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的表現與影響

eoiss
王立第二戰研所
9 min readDec 2, 2018

這篇算文債,因為之前答應人要講人文素養的東西,結果就拖著。

如果讀者有去查人文素養,大概會覺得很昏,因為根本查不到什麼簡潔的意思,若我們查教育部十二年國教中,對於素養的定義,就會稍微有一點概念,素養包含知識、技能、態度三個部分。用例子來解釋,你知道怎麼怎麼做菜(食譜),跟怎樣把菜做好(廚藝),以及怎樣對待做菜這件事(敬意)。

說來慚愧,學校講了多少年素養教育,但別說是落實了,筆者看到的是恐怕老師自己都不知道素養到底是什麼,頂多研習的時候把資料看看,回頭還是用同一套教法在做。筆者這邊儘量具體、簡單點說,怎樣把知識、技能、態度三者,結合成一個素養的概念,然後讀者大概就會知道為何素養很重要。

一份食譜,記載的是知識,內容會有食材、器具等,是人類歷史的結晶。好比說要烤蛋糕,你需要雞蛋、麵粉、烤箱…等等,所以一個完全不懂怎麼烤蛋糕的人,必須先學會認字、詞語、句型結構,這樣才能讀懂食譜傳達的意思,你應該準備多少材料,每個步驟的順序,需要的時間跟準備的工具。一個連麵粉這兩個字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自然不懂食譜在講什麼。

技能,就是實際去做蛋糕的時候要會的技藝,雞蛋怎麼打散,分幾次加到麵粉中,用多大的力氣跟速度去攪拌,要不要把麵糊靜置、敲打,放入烤箱後上下火幾分鐘,火力多大等等。你不需要看懂食譜,甚至連雞蛋叫做雞蛋都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有師父帶,練習久了自然就會了,之後還可以隨著經驗的累積,任意變化麵糊的條件,加其他的食材,烘烤的時間,做出不同口感的蛋糕。

讀者會發現,知識跟技能,在以往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幾乎是高中學知識,高職學技能,兩者可以沒有關聯。這在日後,就成為我們成年人缺乏素養的基本條件,也就是欠缺了其中一個部份,導致社會有兩種觀念揮之不去。其一,書念很多的人常常自以為看文字就懂了,沒有實務操作過也無所謂;其二,技能訓練中的知識含量少,使得學習技能的人輕視知識,頂多是本科專業知識會在意,好像走技藝體系的人不讀書也沒關係。

這導致「態度」根本教不下去,別說學生不懂,老師自己也不會。

態度,指的是面對事情時的,個人的價值與判斷,這必須結合前兩者才做的到,知識跟技能缺一,態度絕對教不出來。讀者可能會很困惑,為何教不出來?筆者不否定有天賦過人者做的到,但多數人依靠的是個人的感官做決定,態度是不能用教的。

具體來說,你知道烤蛋糕的知識,也動手烤過蛋糕,所以…

你能否體會,要烤出一份好吃的蛋糕有多難,你願不願意、應不應該付給蛋糕店老闆較其他蛋糕店更多的金額?

透過自己做過蛋糕的經驗,能否理解為了烤出最棒的蛋糕,師傅必須花費多少歲月,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自己做過蛋糕裝飾,知道為了讓蛋糕的外觀看到就甜在嘴裡,完全能體會一片精緻典雅的蛋糕,師傅要下多大的功夫?

做過才知道難在哪,所以你會開始尊敬專家,並願意付出相對應的代價。有了這種態度,你才會更進一步去了解事物背後的道理,例如…

這片海綿蛋糕的香氣濃郁從沒吃過,加入的是遠方的香料,因為栽培困難而昂貴,糕點師為了讓海綿蛋糕更完美,想必嘗試過數十種以上的香料,最後才找到這種,而這香料的栽培需要農夫每日細心的照料,因為只要有一天的日照跟水分出差錯,香氣就會大大降低,用想的就可以想像出,農場主人肯定每天都沒睡好,任何風吹草動就要起來調整溫室的環境…

