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腳沒力 — 談假性扁平足及肌肉張力不足

Erin Huang
翔哥 & 顥弟's Mom
6 min readJul 19, 2018

記得之前翔翔在1歲多讀公托時,很多時候在接送他上下課時,他都會要我抱抱,我一直以為翔翔是不想要自己走路,有時候還會因此覺得很不耐煩及生氣。

慢慢跟翔翔相處的時間變多了,我進一步觀察到,翔翔常常是用拖行的方式在走路,且有一點內八,在家赤腳跑步也會發出很大聲,「啪」「啪」「啪」踩地的聲音,但我並不以為意。

在偶然的機會下,和小組的姐妹到她阿姨開的特教補習班,

帶著翔翔做一些運動,觀察到翔的腳好像有點扁平,也提到腳好像比較沒有力氣,建議我帶翔去復健診所做個評估。當下聽到其實真的好挫折,原來我們一直錯怪翔了!

或許他是因為腳不舒服,或者真的沒有力氣,所以才要抱抱,覺得有點自責,我們疏忽了!

於是,之後每次我和翔一起散步、走路時,我都會提醒他,腳抬高,往下踩,輕輕地、、一直重複一直重複‧‧‧‧有幾百次吧。

接著,我帶翔去新莊的盛豐診所做評估。記得當天翔翔有點緊張,問我為什麼要看腳,醫生和復健師請他走路,翔翔就很小心翼翼的走,然後醫生請他跑來找我,就發現腳比較沒有力氣的問題了。

我跟他說,醫生叔叔要幫助翔翔的腳更有力氣,就可以跟爸爸一起去跑跑和打球。

醫師做了一些檢測後,表示腳確實有比較乏力的狀況,以及假性的扁平足(後面會有說明),他說現在的小朋友戶外活動不足,整天穿鞋在水泥地走動,這種踏地方式會壓迫足弓的發育,不過8歲之前仍有機會自然矯正,把握這段黃金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已,放鬆一點,否則翔翔可能會覺得他怎麼了嗎!?還是他做錯了什麼事!要特別留意才行。

我查了些資料,一般人足底有個類似弓箭的組合叫做足弓,就好像是足底避震的彈簧,當站立、走路及跑步時,負擔體重的肌腱會把足弓的頂部拉高,讓足弓保持彈性,

若足弓在平躺或站立時都消失,就稱作扁平足,若走太久的路會腳痛、運動也容易造成足部不舒服。而四歲前小朋友有所謂生理性的扁平足,也就是腳抬起來時仍可看到足弓,但是踩下去時就消失,只要沒有腳趾頭位置不對等先天性異常,可以先觀察,翔翔就是屬於這類型的,

建議可以做一些促進足弓發育的動作,幫助足弓發育。例如:練習用腳趾去抓地上的衛生紙或手帕、墊著腳尖走路、讓小朋友赤腳踩泥土到沙坑去玩、體驗大自然。

然而,這跟肌肉張力不足也有相關。對於曾經拿過寰宇家庭舉辦的爬行比賽第三名的翔翔,被診斷為肌肉張力不足,我確實覺得很難接受,好歹爸爸也是運動咖 ><

我引用王宏哲老師的分享,「肌肉張力」是什麼?「肌肉在不刻意出力的狀況下,還能讓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的一種機制,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

舉例來說,當我們站著的時候,不需特別用力就可以維持站姿,靠的就是肌肉張力。如果肌肉張力不足,骨骼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機制,孩子很容易發生骨骼歪斜、脊椎歪斜、脊椎側彎、下背痛、骨刺…等骨骼問題,產生「莫名其妙」的疼痛,這時很多家長會猜測:「這只是成長痛」,忽略肌肉張力不足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使得狀況更加嚴重。

長久下來,肌肉張力不足還可能導致姿勢不良、視力不良(因為姿勢不良而產生的斜視),在運動方面,孩子大動作的協調能力也會不佳(如:跳舞跳不好、跳不久、容易累),這些狀況都會引發學習上的問題。

