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核電主義 2:核電城鎮「茂林社區」

李若慈 Etta Lee
Etta Lee
Published in
Jan 12, 2022

核電廠被視為只要不發生核災,就是個乾淨又有效率的發電方式,然而,為了維持一座核電廠的日常運轉,周圍衍申出許多相應的規劃。這些建設與規劃形塑了鄰近城鎮的樣貌,甚至成為當地居民的日常實踐。透過這些在地居民的觀點,說明即使核災並未真正發生,核電廠的日常運作都已經對當地造成影響,且是鑲嵌在社會中而不易被察覺的。

這是台灣核一、二廠所座落的北海岸的「日常核電主義」,正如 Michael Billing 所說的「日常生活的國族主義 (Banal Nationalism)」,成為日常生活與行為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

上篇:「日常核電主義:核電城鎮下的「核電緊急應變計畫區」」

茂林社區市民活動中心旁設有一座採用原子能圖案設計的入口意象。

新北市石門區茂林社區位於核一廠後山,距離核一不到兩公里,同樣位在「核電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內。社區居民多是因核一廠興建而遭搬遷至此的,這些居民的原居地是石門區的乾華溪谷,即現今核一廠的腹地範圍。

檢視茂林社區的歷史,以及社區內出現的各種人事物,都與核電廠高度關聯。茂林社區因為核一廠而誕生,社區的興衰也伴隨著核電廠的發展,社區內的許多設施、建設規劃,或是出現在社區中的人事物大多緊繫著核電廠的需求,為了配合核一廠的運作而出現。因此,茂林社區內可見到許多平時不太會出現在這樣一個山上小村落的現象與地景,包括台電員工宿舍、餐廳、休憩室等空間,以及許多電廠附屬設施與防災相關設備,搭配保安警察的駐紮,處處可見柵欄與鐵絲網。

茂林「特區」的形成

1960年代,核一廠獲准興建,台電始著手進行乾華聚落的土地徵收與整地,同時購入茂林村的這片土地進行規劃,成為日後的茂林社區。住在茂林社區的潘伯說,以前的茂林是一個散村,都是一些散落在鄉間小路上的房子,直到台電來此,才將土地重整並進行相關的規劃,逐漸變成一個「特區」。村民李阿姨向我解釋這裡被稱為特區的原因,她指著社區內的雙層水泥建築說,那是保安警察的住處:「(保警)人真的很多啊,都會定期出來巡邏,不然就是金山分局(派出所)的人。所以住在這裡是很安全的,治安很好啦。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這裡是「特區」的原因。」

不只是保警宿舍,社區內還有許多過於工整的建物,明顯就不是以家戶為使用單位的建築,也不像是社區的公共空間,卻大量地出現在這個小村落中,包括廠長宿舍、員工餐廳與休憩室、單身員工宿舍等。員工宿舍位在乾華國小旁,為成排且形式一致的雙層建築面對面陳列,宿舍建築上印有編號,為18–24。某天下午約四點半,正好有一台印有「台灣電力公司第一核能發電廠」字樣的交通車駛過,正好是台電的下班時間,而那班車便是將台電員工送回宿舍的交通車。

左:保安警察宿舍,共兩排。/中:台電員工單身宿舍,共有七棟,建物上的宿舍編號明顯斑駁。/右:台電廠長宿舍。
左:上班日的下午四點半,交通車會載著下班的員工回到茂林社區內的員工宿舍。/右:社區內常可見到一些台電員工在慢跑。

此外,由於茂林社區緊鄰核一廠,社區可見到許多電廠相關設備,且多以圍牆與鐵絲包圍,區隔出核一廠/社區的界線。一柵欄處,門口以鐵籠圈養著一隻見到人就會不停吠的狗,李阿姨說,那是通往核廢料貯存廠的門。柵門旁,有一處以重重鐵絲包圍的水池,那是核一廠的蓄水池。水池對面是一棟紅白色的小屋,寫著「放射試驗室 直接輻射監測站」。另外,由於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的規定,緊急應變計畫區內都必須安排幾處公共空間做為「核能電廠緊急應變集結點」,乾華國小與茂林市民活動中心便成為集結點。