讀者理解了嗎?真正會吃的人,是擁有尊敬廚師態度的人,能從食材的變化跟風味,了解廚師背後耗費的心血,知道這是很多人在其專業領域上認真努力的結晶,才能成就眼前這一盤成果。我們一般人也許沒有這些懂吃的人的功力,但至少能夠理解,這盤食物來之不易,值得我們掏錢跟尊敬廚師的技藝。

人文素養說來難懂,是因為這涉及到文化面的東西,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承,我們活在文化中,不僅承先也啟後,今日我們努力的種種,終將化做知識與技能,成為歷史傳到後世。你會希望兒女繼承你的知識,徒弟傳下你的技能,也就因為如此,過去的文化與遺跡才值得我們去保留,因為這是一種態度,你怎麼對待前人,後人就會怎麼對待你。

所以各位回頭去翻十二年國教中對素養的敘述,為何如此「全面」,造成現場教學的困難,其來有自,因為生活從來就不簡單。

我們回想一下,怎樣看待那些街頭巷尾的小吃,一碗魯肉飯25元,跟鬍鬚張賣的差在哪,分的出來嗎?中間的差價多少,價值在哪,能夠分辨嗎?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筆者相信讀者的心中,自有自的想法在。

沒有人文素養的社會,就會追求CP值極大化,希望一片冠軍麵包可以用10元麵包的價格販賣,這樣才是賺到。然後當你我都是這種奧客,希望麵包要好吃,同時又要便宜大碗,會留下的是什麼?當然就是香精麵包,因為沒有素養教育,你連麵包放的是香精與否都不知道,還記得胖達人的笑話嗎?沒出事前多少人稱讚其天然、美味。

有人會說,市場機制造成這個結果,我們不需要介入去扭曲市場。說這話的人幾近無知,筆者還可以肯定說這話的人收入不低,生活三餐無虞。今天會形成這種市場,就是因為全國民眾都欠缺素養,所以只追求俗又大碗,其他都不重要,也就因為如此,高階甚至中階的產品沒有市場,會出現的鐵定都是假貨,你自己做過糕點就曉得,那個香精跟真的食品價錢差在哪,怎麼會覺得20元的草莓麵包裡面充滿天然草莓精華?

好了,欠缺素養的恐怖還有其他面向,簡稱扼殺創造力。

當你只擁有知識而沒有技能,就會空口白話;只有技能沒有知識,就無法從知識中去理解其他的可能性。兩者不齊備,就不會有面對世界正確的態度,你根本就創造不出任何東西,只能模仿跟海盜。

為何產業轉型轉不出個鬼?去問問那些老闆怎樣看待研發,大企業的先不論,中小企業十之八九都是指研發曠日廢時,或是投入的成本跟回收不成比例。這話有說錯嗎,其實也沒錯,但看不出研發需要多少時效,或是研究人員跟你說真的說假的,難道不是決策者自己的問題?

就算不是研發好了,只是生產線的改良,線上勞工有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嗎?當然有,但他們多數欠缺知識,所以只能用手邊看得到的,或是等哪天外面有人帶來新的工具跟材料,才能做出改善。而你要找一個懂知識的大學生來改善,他也得先在現場累積個一年半載經驗,不然也是不曉得問題癥結在哪裡。

然後,老闆跟管理階層,因為自己也沒有素養,又多不肯承認自己其實不懂,所以面對改變通常是選擇不去改變,或是必須在既有賺錢的基礎上改變。結果就是,線上工人沒能力去變,找來的大學生沒時間練,老闆久了也失去信心,覺得沒有一個人可以用。

其實現場有這種人,筆者還真的見過,也就是外勞。有些外勞在本國的學歷都大專以上,現場做個一兩年,都嘛知道怎麼做比較好,但領那個薪水幹嘛告訴你?更何況外勞一堆都被當笨蛋,講話也沒人信,浪費時間幹嗎。

