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5)

eoiss
王立第二戰研所
Jun 23, 2024

也因為如此,這讓我們在資訊獲取時,很難得到真正專家的意見,就像筆者常酸中文資料,三不五時就要提兩句中國最棒,可不是見不得人好,而是很簡單的一個常識,如果中國擁有這麼多超棒的礦區,也投入了生產,那為何大家還是買其他國家的?總不能跟筆者說,因為大家都想賠錢去辱華吧。

這次的主題是講全球化困境,透過解說製造業的形式,所以筆者不打算把每個產業都科普,再說也做不到。

花了五週,大致談了鋼鐵製造,有興趣的朋友只要稍微查一下,就會發現鋼鐵品項非常多,會用到各種元素摻雜成各種合金。稍稍思考,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冶煉或許過程都差不多,但原物料的獲取就絕對不單純。

各位可以想成,你玩最新的模擬遊戲,挖礦的礦區種類有幾百種就好,十幾個礦區才能產出足以生產現代材料的加工廠。這種遊戲玩不下去的,地圖蓋滿滿的礦區,加工廠才兩三個,連科技樹都點不上去。

工廠外移降低成本?掏空底層製造業的陷阱

回到製造業看全球化的主題上,現代製造業是非常複雜的,源自於人類花了數百年的時光,累積出非常龐大的材料資料。筆者舉一個例子,合金是混合物,把好幾種元素混在一起,二元合金是兩個元素,三元是三個,那麼人類在三元合金上有多少研究成果?

數以萬計,最基本的三相圖,可以形成合金的資料就數千筆了,更別說現代合金材料還能混合到四種以上,膝蓋想都知道其複雜度。若各位可以理解,每一種合金的性質研究,都要研究所以上程度投入數個月,才能獲得些許成果,你就會對人類文明產生龐大的敬意。

不會動不動覺得只有自己最懂人類未來。

我們開始談製造業的複雜前,要先回到第一篇所說的,生產流程很難集中到一家工廠上,在前幾篇的原物料概論上,大致上可以明白,原物料的精煉純化,或許還可以在幾家廠區內做一條龍的處理,有些則不會。

為何?

要考慮半成品的特性,例如提高純度的過程中,過渡產物若很容易氧化,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同產線接著處理,而不是運送這批物質,冒著氧化風險送去其他地方代工省成本。又或者是輸送固態的半成品,總是比液態、氣態來得方便。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生產製程為了降低成本,什麼都可以拆開代工,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都吃過這種虧。原本以為外移其他國家降低成本很合理,但這家廠移走後,打破了原本產業區塊的平衡。也就是,某A廠搬走,省下了他自己的人力成本,但對於下游BCD廠來說,還得花力氣去海外把A廠的東西送回來,久而久之有人開始受不了,B廠也跑走,CD壓力更大,最後全部都跑了,變成ABCD通通到了他國建立一個新的工業區。

  • 編:美國近年持續布局讓製造業回流

技術必隨工廠外移,代工只是寅吃卯糧

人力成本確實降低,但對本國技術人力來講是毀滅性的,因為具有跨國流動能力的人沒那麼多,先進國家以為技術主管移動,去他國教育訓練本地員工,就可以省下大批成本,這在短期內都能成立。

實際上能省下的成本沒那麼多,而且競爭很快就會進入紅海。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國家的人力成本會低,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人力素質很低,另一種是國家經濟不好,幣值比較低。

外移工業區降低成本,如果是低階人力,那確實有其優勢,但涉及技術培養,等於長久下來,提高了外國人力成本,因為其技術能力提高,競爭力增加,外商與本土產業相比,優勢漸漸降低。若放大格局,外國透過吸引外資興建工業區,得到經濟成長,勢必提高生活水準,進一步促使匯率提高。

白話一點,外移之所以可以降低成本,是因為我們從高技術的地方跑到低技術區,低技術區的人力成本當然比較低,若連環境成本都可以省略,價格優勢自然出來。而這種降低成本的方式,在邏輯上是資訊落差,也就是除非你讓外國永遠陷入混亂,工人技術無法提升,國家經濟好轉不起來,消費力持續低落,俗稱殖民化。

不然,外國犧牲自己來成就我們的意義在哪?人家一定會想盡辦法獲取技術,提高本國經濟,強化國家實力。時間一拉長,變成跟我們一樣的先進國家,資訊落差不再,優勢也不再,會從合作者變成競爭者。

問題在於,全球化開展後數十年,為何都沒凸顯出來?而在近20年內,狀況加速惡化?

將「中國」納入體系,使全球化系統超速崩壞

答案就是在中國上,這不是偏見,是量體。

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美洲有3億7千萬,歐洲約4億5千萬,亞洲2億2千萬,紐澳3千萬,合計10億7千萬,而中國一個國家人口就超過13億。

這什麼意思?全球化的開展前身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於二戰後只有20多國參與,到了台灣經濟起飛期的1960年代,才在美國甘迺迪總統任內,20多變成60多國。70年代上升到超過100國,90年代進行過一次更新,並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才算正式奠定現今認知的全球化基礎。

二戰後的先進國家都是工業大國,於60年代之後開始進行產業外移,也就是我們課本說的,將競爭力低的產業移出去。但課本沒講的是,決定產業轉移的並非經濟理由,都要先從政治出發。在美國,就是國務院若不同意,不能在冷戰時期將技術外移到沒有貿易協定的國家。

說白了,就是「自己人」才能享受到工業國家的產業外移,用金字塔結構的角度來看,即是將下層產業轉給比較窮的盟國,那本國就可得到低價產品,降低的成本可以發展本國高階技術,盟國賺錢後也會回頭來買本國的高價產品。

雙贏,前提是盟國,而且人家不大。

那麼重點只是在盟國嗎?筆者為何說中國是關鍵?逢中必反?

逢中必反可說是堪比軍事上「料敵從寬」的咒語,用來阻止思考非常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