「水深危險,未經同意禁止進入……若有意外發生……本廠不負任何責任。 核一廠 敬啟」,

隔壁的有錢員外

由於台電員工居住在此,為了滿足他們其他的日常需求,因此衍伸出許多附屬的設施。潘伯談起茂林社區各式的建設:「以前全盛期的時候還有康樂室、視聽室、桌球室、網球場、福利社、閱覽室、卡拉OK等等的,都是要先預約的,人真的很多。」

從小在茂林長大、乾華國小畢業的潘小姐也說,網球場與游泳池在當時是很少見的設施,「會覺得,哇,我們何德何能可以有這樣的設施。鄉下哪知道什麼是網球,但還是拿了球裝模作樣地在那邊打過來打過去。以前國小的男同學打籃球都會跟單身宿舍的那些叔叔或哥哥一起。」她認為核一廠帶來的建設幾乎包辦了食衣住行育樂,「會覺得它(核電廠)帶來了一群很特別的人,還有很多在偏鄉沒有辦法享受到的娛樂設備,而且乾華國小的各種活動都有核電廠贊助,還可以申請獎學金。小時候就覺得有核電很好啊,會覺得旁邊有一個有錢員外。」她笑說。

茂林社區與核一廠相伴的興衰

核一廠為潘小姐口中的「偏鄉」帶來各式的發展、建設與一批人,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落後,讓伴隨核電而來的各種物質與建設,成為當地居民眼中美好的存在。但隨著核電廠的結束,這些人與建設都慢慢移出,對於社區的影響是全面的。某陣子開始,潘小姐開始感覺到這些福利減少了,才知道是因為核一開始邁向除役階段,「你會覺得員外家式微了。小時候那裡充滿了活力和生命力,希望感比較強,現在就是老了。她說。

潘伯也說,「現在工人變少,(設施)都拆掉了啦,現在就是當作他們的儲存室用。………這幾十年來茂林都沒有發展,是停擺的,從早期到現在都是保持原狀。這個社區從1960、70年到現在,幾乎不再有新蓋的房子,幾十年下來真的都沒有什麼改變。」

不只是這些由台電所規劃的設施,以及因為核一廠才進來的人們,潘伯也提到社區內過去的一些店鋪商家。他說這幾間小店鋪已經算是當時社區內具規模的店家,有麵店、雜貨店、理髮廳等等,不過早在十幾年前都一一關閉:「早期真的很繁榮啦,意思是說人真的很多,也不是說環境很完整啦。」核電廠的繁盛期間,有許多員工居住在此,因此休閒設施等空間總是充滿了人,且居民開設的店鋪也仍可維持一定的生意,這是潘伯口中社區最「繁榮」的幾年。但隨著核一廠的運轉逐漸不再需要有大批人力,甚至邁向除役,住在茂林社區內的員工也大幅減少,休憩空間成為廢棄的倉庫使用,而商家也不再有生意而一一倒閉。

昔日的「核能一廠職工福利會員工休閒活動中心」,現已成為廢棄倉庫。

為了支撐核一運轉而存在的社區

茂林社區的練伯說:「茂林這邊的是單身宿舍,有眷屬的宿舍在淡水。因為淡水那邊就學還是比較方便啦,茂林這裡讀完國小,再來就要到石門讀國中。不過,眷屬宿舍就是應該蓋在我們茂林這邊才對,我們這裡才不會沒落,你懂嗎?」這番話有趣地點出台電對於該社區的規劃:究竟期待的是一個長期的社區發展,或只是一個為了支撐核電廠運作而存在的社區?

茂林社區的發展幾乎伴隨著核一廠,可看見社區與電廠興衰的相伴關係。核一逐步邁向除役後,當地居民認為它對政府和台電來說就像是不會下蛋的母雞,已經沒有經濟價值,「職員越來越少、社區內的設備壞了也不修,台電或許也覺得毋須再投這麼多錢,注意我們這些極少數人的安全。」

上述種種,都指出核一廠的出現不只形塑了茂林社區的面貌,社區的發展也隨著核一廠的興衰與不同時期的規劃而改變,包括社區內的地景以及所見到的人,都因著核一廠的運轉需求,而嵌入並成為社區的一部分,甚至成為核電廠不可分割的存在。

--

--

李若慈 Etta Lee
Etta Lee

2000年生,彰化花壇人。 台灣大學生傳系(以前叫農業推廣),雙主修人類學,但其實愛人類學比愛本系多更多。關注台灣的土地議題,參與樂生保留運動與反核運動。