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t to investor v.s. Profit to people?

Winnie Chung
ESG & Sustainability 101
Nov 28, 2021

以下是看完這篇文章的所思所想。

評價一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很多維度:經濟學角度、供應鏈認證、政策制度,甚至從會計角度都可以作出分析。

首先來一個與數學無關的問答遊戲:

一間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顯示 2016 年收入為四百萬元,支出為五百萬元。

第一個問題:收入扣除支出後企業有否盈利?
第二個問題:收入扣除支出所得的盈利/損失是從哪個持份者的角度出發呢?

第一個問題,應該是企業在虧錢。因為從會計的角度看收入大於支出才等於盈利。

第二個問題,收入扣除支出的盈利/損失是顯示在財務報表,從企業的角度出發。

可是投資者、員工、顧客以及政府官員等等看待同一家企業的角度都不一樣,所以單純觀察財務報表中的投資人回報(Profit to investor)的多寡似乎不足以概括企業的對社會的價值。

在複式簿記中,工資和原材料、銀行利息屬於支出。但對員工來說,工資是他們的收入。企業提供的工資和福利,為員工帶來財務健康。

作者的觀點是:當我們判斷一家公司是否盈利,我們不只要看投資人回報,也要看公司給員工的福利。把兩者加起來就是 “人民的回報”(Profit to people)(歡迎提供更好的翻譯)。

投資者回報 + 給員工的薪水福利 = Profit to people

比如企業薪水支出增加 10%,從會計角度來看企業的盈利少了 50 萬。但 Profit to people依然是 1000萬元:

這是 2010–2016 年某些美國企業的盈利率:

Source: Stand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上圖代表投資人回報。第一位是Verizon,七年間為投資者創造升幅超過 30% 的回報,但如果論 Profit to people 就只有不到5%的升幅。

下圖代表 Profit to people。第一位是亞馬遜,雖然它七年間為投資者創造的利潤升幅不到 13%,但如果用新的算法,其實它在七年間Profit to people的升幅超過 30% 。

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我們看到杜邦和福特汽車是排在末端的。儘管它七年來為投資者創造的利潤升幅為負數,但是用 Profit to people 算法時,還是有1% 的正向增長。

那麼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Profit to people 可以有什麼應用範疇?

我想到以下三點:

1. 三條底線(Triple Bottom Line)

三條底線(Triple Bottom Line):利潤、人、地球(Profit People Planet ),分別對應經濟、社會和環境。而Profit to people的算法看來是對應 “利潤” 和 “人” 這兩塊。這樣的企業不僅關注金錢回報,還會關注員工和利益相關方。

2. ESG投資(ESG investng)

社會責任投資人選擇企業時不但關注財務、業績方面的表現,還會考慮企業在社會公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等的貢獻。

3. 企業互相對比與進步

如果企業關注員工和社會影響力,那傳統以股東為利益的企業發展方向就會慢慢作出調整和優化。假如企業是行業龍頭,那更會激發同行業其他競爭對手仿效。

但是這個算法也有一些盲點。比如:

1. 無法體現個體在薪酬福利的差距

這個方法能顯示企業總體的薪資福利,但沒看到工資的差距的情況。

比如說沃爾瑪的 CEO 比員工平均工資高出 1133 倍。這等於大部分薪資福利都落在高層員工,剩下小部分由中底層員工攤分。但這種情況在算法裡沒法體現出來。

2. 只能用於可量化的項目上

由於整個方法是以會計為基礎,對於無法量化為金錢的,比如優良的企業文化、低員工流失率、更高效的員工訓練計劃等等,就不能體現在算法中了。

3. 無法得知企業的財務健康

企業要先運營得當,存活下來,才能給員工付薪水。因此一家公司還是要以給股東和投資者合理的回報為目標。如果單看Profit to people就沒辦法看出企業財務的健康情況。我們對於投資人回報和Profit to people都要有同等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