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投資全球-共同基金:以台股為例

Jacky Hsueh
ETF投資全球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Mar 18, 2019

共同基金的概念大概在20世紀初期左右才冒出來,在這以前大部份投資者玩的其實都是期貨或者是債券,金融史上面的近代三大金融危機: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裡面幾乎都看不到共同基金的痕跡,而這是因為在19世紀的時候無論是期貨或者是債券都還算是一般升斗小民玩得起的,例如尼爾佛格森的“金錢起源”裡面就記載許多英國中產階級購買英國國債(金邊債券)的案例

尼爾佛格森的這本真的是研究金融史得必讀讀書物啊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國債過者是公司債都不再是正常人玩得起的了…如果有誰可以在美國政府舉債的時候以個人名義承接美國國債拜託收我當乾兒子….我可以叫你爹沒問題XDD

於是共同基金就出現了:集合眾人的金錢來去投資

好處時啥呢?在ETF投資全球的課程裡面其實就列出很多了我就簡單講述不外乎可以投資更多標的物也可以小額投資,或者可以把錢交給某個你覺得很猛的投資人去幫你操盤

事實上在共同基金一開始冒出來的時候大部份都是口耳相傳的,倒也沒啥廣告,往往都是做出口碑以後才有廣告而不是一上市就大量發送廣告,在當時共同基金還是純真沒啥廣告的年代最著名的經理人之一就是凱因斯…恩,近代總體經濟下之服那個凱因斯,不過他幹沒幾年就不幹了乖乖去做研究

凱因斯作為共同基金經理人在大蕭條幾個月前就閃人了, 超猛XDD

在這之後共同基金就充斥著大量的廣告….你說廣告要不要錢?錢從哪裡來?不要問,你會怕,乖乖把錢丟給共同基金經理人管理就好,不要管理費用怎麼分配的也不要去想太多XDD

於是在共同基金慢慢變成廣告業的時候,幾個月前去世的伯格大師(QQ)開始慢慢的推廣指數型基金;雖然說指數型基金的績效比不上那些超猛的共同基金但是長期來講對於大部份人應該都是夠用的而且管理費用低廉可以維持大部份共同基金的優點卻減少管理費用高以及很吃經理人的這些缺點

約翰伯格,指數型基金的英雄

不過事實上伯格老人家早在1974左右就開始推指數型基金而當時指數型基金還被人們嗤之以鼻,例如當時的富達投資執行長Edward Johnson就說這東西太不符合美國精神了,人們怎麼可能滿意平均左右的報酬,事實上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基金的戰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都是共同基金佔上風,雖然說從1974年只有1100萬美金投資額的Vanguard 500衝到1999年的1000億美金但是直到2005年一路到2011年流入到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基金的資本都是差不多的直到2012年開始流入共同基金的前才開始下降而指數型基金才開始吸引更多的投資金額…38年啊….如果算上這個理論早在1960年代記開始的話那可是快50年了投資人才真的轉風向…什麼30年河東30年河西,那還太短了呢

不過指數型基金也慢慢步上了共同基金的後塵….你慢慢看到出現一堆莫名其妙的ETF…還有所謂的“Smart-beta ETF”…

而最後提到的指數型基金有就是追蹤指數的基金裡面鋒哥提到有關於道瓊工業指數以及S&P500指數的區別,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道瓊工業股裡面組成成分以及S&P500組成成分的區別,數學上來講前者是算術平均後者是加權平均,金融上來講前者用股價後者是公司市價來衡量

我真正有興趣的是橡樹資本的Howard Marks在2018年探討被動投資的一封信裡面“Investing without people”提出的一個問題

Howard Marks本身就是共同基金的經理人當然會對指數型投資有意見有興趣可以看整篇信件,而他也提出有關於指數型投資的一些問題,不過跟這一個主題最有關係有跟我下面要探討的案例有關係的大概是這個問題“指數投資是否能透過根據市值比例來購買而進步?“,下面我會用台灣50以及台灣加權指數來分析台股的案例不過先來看看Howard Marks怎麼回答的

一間公司在給定固定收益的情況下,他的市價越高那他的P/E值就越高,畢竟Price上升,Earning不動,而P/E越高根據市值比例來投資的話他的P/E值越高就越多人投資.也就是說在一切固定的情況下股價越高的公司他的比重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因為一切不動所以發行股票張數也不動因此股價以及市值的成長幅度在這個案例裡面是一樣的).那請問你要買越來越貴的股票還是越來越便宜的股票?請問你要買股票億看的是他的收益還是股價?Howard Marks的回答就是因為他看的是earning 而不是price所以他覺得指數型投資是有問題的

橡樹資本的Howard Marks對於指數型基金的問題

不過這就回到了道瓊工業指數以及S&P500指數在計算方面的問題了,的確你所有值都固定的情況下股價越高是值就越高然而現實上面股價以及市值是會出現衝突的,例如道瓊工業指數裡面就是以股價為衡量標準但是S&P500裡面則是以市值為衡量標準,而如果以市值為衡量標準的話或許會稍微接近earning,畢竟比一間公司的價值並非靠著他股票值多少錢而是靠著他能賺多少錢而衡量的.