整體來說,就會變成這個社會,大家都想走捷徑,反正取得外國的先進技術比較快,何必自己來。取得先進技術之後,又不想花時間訓練自己的低階勞工,反正大學生滿街都是,薪水高一點就有人願意來。然後賺代工錢嫌太少太慢,被歐美日國家壓低利潤,就有人開始壓榨勞工,苛扣薪資跟加班費,更糟糕的就是去逆向複製原廠技術,稱自己是獨立品牌去搶市場,結果被發現後提告到要脫褲子賠,不願意賠就在那邊哭政府不幫忙,官員下台。

說到底,就是因為態度不對,所以沒有面對問題過,也沒有正確的應對方法,導致各行各業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在自己的領域內很尊重專業,但出去之後就鄙視其他人的專業。這是因為,當你沒有從小培養,長大後已經很難去學到了,同情心、同理心僅止於身邊,對不了解的東西認知太淺。

總結來說,僅有知識沒有技能,在台灣看到的例子實在太多,這毛病可以簡稱為數據至上病,好像有數據就是對的,有文字記載就是正確的,然後依照紙本上的資料,去設想應該怎樣做下一步。這些高中大學體系畢業出去的,很多都沒想過數據可以造假,文字也可以唬爛,甚至整套都是假的。

僅有技能而缺乏知識,在台灣的狀況就是把讀書簡化成背誦,知識的內涵被視作無用與賺不了錢的廢物,可稱為「學那麼多幹嘛,又不能賺錢」的具體表現。這類朋友,對世界的變化認知不足,也欠缺從知識體系中擷取對自己有利部分的能力,更難想到下一步、下兩步的東西。

合起來,就是欠缺開創能力,沒有知識當做背景,也沒有技能作為後盾,會盲信數據、聽信權威。

這些也不是筆者發明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當年為何會出現印象派,當照相機出現後,追求寫實的意義在哪?人家百年前就都想過了,麻煩代工台灣在這裡先代工研究一下。

所以,筆者為何質疑在台灣,左派許多的理念行不通,根源在此,而不是筆者天性討厭左的東西。你就算要討厭一件事,也得說個理由出來,只能說出形容詞,說不出具體東西,筆者只能說您很可能還是陷在聯考病中,想找標準答案找不到,只好寫抒情文看分數能否高一點。

為何文青咖啡廳行不通?許多專家說的是沒有特色,其實就是文青想像的咖啡廳就是那套,會吃這套的人又沒那麼多,你若沒有手段把文青咖啡的好,說服給體系外的人知道,誰要花City Coffee好幾倍的錢去喝。就算你是咖啡達人,架上擺了數十種國內外咖啡豆,耗費熱情跟客人推銷不同咖啡的香氣、酸度等等,不懂的人也是只能抱以禮貌的微笑,最後賠到關門大吉。

好比護樹的熱情值得敬佩,但徒有想法沒有做法,當然不會有人支持。筆者不是說護樹人都沒去做,而是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怎樣說服大眾,保護那些老樹是有意義的,就算要移植也得要找地方,每間學校都花時間說服,收容一兩棵,全台灣有多少可以收的地方?筆者指的是這種,兼具理念跟實務,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素養的做法。

純經濟效益、純市場法則、純理想主義,彼此之間沒有調和,最後的結果就是硬碰硬,比人頭多,在台灣誰會贏,膝蓋想也知道。

素養教育,不光是老師的責任,一個公民教師把課堂化身小法庭,讓學生親自體驗,但從而耽擱了考試進度,家長要不要給予鼓勵與支持,還是痛罵損害學生權益?一個生物老師帶著學生繞校園一圈認識所有動植物,家長是不是要去翻主任的桌,說怎麼都不教點有用的東西?

你能夠從身邊開始,對真正好吃、好穿、好用的東西,付出應有的價值嗎?還是覺得,便宜就好,品質堪用即可。願意用鈔票獎賞努力的廠商,還是給廠商錯誤的誘因,反正台灣人只要便宜吃香精也可以,只要夠便宜就算豬肉有豬瘟又如何,反正養豬業全滅就進口,太貴就叫政府補貼啊。是這樣嗎?

問筆者什麼是素養,這就是歷史的總承,這就是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