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物資過剩」

中正E報
中正E報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un 4, 2019

【記者 魏衣君/嘉義報導】

有許多善心人士會捐款或捐贈物資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單位,並分享相關資訊給周遭的人,然而卻因為有些社福單位沒有管理、即時公告系統,或是有些民眾在捐贈前未先確認清楚,雙方的資訊不對稱導致物資過剩,可能因此浪費捐贈者的愛心,也造成受贈單位的負擔。

善心資訊不及時 過量物資湧入

日前有網友在臉書社團發布位於嘉義市的修緣育幼院目前已物資過剩的消息。財團法人嘉義市私立修緣育幼院成立於民國76年,因早期的建築倉庫較小,所以無法囤積過多的物資,且目前只有15位院生, 需求量並不大。總務賴文凱說:「目前民眾捐贈的東西,只有我一個人在處理,所以若有大量的捐贈,會出現人力不足的問題。像是之前有一位善心人士,轉發我們修緣物資缺乏的資訊,但那其實是102年的舊資訊,因此造成全台灣都以為我們急需救助,導致大量的捐贈品湧入。」

已成立22年的修緣育幼院,在嘉義小有名氣,經常收到物資捐贈。【記者 魏衣君/翻拍自財團法人嘉義市私立修緣育幼院】

受贈物資過剩 資訊不明是主因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被丟棄或浪費,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資料,台灣在2018年產生的垃圾量超過970萬公噸。物資捐贈者魏小姐說:「台灣人物資過剩的情形很普遍,可能是因為商店林立、網購方便、廣告無孔不入,現代人追求生活便利性、追隨流行風潮、即時行樂等觀念,若不是為了鼓勵民眾消耗家中二手物品,其實都改為捐款是最方便,社福單位也比較好運用,但款項一多,也會怕流向不清。」

造成受贈單位物資過剩的問題,主要可分成兩方面,一方面為有些民眾未確實瞭解社福單位需求的項目與數量,只照自己的認知去做,另一方面為有些社福單位沒有好的管理系統或人力,無法隨時掌控數量、更新募集資訊等等。

雙方加強交流 免讓愛心成負擔

對於過剩的物資,社福單位該怎麼處理呢?賴文凱說:「像需要冷藏、冷凍的東西,我們都會當天分享出去給其他社福單位,如以幫助遊民、課輔、養老為主的團體,然後常溫的食品,我們就等累積到一定的量,在有效期限內分享出去。」為了避免常有捐贈物資過剩的情況發生,賴文凱建議若社福單位有需求的話,可以在粉絲專頁或網站放上募資的資訊,並且盡量即時更新,另外民眾也可以先打電話到欲捐贈的單位詢問他們是否需要物資或需要什麼品項。

嘉縣物資銀行 E化整合愛心物資

許多縣市都有創設物資銀行,嘉義縣慈善資源暨物資銀行整合服務平台運用縣內物資資源,並透過物資電腦化管理資訊系統,有效管理物資的進出流量及發送狀態,民眾在捐贈時不妨考慮將物品捐贈到物資整合平台,使愛心物資可迅速、妥適的提供至有需要的人。

嘉義縣物資銀行的物資囤放區,上面皆貼有捐贈物資的單位。【記者 魏衣君/翻拍自嘉義縣慈善資源暨物資銀行整合服務平台】
嘉義縣物資銀行拜訪案家發放物資。【記者 魏衣君/翻拍自嘉義縣慈善資源暨物資銀行整合服務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