事實上Howard Marks探討指數型基金的問題看得很遠,那就是如果今天指數型基金的比例真的大幅超越主動型共同基金的話會怎樣呢?那其實指數型投資或者應該說被動投資(說實在的我不覺得Howard Marks在那篇memo裡面有分得很清楚)的報酬率會大量取決於那些被動投資的人,因為你賺到的就是市場平均報酬嘛,而市場平均報酬取決於那些主動投資的人,那你的報酬不就取決於那些少數主動投資的人了嗎?

不過我覺得依照現在主動共同基金以及被動指數基金的金額來看這個問題還太遠了…畢竟主動投資的人只要夠多那麼市場的平均報酬終究不會是“少數”主動投資的人決定而是一個平均值,而無論是尤金法瑪或者是John Compell這些大師都寫過論文研究過真正有辦法達到超越大盤的不過就是10%不到的主動基金投資人,而你能夠贏過90%的人還不夠好嗎?

那麼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基金在台灣的表現又如何呢

以台灣50為例,如果單純以一年的表現來看台灣五十的績效大概在台灣27檔開放型指數基金裡面排名第11名,-1.51%;但是以3年績效來看則是排名第5,有著41.5%的報酬,再把時間拉長到5年的則是排名第2,有著56.77%的報酬,而以10年來看也是排名第2,有著225.01%的報酬…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基金公司並沒有10年的資料而且也有很多撐不到10年就倒了所以10年的排名其實在統計學上是有問題的

一年報酬的排行,元大卓越50排名第11
三年報酬,元大卓越排行第5
5年報酬,元大卓越50排行第2
10年報酬,元大卓越排行第2,但是許多基金並沒有10年的資料

如果單純以一年的表現來看台灣五十的績效大概在台灣27檔開放型指數基金裡面排名第11名,-1.51%;但是以3年績效來看則是排名第5,有著41.5%的報酬,再把時間拉長到5年的則是排名第2,有著56.77%的報酬,而以10年來看也是排名第2,有著225.01%的報酬

如果把國內股票型基金一起加進來比較,在全部106檔裡面1年績效排名第42名,3年績效排名第19名,5年績效排名則是第13名,10年績效則是排名第22名,在主動的共同基金裡面的大最特別的就是安聯台灣大壩基金以及安聯台灣智慧基金,這兩檔基金都是穩穩的把台灣50按在地上碾壓,無論是以1年,3年,5年或者是10年

很明顯的無論在1年,3年,5年甚至10年報酬台灣50 都是被 安聯台灣大壩案在地上磨擦

但值得比較的點就會是管理費用,手續費以及保管費;台灣50的手續費是2%而台灣安聯大壩則是4%

管理費加上保管費的話台灣50是0.355%,台灣安聯大壩則是1.75%….雖然績效是差兩倍很好,但是費用差了快要五倍啊XDDD

費用差距

但是可以觀察的是台灣安聯大壩的持股部分以及台灣50持股部分的比較,相較於台灣50那個高到30多%的台積電,台灣安聯大壩只有7%

而有趣的是在相關產業裡面台灣50第二大的上市金融公司產業在台灣安聯大壩裡面是完全不持有的,取而代之第二高的上市電子持股比例也拉到跟上市半導體差不多

與其說靠著分散風險來賭倒不如說安聯台灣大壩是把風險都賭在同一個科技業然後把產業鏈分散投資才有這樣的績效,前三大產業分別是半導體,電子業,光電業

台灣50的持股比較
安聯台灣大壩的持股比較

另外一檔值得跟台灣50比較的共同基金大概是統一全天候基金,拉長到5年以及10年都表現得比台灣50好很多

有趣的是在組成產業裡面統一全天候裡面也都沒有上市金融….而上市電子的比例比上市半導體還高而這檔基金裡面台積電持股比例佔不到前10還可以擠上去在5年以及10年績效裡面的排名算不錯的也算不簡單….

