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的自信從何而來-保有職場自信心法

cic
在非營利工作的路上
Jul 9, 2023

自信從何而來?這真是一個老掉牙的題目。再將問題具體一點:工作上的自信從何而來?

本文章摘錄了《柔韌》書中第五章:堅定且周全地做出決定,抓出三個有感的重點,並且以自己的工作經驗出發,作為反思紀錄。:

  • 建立具有事實基礎的自信(建立底氣)
  • 回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
  • 不害怕失敗經驗(保持成長思維)

當我從社福團體轉戰到贊助方的團隊工作時,發現自己完全離開了同溫層,我的主管、同事們全部飛社福領域出身,討論事情時完全講著不同的語言,思考邏輯也大大不同。也因為在溝通上常常無法對焦,加上身為團隊的新成員,發言時越來越沒有自信。我覺察到自己常常在會議上縮在椅子上,而無法挺直身子開放的接受對話、不敢提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甚至在提出的時候加上很多不確定性用詞例如「可能、好像、應該、我覺得」等。

久一點,我知道自己缺乏底氣。法蘭 · 豪瑟在「柔韌」書中提到「自信是可以培養的」,而且透過透徹的自我反思,可以建立「有事實基礎的自信」(evidence-based confidence)。

我認為「有事實基礎的自信」其實是我們常說的底氣,可以從兩方面建立:一是知識補充、二是經驗建構。

我剛開始跨足不同領域時,有前輩提醒我開始補充財務知識,「讓自己有底氣」,他這樣說。所以我開始學習,累積自己缺乏的知識面,在學習的過程中去轉換語言的使用,摸清楚自己的溝通對象以轉換對方「聽得懂」的語言。除了累積知識點,更重要的是經驗建構,去實作,累積戰績,剛開始只能攻下小小的戰場也沒有關係,但是要隨時有意識的設定目標、累積有用的經驗值。這些都可以累積為自信發言的底氣。

不過,在培養「有事實基礎的自信」的過程中,我會陷入「新舊系統不相容」的衝突感。當我投入在建立新的邏輯思維,捨棄部分原本業界的習慣用語時,發現自己似乎在心中成立了對立的兩方,彼此無法相容,而這樣的衝突感也影響到自己對於工作的價值觀。

「這樣想、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贊助方的想法是否如實的幫到了社福圈?)

「過去的自己或同事會如何看待現在的我?」(我是不是變得勢利了?)

這些自我懷疑產生極大的心理衝突,對於自信培養沒有幫助。我在團隊裡的發言依舊缺乏底氣,聽起來比較像是妥協下的言論,虛虛的,無法鏗鏘有力。我意識到要處理心裡面「不相容」的斷裂感覺,就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核心價值。

「我生活中期待擁有的特質、我夢寐以求,想在生活中擁有的特質」將是你的核心價值觀,艾希莉 · 史塔爾在書中「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提到。

我一直相信工作不只是將自己的時間賣給公司而已(避免掉入資本陷阱),工作創造的價值不單只是金錢利益,當然創造商業價值與累積財富也相當重要;但是我更確信的是,在一天40小時的精力投入能夠與自身信念與價值觀一致,並且創造社會福祉。當我確定了自己的北極星核心價值,再回過頭來,看自己是否在一致的道路上前行,才消退了自己內心的衝突感。

過程中,除了不斷的自我覺察和對話,還需要具「成長思維」的心理素質。這對於自尊心強的我而言,相當困難,我還記得小時候搭公車按下下車鈴就會臉紅覺得全車的人都在看我,害怕成為眾人矚目焦點、害怕自己按錯下車鈴、害怕被司機罵等。我開始練習「不計後果的發言」。

「不計後果的發言」練習有點類似大家在談「被拒絕的練習」或者和陌生人講話的練習,被拒絕的次數增加,就免除恐懼了。不計後果的發言不適用於和人吵架、濫用情緒性的字眼。而是在工作上更勇於將自己的想法或提問表達出來,無懼他人眼光或是不是正確答案。破除自己總是瞻前顧後,想太多而裹足不前不擅表達、失去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機會。

成長思維提醒自己在過程中永遠都有機會嘗試調整。而當自己抱持著這樣的心態時,更能夠同時有自信的表達自我,並且在面對不同想法或衝突時,放下自尊、蹲低學習。工作永遠都有新的挑戰,帶著成長思維去面對新的挑戰、累積底氣與自信,並且隨時有意識的檢視自己的核心價值;這些將會是我要練習的職場心法。

--

--

cic
在非營利工作的路上

社福非營利工作的心路歷程|非營利機構 · 社會影響力 · 個人成長 · 教案設計 · 社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