屬面前,展現出不同樣貌的時機與比例。

套一句 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劉安婷 (也是這回的評審之一),在活動結尾時所說的話: ** 非原話轉述,憑記憶寫的 **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for being a CEO, is to know when to show what — — when is it wise to be strict, when is it wise to be vulnerable, when is it wise to stay at the back and be supportive, when is it wise to stand in front of everybody and take charge — — to know when to show which version of you, this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光做得好沒有用,要做得又快又好。】

短短 9:00-17:00 的時間內被塞了很多任務,也有同一個時段需要完成兩個以上任務的時候,更考驗了時間分配的能力。

要怎麼又快又精準地完成要做的事,我想這是職場上必備的能力,也是從現在開始要好好精進自己的重點項目。

【從容的背後是無數努力】

能在被給出任務的瞬間想出相關理論支持的人、能在被問問題時有條理的回答的人,在展現出這樣的一面之前究竟做了多少練習?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 — — 這是我這次活動時看著部分參賽者,腦中不禁浮現的問題。

這次的團隊中,有一位成員總是說著「我最近剛好有寫到相關的報告」,就這樣提供了數回對團隊來說決定性的支持理論。我想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巧合,能這麼即時且精準地提出支持理論,這之前肯定是對這個領域有深入且多面向的了解。

同樣一位成員,在被問到團隊報告從 C, O, V, I, D 延伸出五個主題是誰的想法時,很有風度地回答:這個想法是我提的,但只有這個想法其實不算什麼,這五個主題延伸出的內容是由所有成員共同產出的。

這是我最憧憬的領導力 — — 不是遠遠在前的刺眼光芒,而是一盞包覆著所有人的柔光,面面俱到,也正是因為能力足夠才得以如此。磨練自己是為了在人前表現得更加從容,這是我在這場活動中所獲得最深刻的感觸之一,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團隊合作 vs. 展現個人能力】

團隊報告後,選擇「只讓部分的人發言」的組別,會被問到「這是怎麼決定出來的」以及「沒有發言的人是怎麼想的」

這個部分真的讓我很驚艷,也深深看出了主辦方與評審老師們的用心,雖然 「不限形式」這個條件在團隊報告中並不少見,但「有心了解團隊決策過程」並且「給予每個人平等發言的機會」,Adecco 真的是我認知中的首例。

其實活動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評審們對於會積極主動表現自己的參加者大多是給予高度讚賞的。而對於有些退縮的參加者,則會給出較尖銳的評論。 (雖然與真實職場相較而言都還是算溫和的了)

關於「團隊報告中,沒有發言的人是怎麼想的」,得到答案不乏「我們覺得讓更擅長的人來做比較好」、「我認為自己比較擅長做簡報,所以決定負責簡報」等,而主持人給出的回覆是:

“It’s okay that you wanna be a team player, but don’t forget, you’re all here competing for yourselves, as individuals.”

“If you don’t speak, we won’t remember you, that’s how it works. You wanna be a team player? That’s okay. But what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is, how do you contribute to the team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 your own abilities.”

其實感觸很深刻。或許是受到亞洲文化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就算很想拿某個機會也都不太敢毛遂自薦,甚至認為競爭是一種「失態」,而將機會拱手讓人。但機會原本就少,競爭的場合既避免不了、也無需避免。再者,我們總會顧慮競爭之後失敗的話很「丟臉」,但仔細想想,就算失敗了又如何?

這個部分我學習到的不只是「要好好展現自己」,更延伸出「要怎麼有風度地展現自己」這個疑問。希望在此之後能夠把握機會多多練習,逐漸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 p.s. 說自己擅長做簡報那位,主持人的回覆是:Well, that would be great if we’re holding “ Slidesmaker for One Month ” ! ( 超壞 XD )

▲ 2020 Bootcamp 參加者 / 圖片來源:Adecco Taiwan Facebook

【Feedback】

前面提及的那位厲害成員,在團隊面試的時候被問到這樣一題:「你最討厭與什麼樣的人共事?」而她的回答是:「不給回饋的人。」

「我認為回饋是促使人成長的動力。」她說,「如果沒有回饋,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不。」

確實有道理。我想了想之後覺得,給回饋的這個互動中,獲得成長的似乎也不只是收到回饋的人。給回饋的人除了需要對狀況有一定了解外,還要懂得怎麼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讓對方理解並接受,同時提出更好的方案。這絕對是一門學問。

所以所以,事不宜遲,就在這邊分享對整場活動的評價!

👇🏻👇🏻👇🏻

或許是因為今年改為線上進行,參加完當下其實沒有特別驚豔的感覺。但現在回想起活動中每個環節,赫然發現這絕對稱得上我參加過的活動中,最用心辦的前幾名。原因如下:

首先是謹慎。線上舉辦 Bootcamp 對藝珂來說也是第一次,流程銜接的部分卻非常順暢,沒有出現任何大問題。事前的 Technicle Rehearsal (測試大家能否使用線上會議室、麥克風/鏡頭能否開啟等) 相當細心外;過程中有不少需要切換至小房間進行小組討論的環節,都沒有出差錯;會議中有許多輔助資料 (流程、任務內容、簡介等),工作人員也都在第一時間將檔案傳送至團隊群組,供我們參考。

再來是用心。活動一開始主持人便告訴大家,藝珂會舉辦這場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讓學生更了解職場,而他們也確實有在活動中讓我們感受到這點。活動過程中,主辦方與評審們都非常真誠的在給每一位參加者回饋,也如前段提到的,同等重視團隊合作的「結果」與「過程」,並充分給予每一位參加者發言的權利,希望不要有人留下遺憾。除此之外,藝珂的工作人員們在活動前中後,都非常及時地在回覆我們用 fb、LINE、email 提出的所有疑問。

除了主辦方,我認為參加者們也相當令人驚艷。除了能力相當高水平外 (基本上進到 Bootcamp 的人都擁有相當亮眼的學經歷),部分參加者是留學生/在台外國人,英文能力相對處於優勢 — — 要與這些人平等競爭的壓力確實不小,但也因此有了很多觀摩學習的機會。

比較可惜的是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改為線上舉辦,跟網路上的評論相比,可以明顯感覺到相較於往年的緊張刺激感下降了不少。不過主辦方也承諾,如果之後疫情受到控制,將會計畫在年底前舉辦一場實體見面會。

期待它的促成。

CEO for One Month 的本質雖然是競賽,但我認為如果沒有特別想要那一個月的實習,可以抱持更輕鬆開放的心態參加。無論晉級與否,這場活動的每個階段都各有其學習點,而就 Bootcamp 而言,它同時是個建立人脈認識業界、並多方學習的好機會。

除了學習到很多以外,這場活動也讓我看清了自己多處不足。如果有機會再參加一次 (明年如果回歸實體一定會刺激很多),我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報名。

推薦指數 ⭐️⭐️⭐️⭐️⭐️

圖片來源 / Adecco Taiwan Facebook

附上相關連結: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我拍ㄕㄡˇ.... 雖然我還不知道拍手可以幹嘛 (Medium菜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