對我來講真的有興趣去研究的會是哪一些在5年以及10年績效沒有持有大量台積電還贏過台灣50的XDD

對於研究主動投資,共同基金,指數型基金的人來講去做這樣的比較分析真的很有趣,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找出如何解決台灣50裡面台積電持股比例過高卻又想維持同樣報酬的問題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基金比較在於同樣都是國內開放型指數基金裡面無論是以十年或者五年來看比元大台灣50還要高報酬的都是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但是以1年或者3年來看台灣50的報酬反而好於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其中台積電在台灣50裡面佔了34.19%,而在台灣科技指數基金裡面則是高達66.13%;聯發科在台灣50裡面佔了2.3%,而在台灣科技指數基金裡面則是4.45%;日月光在台灣50裡面佔了1.3%,而在台灣科技指數基金裡面則是2.53%

大概稍微看一下就比較得出來科技股在元大50裡面以及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裡面那是有固定比例的,幾乎可以說是某黨公司在台灣科技產業裡面佔據了X,那他在台灣產業就會佔據了X/2.換句話說台灣的股票其實一半都是被科技股給主導的

但是要比較的話其實可以比較另一檔元大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其中台積電就佔的比例比較少了只有15.75%,而相關產業裡面上市半導體只佔了21.87%,其次的上市金融保險則是佔了11.19%;相較來講台灣50裡面上市半導體佔了40.26%,而其次的金融保險則是佔了18.73%;在前者兩大產業佔了整個持股比例的33.06%,而後者則是高達了58.96%

台灣50的持股比較
台灣加權的持股比較

那麼台灣加權指數基金有表現比較好嗎?事實上在1年的績效裡面在27 檔開放型指數基金裡面台灣加權指數基金的年報酬是-1.94%排名第13;3年報酬則是36.34%,排名第九;5年報酬則是43.22%,排名第9;最後是10年報酬216.09%,排名第五….似乎儘管台灣加權指數基金比較分散但是報酬並沒有比較高

或許真正要問的問題是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比起台灣50風險更高嗎?其實在股票裡面分析風險的其中一個工具叫做beta值,台灣50的beta值雖然比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來得高但是以中是0.99以及0.96的差距而已,其實都很接近1,只不過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比較低一點點而已

這很意外嗎?如果你知道beta值得公式的話應該就不會太意外了,beta值的計算方式是Cov(Re,Rm)/Var(Rm),也就是一檔基金報酬率以及市場報酬的共變異數除以市場報酬的變異數….理論上來講其實台灣加權指數基金應該是1.而台灣50會比他還要高一點點,但是這兩個都是小於1;你要說為啥啊?手續費這東西又沒變異數的XDDD

但是似乎可以說明的是儘管產業鏈看似比較分散但是台灣加權指數基金並沒有真的降低多少風險,也可以說雖然台灣50裡面台積電佔的比例很高可是單純以beta值來講的話台灣50並沒有真的比大盤高出多少風險

不過與其說這是指數型基金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台灣產業集中的問題

然而產業集中一定代表變異數高嗎?倒也不見得例如S&P500的產業相較於台灣50就分散了不少可是元大標普500的beta值就是1.07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檔基金的夏普係數

夏普係數是用來衡量每增加一單位的風險你可以增加多少報酬,因此只要夏普係數還是正的,理論上來講風險還不夠高

而無論是台灣加權或者是台灣50的夏普係數都是負的….也就是說台灣加權或者台灣50波動性增加,報酬就減少,不過有鑒於他們的beta值都是小於1那倒也沒差

而元大的那檔標普500的夏普係數則是雖然接近零但還是0.2左右,所以波動性還要高一點倒也沒啥

如果單純從元大給的資料來看,某方面來講投資台股比投資美股還穩啊,但事實上在夏普係數的情況下我可能會比較頃向於美股XDD

風險以及夏普係數的比較

總結來說,單純以台灣市場來看的確主動共同基金有其價值,而且報酬也真的不低,但是其實很吃經理人也很吃管理費用,相較來說指數型基金就沒那麼吃管理人以及費用了

而雖然台灣的產業模式很集中在少數產業以及公司,但是就算你稍微把它分散了如果你的風險值沒有降低太多那麼倒也沒啥用,還不如跟安聯台灣大壩一樣全部壓在科技業然後依照產業鏈去做分配

而如果你真的要這樣做那至少你要對台灣的科技產業有一定的認知至少知道光電,半導體,電子產意在整體結構練的分配同時個公司的比例要怎麼去抓,這樣才比較可能達到分散風險

其實做這樣的研究真的很有趣因為這說明了把雞蛋分散到不同籃子並不一定代表你降低風險了,而降低風險1%換來報酬降低5%真的划算嗎?這就見仁見智了, 畢竟每個人的風險容忍度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