以翔翔是下肢為例,可能會有以下的狀況

  • 腳伸直時,膝蓋不是往前彎而是向後頂的狀態,有「靠膝蓋卡住」來維持站姿的感覺。
  • 走路的耐力差,常見於女生族群,動不動就要坐推車。
  • 喜歡採用W型坐姿。因為這麼一來,底盤就會非常穩固,全身肌肉就能夠鬆懈,所以越常出現W型坐姿的小朋友,身 體的肌肉張力就越差,甚至很有可能導致駝背。
  • 腳踝容易扭傷。
  • 足底過度扁平。扁平足的原因除了遺傳,也有另一個族群是因低肌張而造成。
  • 尤其當孩子足弓附近的肌肉還沒發展好,就讓它承受全身的重量,就有可能壓垮足弓。
  • 很容易跌倒。
  • 懶洋洋,喜歡拖著鞋子走路。

從1歲6個月起就可以開始觀察,寶寶走路或跑步時是否發出很大的腳步聲,2歲以後更不可以有拖著鞋子走路的感覺。王宏哲老師認為,大約孩子2歲半~3歲起,就要逐漸減少坐推車的習慣,才不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動作發展,即便要讓寶寶坐推車,也要先鼓勵他們多走一些路,等到真的很累了才坐,不要孩子一吵就讓他使用推車。

原則上2歲大的小朋友,走個20~30分鐘是絕對是可以辦得到的!王宏哲老師指出,造成肌肉張力不足的原因,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屏除先天遺傳因子不談,後天環境提供的刺激量也很重要。

提升肌肉張力的3種活動:孩子在0~3歲正處於神經生長的黃金時期,這時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活動刺激,尤其是前庭平衡覺的刺激,有3種活動最能提升孩子的肌肉張力:

1、有速度的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玩溜滑梯這類有速度的活動,能夠刺激內耳的感官受器,傳到大腦裡,再影響肌肉,其他像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咖啡杯、旋轉木馬…等,都能提供前庭平衡覺的刺激。

2、有方向變換性的活動:很多家長在寶寶嬰幼兒時期擔心所謂的「搖晃症候群」,所有遊戲都強調不搖、不晃、不要忽上忽下,以為這麼做對寶寶最好。其實剛好相反,因為適度搖晃可以刺激內耳裡的前庭平衡系統,使肌肉保持在正常的張力範圍裡,而缺乏這種刺激很有可能造成後天的肌肉張力不足。因此,溫柔地抱著寶寶轉一圈、上上下下都是可行的,搖籃對孩子也很有幫助,不要因為坊間的不正確資訊而使寶寶缺乏這類刺激。等孩子大一點以後,盪鞦韆、跳床…等也能提供類似效果。

3、大肢體律動性活動
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就要主動引導他們從事一些大肢體的律動,例如:唱唱跳跳,
這麼做會讓內耳受器動起來,幫助前庭平衡覺整合,使肌肉張力正常。

日常生活中的訓練

陳宜男治療師提供爸比媽咪,9種從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肌肉張力的方法:

1、與孩子進行軀幹與四肢向上延展的遊戲,如:繩子上綁著餅乾,請他們伸展身體或墊腳尖,以口取下。

2、在遊戲中設置爬行的關卡,如:鑽隧道、鑽桌子。

3、在孩子胸口與桌子間夾一顆約棒球大小的軟球,從5分鐘循序漸進地延長時間。

5、寫字時,使用傾斜30度的書寫平台,可有效避免孩子趴著寫字。

6、利用黑板或白板,讓孩子以站姿或跪姿在上面畫圖、寫字、遊戲,手舉得越高效果越好。

7、練習貼牆站立,背部、臀部和小腿貼牆,肚子內縮。

8、在日常作息中增加跑步、跳躍的運動。

9、手部阻力性活動可使手部的張力正常化,如:捏黏土或幫爸媽按摩。

看完這些方法後,我決定開始慢慢來試一試。除了目前每次和翔走路,提醒他腳抬高,往下踩,不斷鼓勵他。

現在翔翔也固定每個星期六上體操課,進步非常多,教練也說,翔的肌耐力愈來愈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